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5 16:47
原標題:浙大校友做「生物芯片」,闖入1000億美元超級賽道
杭州又跑出一隻未來獨角獸。
8月,杭州微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微遠生物)完成近億元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熔拓資本領投,道彤投資跟投。
微遠生物成立於2023年1月,致力於通過AI驅動酶的智能化設計與功能優化,全面提升生物製造的效率與精度。
創始人吳彥作為「80后」代表性創業者,2003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生物工程專業,他準確判斷中國製藥行業從仿製走向創新的歷史機遇,先后加入睿智化學、和黃醫藥、皓元醫藥等龍頭企業,持續積累藥物研發與產業化經驗。
2014年,隨着中國CDMO行業興起,他敏鋭洞察國際化分工趨勢,果斷創立勵德生物,專注原料藥外包服務,最終成功推動公司與天台藥業戰略重組,實現高價值退出。
2023年初,在全球碳中和目標推動、生物製造替代化學工藝成為主流路徑的背景下,吳彥精準鎖定「AI+合成生物學」的融合機遇,微遠生物「應運而生」,聚焦手性化合物和天然產物提取等綠色生物製造產品。目前,公司多項創新產品已迅速落地,展現出強大的技術轉化與決策執行力。
過去兩年,微遠生物已完成4輪融資,營收也從幾十萬元增長至幾千萬元。
在鉛筆道與吳彥的本次對話中,他分享了多箇中國在合成生物學的機遇與優勢。
工程師多又強:中國享有顯著的「工程師紅利」,每年培養大量生物工程、化學工程、計算生物學等專業的高質量人才。這批紮實且富有實踐能力的科研與工程技術隊伍,為行業提供了持續且具備成本優勢的智力資源。
文化+能源優勢:中國文化傳統中對天然產物、中藥和發酵食品具有深厚認知基礎,大眾與市場對生物來源產品接受度較高,為合成生物學產品提供了良好的應用場景與文化認同。另一方面,中國在風電、光伏、電力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能源優勢,也為生物製造這一能源敏感型產業提供了穩定且低成本的能源保障。
這是一個潛力無窮的賽道。根據麥肯錫預測,2025年全球合成生物學與生物製造產值將達1000億美元,未來生物製造未來的市場體量可能會是芯片產業的三倍。
離開舒適區、走向無人區——不做追風者,只做播種人
鉛筆道:微遠生物從事的合成生物學,和常人理解生物學有什麼不同,它的產業價值是什麼?
吳彥:要從我的經歷講起。我1982年出生,99年參加高考,當時我毅然放棄清北機會,選擇浙大竺可楨學院生物工程專業。
那時人人都説「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我相信了,而且信到了現在。很多人不理解,但我知道,我想親眼見證這個預言成真。
畢業后,我沒有走純學術路線,而是扎進產業。從睿智化學、和黃醫藥,再到皓元醫藥,我從藥物研發一直做到產業化橋接,親歷了中國藥企從仿製走向創新的全過程。
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技術跨越從實驗室到工廠的「死亡鴻溝」?
2014年,CDMO的概念初步形成,與我「將研發與產業化深度融合」的想法完全契合。於是我放棄跨國公司的穩定路徑,投身本土藥企的成長浪潮。
我賣掉了上海的房子,用100萬啟動資金創立了「勵德生物」——一家做小分子化學藥物和中間體的CDMO公司。
勵德雖然小,但也很幸運,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包括我的搭檔,一位才華橫溢的中科院有機所博士。我們是和黃醫藥的同事,一起把勵德做到了18億的估值。
但后來,我主動選擇被併購退出。一方面是因為股權架構和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是我心中始終有一個遺憾:我當年高分學生物,卻一直沒真正「用上生物」。很多化合物,用生物法來做其實更高效、更綠色。
與平常所説的生物學有所不同,微遠生物正在推動的是從「生物製造」到「生物智造」的產業升級:我們以AI為核心驅動力,通過智能算法理性設計酶蛋白、自動化平臺實現高通量進化迭代,構建「設計-構建-測試-學習」的乾溼實驗閉環,全面提升生物體系的生產效率與精準度。
目前,公司重點推進兩大智慧產品方向:手性化合物的立體選擇性生物智造,以及天然產物的酶促綠色提取與轉化,致力於打造數據驅動、持續進化、可複用的生物智造新範式。
比如以前吃的消炎藥叫氧氟沙星,現在大家吃的叫左氧氟沙星。這本質上是因為很多分子存在「左手」和「右手」兩種結構,它們像一對鏡像,但生理活性完全不同。可能「左手」是有效的,而「右手」不僅無效,甚至可能是有毒有害的。
在早期,技術不發達,我們只能混着一起吃下去。現在技術進步了,你會發現很多藥品名前面會特意標註「左」或「右」,代表它是單一構型的純淨物。
在覈心技術佈局上,我們首先聚焦於高價值手性化合物的生物製造,通過酶催化不對稱合成及細胞工廠定向構建等關鍵技術,高效、綠色地製備單一構型的光學純產品。這類材料在手性藥物、高端製劑、農藥及獸藥中間體等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應用價值。
另一方面,我們致力於天然產物的綠色生物提取與轉化,依託酶工程、微生物發酵等現代生物技術,實現對人蔘、靈芝等藥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高效、定向提取,顯著提升提取效率及產物純度。該技術主要應用於創新中藥、高附加值保健食品及功能性化粧品原料三大領域。
回頭來看,我人生的每一次放棄,其實都是爲了更好地出發。而我始終相信:21世紀,終究會是生物的世紀——只不過,它正在以我們當年無法想象的方式,加速到來。
鉛筆道:生物製造帶來的行業變革,大概會在什麼時候?
吳彥:我們認為,行業真正迎來結構性變革的節點將在2030年前后。這不僅是一個時間點,更是一個標誌——意味着生物製造將從實驗室和個別領域,全面融入傳統產業的核心環節。
它所帶來的將不是簡單的改良,而是徹底的重塑。
首先是食品。例如,現在高端嬰幼兒奶粉里都會添加一種叫「人乳寡糖」(HMO)的物質,它是母乳和牛奶營養價值的關鍵區別。現在它還很貴,只能少量添加。但未來通過生物製造,它的成本可能會低到和白糖差不多。屆時,不僅僅是奶粉,普通飲料、功能性食品都可能普遍具備類似母乳的高品質營養特性——這將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營養攝入模式。
藥品領域更是如此。名貴中藥如天然牛黃、麝香,或源自瀕危動植物的有效成分,未來不再依賴稀缺自然資源。藉助合成生物學,我們可以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通過定向發酵實現規模化生產。這不僅大幅降低成本、杜絕倫理爭議,更可保證成分純淨與批次穩定,真正實現「綠色製藥」。
在我看來,生物製造、可控核聚變與高端人工智能,是構建未來人類社會的三大基石技術:生物製造實現物質的可持續創造,核聚變提供無限能源,AI則提供認知與操作能力。三者協同之下,人類將突破資源、能量與勞動力的根本限制。
據麥肯錫預測,未來全球60%的物質生產與80%的藥品生產,都有望通過生物製造完成。這不是一場單純的技術迭代,而是一次文明形態的演進——而我們,正站在它的起點。
讓AI參與「生物芯片」設計:從「撞運氣」到7天迭代
鉛筆道:你們説自己通過深度融合AI進行酶的設計,這和傳統方法相比有什麼區別?
吳彥:生物製造,核心是需要一個高效的「生物芯片」——也就是酶。
我們希望酶的產量更高、效果更好,同時要剔除掉其他無用甚至有害的干擾。這個過程極其複雜,天然存在的20種氨基酸就像20個不同的密碼,靠人工去設計、去「撞運氣」是非常困難的。
而現在,我們的團隊以「本草綱目」式的精準分析和智能預測技術手段,構建「品種逾千、廣譜通用」的先導酶庫,為紛繁複雜的酶世界建立標準化、索引化的「百科全書」,這將極大改變目前酶發現和優化效率較低、成本較高的現狀,為整個行業提供基礎性支撐。
我們的獨 創性在於不僅提供單一的酶產品,而是提供一系列高性能、模塊化的生物元器件,這種思路超越了傳統的單一產品開發模式,轉向了平臺化、生態化的發展路徑。
通過酶庫的建設,當任何一個新需求出現時,例如,需要催化一種新型手性化合物,我們能將新酶發現與應用的周期從傳統的數月縮短至7天以內,效率提升百倍,成本降至1/10,而其他團隊可能還需要從頭開始長達數月、甚至1-2年的篩選。未來,希望這個時間繼續壓縮至3天。
鉛筆道:微遠生物目前取得了哪些階段性的成果可以分享?以及對未來有什麼樣的規劃?
吳彥:目前我們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成果。
第 一是融資。在當前並非自我造血的階段,我們成功拿了四輪融資,在艱難的市場環境中,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亮點。
第二是團隊。我們打造了一支80人的精英團隊。我用一種自己琢磨的「遊戲式管理」理念,或者叫「即時反饋」機制來激勵大家。
比如,我們一年可能會調薪四次,你做得好,我馬上就會給予肯定。反之,如果你持續做得不好,我們也會一起探討你是否適合這個崗位。
這種快速的反饋,讓我們的團隊凝聚力、戰鬥力和認同感都非常高。這支核心團隊,是我們未來擴張到兩三百人規模的堅實基礎。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產品和市場。我們的管線里大約有10款產品進入了生產階段,其中四五款具備單品過億的潛力,並且已經和一些大型上市企業或國企簽訂了過億的框架性採購協議。
我們的營收也從23年成立時的幾十萬,增長到去年的幾百萬,再到今年的幾千萬,明年我們預計將初步實現盈利。我們大部分產品的成本,相比市場都降低了30%至50%,甚至有兩三款產品,實現了超過90%的成本削減,這在細分領域是革命性的改變。
接下來,我們即將啟動「微遠2.0」規劃,核心是構建智能化生物製造平臺,深度融合AI、生物技術與工程科學,實現從單點創新到系統能力的跨越。我們將重點部署自主AI算力與算法體系,強化底層技術自主化,減少對國外軟件與核心設備的依賴,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風險。
同時,我們將大力推進「固定化與連續流」生物反應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突破傳統批次工藝在效率和穩定性上的瓶頸,打造AI驅動、連續生產、數據閉環的下一代生物製造平臺。
鉛筆道:放到全球來看,中國在合成生物學最 大的機遇和優勢是什麼?又面臨着哪些挑戰?
吳彥:最 大的優勢有三個。
中國的工業門類是全世界最全的,在這一點上,歐洲其實已經掉隊了。目前全球範圍內,真正能把合成生物學做好的,就是美國和中國。
第二,是工程師紅利。中國擁有大量優秀的、能腳踏實地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這是我們獨 一無二的寶貴財富。
第三,是獨特的文化優勢。中華文化圈,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天然產物和發酵具有深刻的理解和使用傳統。此外,發酵產業需要巨大的能源支撐,而中國在電力等能源方面也具備顯著優勢。
挑戰在於,無論是國家還是投資界,對合成生物學的理解還相對粗淺。一個明顯的現象是,早期投資的很多公司,因為過於追求「一步到位」的純生物解決方案,把問題想得太簡單,導致第 一輪的投資產出並不那麼美好。
鉛筆道:微遠生物獨特的競爭力是什麼?
吳彥:正如投資術語中的「長坡厚雪」,微遠的核心優勢並非依賴單一技術節點,而是來自於全鏈條的深度整合能力——從 computational 到 experimental,從設計到驗證,我們構建了端到端的技術閉環。
我們不僅打通了「AI設計-生物實現-工藝放大-產品應用」的全流程,更關鍵的是實現了數據與知識在這條鏈中的持續反饋與迭代。這纔是微遠真正差異化的技術壁壘。
生物製造終點是面向消費者
鉛筆道:你希望微遠生物最終成為一家怎樣的公司?
吳彥:關於公司最終的形態,在我心中其實非常清晰。
首先,它一定是一家集團化的公司。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一個生物子公司,很快就會有生物發酵的子公司,未來還會有保健品和化粧品的研發子公司。
集團化的架構,一方面能為團隊的成員提供更廣闊的發展舞臺,另一方面,也更能發揮每個人的能量。
雖然暫時是一家B2B的公司,但我始終堅信,靠近終端、靠近消費者,才最有價值。在適當的時候,我們一定會向C端去走。尤其看好那些有明確健康效益的「新資源食品」領域。
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夢想。每一個做過藥的人,內心深處都會有一個創新葯的夢。
如果問我最終的夢想是什麼,可能大到我有些不好意思說出口——希望能為中藥與西藥的真正融合,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
鉛筆道:作為一位連續創業者和行業資深人士,對於那些懷揣夢想、想要進入生物科技行業的年輕人,你有什麼建議或忠告嗎?
吳彥:這讓我想起了《三體》里的情節,當三體世界收到地球的信號后,回覆是:不要回答。
所有沒創過業的朋友,都會鼓勵你想創業的朋友:「好啊,趕緊去!」而所有創過業的人,都會勸你:「千萬別去!」因為創業,真的比你想象的,比你自認爲準備好的,要難上太多太多了。
所以我的第 一個建議是,創業要慎重,要想清楚你的目的。
如果你只是因為工作干不好,想找個出口,那這是最糟糕的起點。但如果你是爲了磨練自己,那我非常贊同。創業和讀博,是兩個最鍛鍊人的事情。它會逼着你成為一個全能選手,激發你身上無限的潛力。
第二個建議是,切入點一定要小。
不要一上來就想着開個大餐館,借上百萬去豪華裝修,那種故事的結局我們見過太多了。我曾對我一個朋友説,我們公司有幾百份盒飯的需求,你為什麼不去租個小屋,請個廚師,自己先從配送跑起呢?你先把這個能賺錢的小模式跑通了,再去考慮擴張。
但他覺得,這太苦太累,沒「錢」途。其實,任何偉大的事業,都是從這樣微小的、紮實的步伐開始的。
第三個建議是,千萬不要單打獨鬥。
你一定要找到合夥人,並且要學會用好比你更厲害的人。一家公司的上限,不是你,而是你所能吸引和容納的最 優秀的人才。如何與你的夥伴們分配利益、溝通情感、彌補短板,這是一門需要用一生去學習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