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5 18:52
9月10日,由36氪主辦的2025年36氪產業未來大會在中國廈門盛大啟幕。本次大會重磅攜手商務部主辦的「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精耕時代,潮湧嘉禾」為核心主題,傾力打造一場兼具國家高度、產業深度與市場熱度的高規格、高價值、高影響力產業盛典。
大會緊密錨定國家戰略導向與產業發展前沿,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先進製造、新能源、大消費五大核心賽道,匯聚行業頂尖力量共商發展路徑、擘畫產業未來。在為期兩天的議程中,大會以「產業協作鏈條」為邏輯主線,重點聚焦「政、資、產」三方協同機制,深入探討如何打破壁壘、整合資源,精準破解產業發展中的痛點堵點與瓶頸制約。
當日,拓攻機器人CEO張羽帶來了《從飛控到整機:拓攻的技術突圍與產業創新》的主題分享。
以下為演講內容,經36氪整理編輯:
謝謝各位,大家早上好!
非常感謝主辦方的邀請,今天有機會給大家匯報一下拓攻在行業里的實踐,我是拓攻的張羽。今天的主題是《拓攻的技術突圍與產業創新》,我們的路徑很清晰:從創業之初的飛控技術起步,逐步向無人機整機領域拓展。
開篇想先聊聊當下熱門的「低空經濟」。從去年開始,這個賽道熱度飆升,作為一家在行業里深耕十年的企業,我們既感受到了這份熱度,也保持着理性——低空經濟的發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目前無人機的諸多應用場景仍處於逐步成熟的階段,這一點我會在后面詳細展開。
先説説拓攻的願景:我們希望無人機能成為服務各行各業的「好生產工具」。用大白話解釋就是,把無人機打造成一個通用平臺,通過「更智能、更便宜、更高效」的迭代,適配更多行業需求。其實早在低空經濟概念興起前,華為十年前發佈的無人機白皮書就提到過類似構想:未來空中將有大量飛行器服務社會,而其中大部分會是無人化設備,這與我們的願景不謀而合。
接下來匯報一下拓攻的核心業務。十年前創業時,我們主攻無人機飛行控制系統。類比無人機的發展歷程:早期的無人機更像「遙控飛機」,智能與感知能力薄弱,如今已迭代出強大的自動駕駛能力。現階段我們主要有兩大產品線:一是標準化無人機整機,二是非標定製產品——后者更多服務於中大型無人機,包括面向載人場景的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
無人機的自動駕駛演進路徑,與車載自動駕駛很相似,都是從L1級逐步向L4、L5級突破。值得欣喜的是,飛行器領域已有大量場景提前實現L4、L5級自主飛行,這很大程度上因為空中工況比地面更簡單,需要應對的極端情況更少,所以現在很多場景里,無人機已經能做到完全自主飛行。
簡單介紹一下公司資質:拓攻作為創業企業,已獲評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擁有「獨角獸」頭銜,儲備了豐富的知識產權,還承擔過多個國家級、省部級重大專項。目前我們已完成C輪融資,感謝包括廈門金控在內的股東機構支持。
下面重點講講我們的產品。標準化產品中,最成熟的是農業植保無人機—— 這是無人機最早成熟的應用場景。為什麼是農業?很關鍵的一點是監管門檻低:根據民航局條例,植保無人機單獨分類,無需申報空域、航線,對飛手要求也較低。而要降低使用門檻,就必須做到極致智能。作為飛控起家的企業,我們很早就將飛控定義為「小腦 + 大腦」結構:「小腦」負責穩定可靠的飛行控制,「大腦」負責智能決策,確保即使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農户也能輕松上手。
回顧十年前,無人機在農業領域還是「奢侈品」,一臺會飛的無人機售價超30萬元,農户難以接受;而現在,主流的載荷七八十公斤、日作業量2000畝以上的全智能植保無人機,終端價僅約5萬元,還能享受1-2萬元的農機購置補貼,相當於農户買一輛電動三輪車的成本,就能擁有高效生產工具。除了打藥施肥,它還能承擔農業調運:在福建、雲貴川等山地多的地區,無人機已被用於運輸榴蓮、椰子、茶葉等農產品,一天能運幾噸貨物,比人工更便宜、高效,還能減輕勞動強度。
除了常規場景,無人機還在覆蓋農業中的「難啃場景」,比如山地、茶園坡地等地面設備難以抵達的區域。以前這些地方全靠人工作業——比如高温天人工打藥,不僅辛苦,還容易造成藥害和農藥吸入,而無人機恰好能解決這類「糟糕環境下的作業痛點」。從智能性來看,現在的農業無人機普遍搭載感知、決策系統,智能航測已成標配:一次建圖即可長期使用,無論地形起伏、地況複雜,都能精準作業。
作為農機產品,我們不僅提供設備,還配套完善的培訓和服務。農業無人機飛手的培訓由廠家承擔,無需考取民航局執照,只需獲得廠家認證即可。過去幾年我們在培訓上投入很大,看到農户輕松用起無人機,覺得很有回報感。
在農業之外,我們也在佈局低空物流這一「爆發前夜」的場景。隨着空域逐步開放、無人機載荷能力提升,山林、水面、城市等空間已出現越來越多無人機物流航線。這里分享幾個商業閉環清晰的案例:一是長江貨輪補給,以前靠補給艇,耗時久、成本高,現在無人機可直接從岸邊為貨輪送星巴克、麥當勞等物資,低成本又快捷,極大改善了船員生活;二是黃山景區物資運輸,過去靠挑山工,不僅成本高、效率低,還面臨「年輕人不願接班」的困境,而無人機能80-100公斤載荷,5-10分鍾完成5公里山地運輸,遠超人工效率,商業模型完全成立。我們認為,低空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這樣能提供真實商業價值的場景。
除了植保和物流,我們還在陸續推出服務於光伏板清洗、樓宇清洗、應急投送等場景的無人機新品。
再講講非標產品線。由於創始團隊來自南航飛控研究所,飛控技術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很早就介入了中大型無人機研發。比如2018年立項、2019年首飛的噸級中大型無人機項目,那時低空經濟概念尚未興起,我們就已佈局這一領域。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參與研發交付了「榆陽一號」等知名項目——這架起飛重量1.5噸的無人機,能實現200米超短距起降,是我們早期的輪式固定翼解決方案。
在中大型無人機領域,拓攻不做整機制造,而是為客户提供「套餐式研發服務」:以飛控為核心,「星辰系列」飛控可覆蓋500公斤到5噸級的各類飛行器。在當下最火的eVTOL賽道,我們交付案例和機型數量均處於行業領先,已覆蓋原型驗證機、縮比機、全尺寸機型,尤其在傾轉、半傾轉等複雜構型上有成熟經驗。
飛行器的發展離不開生態支撐。除了機體和控制系統,控制與仿真系統至關重要——它不僅是研發階段的核心工具,也影響后續交付、培訓和規模化落地,因此我們在這一領域有深度佈局和成熟方案。以eVTOL為例,傾轉構型被認為是物理層面的最優解,但最大難點在於「傾轉走廊」(垂直起降與平飛的過渡階段)——這一階段力學模型最複雜、風險最高,多數飛行事故發生於此。我們針對不同機型、構型、重量的飛行器,已形成系統的應對方案。
此外,氣動模型分析也是中大型飛行器研發的關鍵環節(多旋翼時代對此需求較低,而固定翼、傾轉構型必須重點考量)。過去行業對氣動配套軟件重視不足,但實際上,無論是原型機迭代還是商業化落地,這都是必不可少的生態產品。同時,我們還搭建了適配中大型無人機的研發環境,包括仿真系統、天鳥台等——對航空領域從業者來説,天鳥仿真是研發環節的關鍵步驟。
作為近年增長最快的業務板塊,中大型無人機領域的適航取證是核心門檻——只有通過適航認證,飛機才能合規飛行、商業化銷售。目前我們已與監管部門緊密合作,全力搭建適航運營體系。
最后想借這個機會多做一點推廣:拓攻一直是偏2B的企業,終端市場對我們的感知度不高,希望能通過今天的交流,結識更多行業夥伴,共同為低空經濟和無人機產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