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阿里的「斷臂」與「巨輪」的轉向

2025-09-15 18:01

 《投資者網》引線  | 吳微  

9月10日,高德地圖突然上線"掃街榜"功能,宣稱該榜是基於用户真實導航行為數據構建的"無法刷分"評價體系,直指美團點評這一核心業務。而早在這之前,阿里就已在外賣戰場掀起了戰火。2025年7月啟動的500億元外賣補貼計劃已讓淘寶閃購日訂單量突破6000萬單,甚至在高峰期單日訂單量突破了1億單。 

從外賣大戰到"掃街榜",這些看似分散的動作,實則是阿里巴巴(09988.HK)在新管理層帶領下,開展的一場從"大而全"向"精而專"轉型的生死突圍面對電商業務市場份額從歷史高點的70%下滑至目前35%左右的嚴峻挑戰,這家互聯網巨頭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剝離企業非核心業務、重構公司的組織架構、以聚焦"電商+AI"主航道,試圖幫助企業在拼多多、抖音等對手的圍剿中殺出重圍。 

電商基本盤失守:阿里面臨多重挑戰

開創中國電商市場的阿里巴巴,電商基本盤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多份行業研究報告顯示,阿里淘天系在中國電商市場的份額已從2018年的約70%大幅下滑至2024年的35%左右。儘管不同機構預測數據略有差異(範圍在31%-58%之間),但隨着玩家的增多,其電商業務下滑的趨勢已清晰可見。 

阿里電商業務所面臨的挑戰首先是來自多維度競爭對手的圍剿。拼多多(PDD.US)憑藉低價策略和社交裂變,迅速侵蝕阿里在下沉市場的份額,其2024自然年的收入已反超淘天集團的核心客户管理收入。 

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則通過內容電商重塑用户購物習慣,其直播電商GMV份額從2021年的9.2%增長至2024年的21.4%以上,給阿里淘天繫帶去了較大壓力;而京東(09618.HK)則在3C家電等優勢品類持續鞏固其高端市場地位。 

多方夾擊下,阿里電商業務的增長已略顯乏力2025財年(截至2025年3月31日)淘天集團全年收入4498.27億元,同比僅增長3%,已低於拼多多、抖音等競爭對手的增長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各平臺的差異化競爭戰略下,大而全的淘寶,其特色已越來越不明顯。其中,拼多多以"低價+社交"為核心,通過"百億補貼"和"拼團"模式,在下沉市場構築了難以撼動的護城河。 

抖音則以"內容+算法"為武器,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將購物行為無縫嵌入用户娛樂場景,創造了"邊看邊買"的新消費習慣;京東則堅守"品質+物流"的優勢,在3C家電和高端消費領域保持競爭力。更值得關注的是,各平臺正加速向對方腹地滲透,如拼多多進軍高端市場、抖音發力貨架電商、京東強化內容生態,使得行業競爭維度更加複雜,這也增加了阿里淘天系的競爭壓力。 

與此同時,行業整體增速放緩與用户紅利枯竭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競爭截止目前,中國電商市場滲透率已接近飽和,阿里、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的用户增長面臨明顯瓶頸,新用户獲取成本也水漲船高。更為嚴峻的是,爲了應對激烈的價格戰,阿里不得不加大營銷投入,導致核心電商業務的利潤率持續承壓。儘管目前淘天集團仍是阿里最主要的利潤來源,但其"現金牛"的成色正在減弱,這對支撐集團在新業務上的鉅額投入構成了潛在風險。 

斷臂求生:從"1+6+N"到聚焦核心主業

面對新的競爭格局,阿里巴巴早在2023年就開始了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這場變革始於公司核心領導層的更迭,2023年9月,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蔡崇信接任董事會主席,吳泳銘出任集團CEO,標誌着阿里"張勇時代"的結束。新管理層就任后,迅速確立了"用户為先、AI驅動"兩大戰略重心,開始大刀闊斧的剝離公司非核心業務。 

在這場「斷臂」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阿里對實體零售資產的全面退出2025年1月,阿里宣佈將持有的高鑫零售(6808.HK)約78.7%股權出售給德弘資本,交易金額最高達131.38億港元;2024年12月,阿里又將銀泰百貨全部股權出售給由雅戈爾集團和銀泰管理團隊組成的財團,交易金額約74億元人民幣。這兩筆交易意味着阿里基本退出了曾重金投入的實體零售領域,標誌着其"新零售"戰略的重大調整。 

在股權投資方面,阿里也進行了大規模減持。2024年3月,阿里計劃出售其持有的價值約3.58億美元的嗶哩嗶哩(BILI.US)美國存託憑證;同時陸續清倉商湯科技(0020.HK)股票,減持小鵬汽車(XPEV.US)、快狗打車(2246.HK)、圓通速遞(600233.SH)等公司股份。僅2024財年前9個月,阿里就完成了17億美元非核心資產的出售。 

組織架構上,阿里也經歷了從"分"到"合"的轉變2023年3月啟動的"1+6+N"分拆計劃,旨在將業務拆分為更獨立的單元,但隨着外部環境變化和分拆上市遇阻,該計劃已發生重大調整。 

最新架構上,阿里將業務重新劃分爲四大集團,聚焦於電商、雲+AI、國際數字商業等領域。吳泳銘不僅擔任集團CEO,還兼任淘天集團和雲智能集團CEO,權力高度集中,以確保戰略統一執行。同時,集團合夥人團隊從26人大幅縮減至17人,權力向業務一線負責人集中,以提升公司的決策效率。 

戰略突圍:聚焦主業的多線作戰

在剝離非核心業務、重構組織架構的基礎上,阿里正通過多線作戰,全力聚焦電商和"AI+雲"兩大核心戰場

在外賣戰場,公司選擇以補貼換增長。2025年7月,阿里啟動了為期一年、總額500億元的外賣專項補貼計劃,通過淘寶App的巨大流量入口和激進補貼,迅速提升其市場份額。數據顯示,補貼期間,淘寶閃購的日訂單量快速突破6000萬單,公司在即時零售領域的市場份額從2024年的約20%提升至2025年7月的約36%。 

雖然補貼讓公司的閃購業務在短期內面臨虧損壓力,但阿里正試圖將外賣作為高頻流量的入口,為公司電商主業導流。據高盛預測,阿里外賣業務在2025年下半年可能面臨每單高達數元的虧損,整個本地生活業務板塊的年度虧損額可能會超過百億元。 

除了補貼外賣業務外,阿里還試圖盤活高德地圖背后的巨大潛力,通過"掃街榜"構建起公司的"到店"新生態2025年9月10日,高德地圖高調推出了"高德掃街榜",公司表示該榜是基於用户真實導航、搜索、到店等行為數據構建的評價體系,號稱"掃街榜"是"用腳投票"的真實榜單。同時阿里也啟動了"煙火好店支持計劃",擬投入超10億元補貼為線下商家引流。 

阿里這一戰略佈局,擬將高德定位為"到店"業務主入口,餓了麼則聚焦"到家"即時零售,從而讓二者形成協同效應,共同挑戰美團在本地生活領域的地位。從短期財務影響看,這些投入將顯著增加阿里的銷售與營銷費用;但長遠來説,這些佈局,或能為阿里打造出新的增長點。 

在國內進行了多線佈局外,阿里還將出海確定為公司重要的戰略方向其中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AIDC)成為集團中最亮眼的增長引擎,2025財年該集團收入同比增長29%,達1323億元。 

具體來看,速賣通推出了"Choice"服務,訂單量佔總訂單的70%以上。Trendyol加速向中東歐和海灣地區擴張,Lazada則持續深耕東南亞市場。旗下的菜鳥網絡也在全球加速佈局,計劃三年內將海外倉網絡從100萬平方米擴大至200萬平方米以上,從而為公司的電商業務出海保駕護航。阿里國際業務的高增長也部分抵消了公司國內電商業務增長放緩的影響,2025財年公司國際業務對集團總收入貢獻達14%,較2023年提升約6個百分點。 

除了消費業務外,阿里也實實在在的踐行All-in AI就是All-in未來的戰略佈局其中阿里計劃在未來三年投入超過3800億元建設雲和AI基礎設施,將"AI+雲"打造成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在電商業務中,阿里也已推出"淘寶問問"等AI應用,為商家提供"通義千問"大模型、"淘寶星辰"視頻生成模型等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雲正加強與全球夥伴的合作,包括與蘋果(AAPL.US)等科技巨頭在大模型領域的潛在合作,從而進一步拓展公司AI應用的場景。不過,鉅額的AI投入導致2025財年公司的資本開支同比增長45%,達到1280億元,佔營收比例從2023年的10.2%上升至13.6%,對阿里短期自由現金流造成了一定的壓力。 

自我改革必然伴隨着痛苦,這一系列的戰略調整已對阿里的短期財務表現產生了複雜的影響。積極方面,通過剝離虧損業務和降本增效,增厚了公司的利潤;而消極方面,競爭的加劇、戰線的擴張、銷售投入的增加又讓阿里面臨部分業務或會出現大額虧損的壓力。 

特別是500億元的外賣專項補貼計劃,約佔阿里巴巴2025財年淨利潤的30%,短期內將顯著拖累企業的整體盈利能力。管理層預計,2026財年集團的利潤率可能會繼續承壓,但隨着戰略調整見效和市場份額回升,2027年起公司有望實現盈利水平的穩步回升。 

阿里巴巴的戰略調整是一場從"廣度"到"深度"的轉型。通過剝離非核心業務、重構組織架構、聚焦電商和"AI+雲"主航道,阿里正試圖擺脫"大公司病",從而重獲市場競爭力。短期來看,改革過程中的鉅額投入和激烈競爭仍將持續壓制公司利潤;但長期而言,若能將AI技術有效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增長,阿里有望在新的技術浪潮中重新確立領先地位。這場戰略轉型的成敗,將決定這家曾經的電商巨頭能否在AI時代煥發新生。對阿里而言,這場轉型沒有退路,唯有向前(思維財經出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