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5 00:10
作者 | 孫建楠
習慣了保險公司大張旗鼓的以「傳統險」、「分紅險」等名字,出現在上市公司股東名單里的投資者們,可能會忽略它們報表上的一個「小科目」。
但這個不被外界關注的會計科目,卻恰恰是保險資金年內增倉A股最重要的「平臺」。
據悉,這個科目下,險資在年內已經悄然放入了上萬億資產——1.1萬億元股票資產——這成爲了歷史上首次。
這顆科目就是其他權益工具投資(OCI),一個註定要影響未來A股市場很多年的「科目」。
01
險資「第一大倉」
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后簡稱「OCI」),雖然名稱很不起眼,但正在極為飛速的增長着。
據第三方統計,截至2025年6月末,五大上市險企合計持有的OCI資產規模達到約1.1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而在2024年末,這一數字還只有8000余億元。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末險資OCI資產的增速超過35%。
這個速度也表明,上述資產規模的增長主要來自於保險公司對這個科目下投資規模的「增撥」,而不止是資產增值。
02
保險機構更加「偏愛」
從數據可以清晰看出,險資正在加大權益投資的力度,並且非常重視OCI這條通道。
為什麼呢?
答案是,OCI作為一種險資權益資產的計價賬户,允許其科目下的資產的市價變動和累計買賣盈虧不進入利潤表。
這對長期投資權益資產的險資機構而言,確實是一個「福音」。
事實上,目前業內投資規模最大的中國平安、中國人壽、新華保險、中國太保、中國人保五家大型險資機構都在積極的使用OCI賬户。
03
平安:大手筆投資,大手筆「收穫」
縱觀幾家保險企業的資產表,中國平安對OCI賬户的運用最為充分,配置的資產體量也相對更高。
在2025年中期財報中,平安的「其他權益工具投資」歷史上首次突破5000億元大關,期末余額達到5205億元。
這個數字與2024年底的3565億元相比,短短半年就增加了1640億元,增幅高達46%。
這一體量不僅在半年內完成了跨越式增長,也讓平安在險資陣營中確立了領先優勢。
平安高層在2025年中期業績溝通會里也提到,OCI賬户里約有600億股票投資浮盈未計入利潤表,而是充實了資產表。平安方面還指出,如果將此部分浮盈計入,公司淨利潤增速實際上是超過行業平均水平的。
04
國壽:兩手抓增倉,兩手盈利都「硬」
國內險資資管的另一座「高峰」,中國人壽在最新披露的2025年中期財報中, 「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半年間從1718億元一舉躍升至2528億元,增長額超過800億,增幅高達47.1%。
雖然OCI的總量略遜於平安,但國壽在常規權益資產投資(包括通過私募基金入市)等渠道的投資規模也增勢喜人。
兩者匯聚,國壽不僅在上半年實現了投資收益的317%的增長,也悄然在OCI和私募投資股票上留有余地。
05
國壽投資港股,更多倚重「OCI」
仔細研究國壽的投資報表還可以發現:中國人壽在港股市場的投資佈局上十分「大膽」。
(如上圖)財報顯示:其計入「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在港股部分(摺合成人民幣),從去年底的363億元,迅速膨脹至今年6月底的611億元,短短半年時間就增加了近250億元,漲幅超過68%。
更值得關注的是: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人壽通過OCI口徑配置的港股資產,已經反超交易性金融資產:611億元對比461億元,前者首次成為公司港股投資的「主角」。
這意味着,中國人壽正逐步把更多的港股籌碼放進更能平滑波動、突出長期收益的OCI資產池里,而非短期買賣的交易性工具。
2025年8月,中國人壽首席投資官劉暉在業績説明會上表示:「公司高度關注港股市場的投資機會,憑藉最新獲批的QDII額度,上半年已在港股市場實現良好收益,下半年將繼續關注港股新經濟與高股息資產,保持均衡穩健的投資組合。」
可見,中國人壽不僅在A股大幅擴張OCI倉位,在港股同樣釋放出「長錢埋伏」的信號。這一動作不僅凸顯了港股市場的吸引力,也折射出整個保險資金在權益投資上的結構性轉向。
06
新華保險:籌碼大騰挪
在新華保險的2025年中期財報里,OCI類資產的擴張格外醒目,呈現出一種「沉澱籌碼」的姿態。
「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從去年末306.4億元,增加到今年6月末的374.7億元,半年時間里增加了68.26億元。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交易性金融資產卻在收縮:從4859.3億元降到4801.2億元,減少了58億元。
這組對照數據其實很耐人尋味:新華保險在上半年把更多資金轉向了OCI這類更偏長期的權益配置。
此外,中報還披露一段關鍵數據:「本期其他權益工具投資確認的股息收入為人民幣10.48億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6個月期間:人民幣3.14億元)。」
這個數字也很驚人。
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新華保險從OCI獲得股息同比增長三倍以上,也就是拿到了實打實的現金分紅回報,這恰恰是險資偏好持有高股息資產的例證。
07
人保:OCI賬户「充值」百億元以上
在中國人保的2025年中期財報中,OCI類資產也在顯著擴張。
(如上圖)數據顯示,「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在半年內從1157.8億元增長到1396.4億元,賬面規模增加了238.6億元,等於短短6個月時間內增幅達到20%。
這一增量本身就頗具分量,相當於一家中型上市銀行一年的淨利潤,OCI資產池正逐漸成為該險資投資組合中的「核心蓄水池」。
中國人保在中報透露:「強化絕對收益導向,優化權益持倉結構,逐步增加與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相契合的其他權益工具投資規模,增強新準則下投資業績穩定性。」
除了中國人保,中國太保在上半年也在OCI資產上「充值」超百億元人民幣。
(如上圖)「其他權益工具投資」(OCI)由2024年末的1420.1億元升至今年6月末的1541.7億元,半年增加121.6億元,增幅約8.6%。
08
萬億元倉位買了什麼?
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是:這些龐大的OCI資產,究竟可能投向了哪些股票?目前我們能依賴的依據,主要是上市公司十大股東名單中披露的保險產品持倉情況。
需要強調的是,這只是公開信息的一部分,並不能覆蓋險資的所有投資,更不能完全確認這些持倉一定納入了OCI。但即便如此,這些線索依然能幫我們大致勾勒出險資在A股權益投資中的偏好。
其中,國壽的倉位主要在具備良好自由現金流的三大電信服務商(聯通、電信、移動)、煤炭(比如神華)、公用事業(招商公路)、食品飲料(伊利、雙匯)和部分銀行股(主要是中信銀行)上。國壽的持倉有很強的紅利傾向,因此,它的重倉股持倉有相當大的可能是會歸於OCI賬户中的。
而平安目前的主要重倉股中,內地A股主要集中在長江電力上,這個已明確有大比例在OCI賬户上,另外,平安在港股持有大量的各類金融股包括幾大行和其他保險公司,這部分持股同樣具有高股息特徵,也有較大的可能被部分的配置在OCI賬户中。
相對來説,新華人壽目前的主要佈局體現了強烈的個股選擇風格,其中醫藥行業是其的配置特色,包括華東醫藥、上海醫藥、羚鋭製藥等,后者的股息率有但並不突出,顯示了新華的配置或許還是看重的資產升值的需要。
太平洋保險同樣更像是除了自己身強烈的配置方向,一方面,其配置的中小盤股的比例明顯更高,成長股或高質量股明顯,另一方面,其配置的資產中報里和太保自身龐大的資產規模並不合宜,有理由認為,太保還有許多配置沒有在行業中「顯山露水」。
但從已經露頭的組合情況來看,各家大型保險公司的權益投資各有特點,顯示了相當強的個性和專業性,值得重點關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