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5 17:12
原標題:「反向海淘」的蘋果,有多香?
「一臺iPhone17讓朋友圈的黃牛、代購都炸了。」
蘋果發佈會剛開完,號稱「近幾年最有誠意」的iPhone17系列直接讓互聯網炸開了鍋,不少還用着iPhone13、iPhone15的用户,紛紛表示「這次真該換手機了」。上架首日,天貓Apple Store官方旗艦店iPhone 17全系預約量就同比增長了近3倍,京東數據則顯示,預約開啟6小時,iPhone17系列新品預約總量突破200萬。
熱門的電子產品下,總少不了黃牛和代購的身影。只是,相比於往年活躍在各地蘋果旗艦店和電商平臺搶購的黃牛,今年的代購圈,多了不少「跨地區」代購的消息,甚至有人願意花費上千元的溢價,從港澳臺「反向代購」一臺iPhone17。
一方面,是貨幣匯率波動頻繁,傳統代購目的地如日本、中國香港等地的電子產品價格優勢再度凸顯;另一方面,則是iPhone17在不同國家地區的不同版本,引得有着不同需求的用户紛紛開始跨地區購買。
有人趁着出國旅遊的機會順手幫朋友帶一臺,賺上幾百元;也有人專門研究起各地區的售價、退税政策和版本差異,在社交平臺上發佈「保姆級比價攻略」;更多消費者,則將目光投向了二手交易平臺和社交平臺,試圖遠程「上車」。
「發了個港版iPhone代購帖,一小時私信爆了。」計劃在今年10月回國的美國留學生Lucas,最近在小紅書接到了好幾單港版iPhone17代購,「很多人不問價,只問什麼時候能到手」。同樣,在中國香港生活的劉悦也發現,有不少內地朋友開始給她發信息詢問能不能幫忙代購港版iPhone17,「問512G和1T版本的最多,這兩個差價*」。
代購iPhone並不是什麼新鮮話題,從iPhone 4時代起,它就一直是跨地區消費的熱門標的。但與早年純粹追求「低價」不同,如今的消費者更加精明——互聯網抹平了信息差,跨地區代購iPhone不再是單純的「圖便宜」,他們會仔細比較不同版本的網絡支持、保修政策,甚至願意為某一地區獨有的配置支付溢價。
新款iPhone,怎麼有了「反向代購」
「庫克!我SIM卡卡槽呢!」
小紅書上,不少加拿大的留學生發出哀嚎,感慨加拿大版本的iPhone17改版了,取消了實體卡槽,只支持eSIM,這對於不少需要使用國內SIM卡和每年回國度假的留學生或者華人來説,算得上是一個「晴天霹靂」。
「很多留學生還是會用國內的手機卡,畢竟很多賬號、信息還綁定着國內的手機號碼,回國打車、去淘寶買東西啥的也要用到國內手機號。」在加拿大留學的Lucas直言,取消了實體卡槽,只支持eSIM,對於不少留學生和在外工作的華人很不友好,「國內的eSIM還沒有普及,換新款iPhone17,很可能回國手機就變成板磚了,用不了,在國外也登不了國內的賬號」。
小紅書上,有加拿大留學生調侃可以「iPhone17配小天才電話手錶,反正國內實體卡主要是用來收驗證碼的」;還有人表示iPhone17*配置其實是搭配諾基亞手機,「續航能力強,還能防身」;變化甚至波及到了另一側的美國——從iPhone14開始,美版iPhone就取消了卡槽,不少有實體卡需求的美國留子和華人,都是在加拿大購買的iPhone,這次加拿大的改版,也促使他們開始尋找其他地區的代購,「也有后開卡槽的魔改版本,但那種就不是原裝了」。
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不少人都開始「反向海淘」,尋求代購去購買一臺其他地區版本的iPhone17——澳大利亞、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版本的iPhone支持實體卡槽與eSIM,算得上是留學生的*選擇。
打算在今年10月回國休息幾天的Lucas,就在自己的朋友圈和小紅書發佈了代購港版iPhone17的信息,代購費定在300—500元,短短半個小時,就有七八個過來詢問的同學和網友,「大家不追求首發,基本都是需要有個實體卡的」。
閒魚上的一位留學生代購也表示,自己10月底才能把代購的港版iPhone帶回加拿大,「我就是順手帶一下,不接急單,問的人很多,也有幾個人下單了」。
除了對配置有着硬性追求的海外華人「反向海淘」,還有一批跨地區代購,則單純看中了性價比。
「以港版為例,有蘋果Ai功能,256G的iPhone17比國行還貴一點,但是配置和內存往上升,港版iPhone反而更便宜了。比如512G的iPhone17,港版比內地便宜快140元,而256G的iPhone 17 Pro,港版比內地便宜400多元,1T內存的iPhone 17 Pro,港版能比內地便宜1000多元。」在香港生活的劉悦表示,她身邊有不少內地的朋友詢問她能不能幫忙代購港版iPhone,雖然只有一個實體卡槽,但對不少人來説也足夠了。
對於並不是專業代購的劉悦來説,她只給關係比較好的朋友代購,「就打算幫忙代購兩三臺,收個兩三百辛苦費」。而社交平臺上,不少港版iPhone代購都會溢價400—700元,一位代購解釋,「港版功能沒閹割。而且你要是買大存儲的,算上代購費也比內地便宜」。
除卻瞄準了更便宜的港版iPhone,還有不少人,將視線投向了海南免税店。
「海免的新iPhone系列,能比官網便宜幾百元,要是想更划算,就等第二年再買。」海南免税店代購章章表示,現在找海免代購去買iPhone17系列並不算划算,反而比較適合買iPhone16系列,「現在iPhone 16系列比百億補貼、國補更划算」。
iPhone,代購界的「硬通貨」
每年秋季的iPhone發佈會,都會啟動一場遍佈全球社交網絡的商業熱潮。
在小紅書、閒魚等平臺,「iPhone代購」相關筆記與商品鏈接開始大面積出現,各地版本到各種配置玲琅滿目,哪怕代購費能佔到原機型的10%或者上千元,依舊有不少人在評論區詢問怎麼購買。
一位黃牛表示,雖然去年iPhone16系列破發,但他很看好今年的iPhone 17,「配置確實上升了不少,而且去年很多人沒換16,今年17這麼有誠意,想換手機的人也會比較多,今年搶首發的需求都比去年多」。
在他眼中,iPhone堪稱一件「硬通貨」,「基本每一代iPhone都有代購需求,很多時候是爲了搶首發,也有的是看中其他區域的低價。但iPhone一發布,我們就會活動起來」。
北京的「果粉」大成表示,iPhone代購最火的時候,就是蘋果剛推出iPhone 4的時候,「那是一個跨時代的產品,在全球都引起了轟動,可以説每個對科技有點興趣的人都想要買一臺iPhone4,中關村一臺‘水貨’iPhone 4能賣到8000多元,是當時不少人兩個月的工資,但還是有很多人買單」。
彼時,因為產能、供需等問題,iPhone的代購多是從海外流向國內。變化發生在2018年前后,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匯率、關税以及免税政策的變化,iPhone的代購渠道也逐漸多樣化起來,除了價格更加優惠的港版iPhone,還有不少人看起了「瓊版」iPhone,尋求海南免税店代購。
而在2022年左右,因為特定關税政策等原因,美國的關税政策導致iPhone價格反而高於其他國家或地區,「反向代購」的風潮逐漸涌現,如今的「反向代購」,則更多是因為配置的差異和價格差。
不難看出,願意為iPhone買單的消費者不在少數,曾經,在全球不同市場的價格差異,是代購行為最原始的驅動力,如今,不同的配置和功能,也成了代購行為的驅動力。
國行版本沒有蘋果Ai功能,讓不少人把視線投向海外;有實體卡槽需求的用户,則讓部分海外用户開始跨境購買。而除了這些層面的考量,蘋果長期以來的「科技」定位以及*的品牌營銷,成功地將iPhone塑造成一種具有社交屬性的文化符號——誰可以*時間拿到最新款iPhone,誰能拿到有着獨特功能的iPhone,本身就構成了一種「社交資本」,也促使着代購需求的產生。
代購盛宴,暗流湧動
儘管iPhone代購市場看似繁榮,但其繁榮的表象之下,是遊走在商業與法律邊緣地帶的諸多風險,對於參與其中的消費者與從業者而言,這並非一場穩賺不賠的生意。
「iPhone14后的美版iPhone,只要有實體卡槽,都是改裝過的。」大成表示,美版iPhone一直號稱性價比最高、功能最齊全的版本,代購需求也很高,但美版iPhone14取消實體卡槽后,后續的美版iPhone,不少卡槽都是額外開的,「國內很多地方的數碼城就能開卡槽,兩三百就能搞定,但防水、保修和后續會不會出問題,商家也很難保證」。
代購,本身也是一門灰產。
孫悦坦言,自己只願意幫朋友少量代購iPhone,就是因為自己擔心過海關的時候出什麼問題,「給朋友帶一兩個手機還行,一口氣帶好幾部手機,説不定就會涉及到什麼嚴重的問題」。
一方面,是類似「灰產」的代購,另一方面,則是售后服務風險。
比起「全球售后」的奢侈品箱包或者一些並不在意售后環節的商品,電子產品,離不開售后問題。而除港澳版外,絕大多數海外版本iPhone並不能在中國大陸享受官方保修,同樣的,港澳版本的iPhone也無法在美國、加拿大等地保修。
一旦手機出現主板、屏幕等核心部件的硬件故障,選擇代購的消費者,就可能將面臨無法選擇官方維修的困境,而第三方維修服務質量難以保證,對於一部價值不菲的電子產品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潛在損失。
在大成看來,他願意爲了體驗蘋果的新功能,承擔可能無法維修的風險,「正常使用的情況下,蘋果出問題的可能性還是比較低的」。
但大成也表示,只有配置和功能合理,足夠吸引人,他才願意承擔這個風險,「消費者掏出真金白銀,蘋果得拿出誠意」。
每一部被代購的iPhone,都是一次消費者「用腳投票」,追求在自己看來*有性價比的那一個選項。代購iPhone的生意,並不會因為「灰產」風險和售后問題消失,只要iPhone在全球市場的價格、配置和功能層面依舊存在不同,那iPhone代購就會作為一種市場自發形成的補充渠道,尋找到合適的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