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4494萬,「國藥系」賣了一家盈利的公司

2025-09-15 17:11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動脈新醫藥)

9月10日,北京產權交易所一則公告顯示,國藥控股湖南有限公司(簡稱「國控湖南」)計劃轉讓國藥控股湖南中醫藥有限公司(簡稱「國控湖南中醫藥」)60%股權,轉讓底價4494.294萬元,信息披露結束日期10月14日。

目前,國控湖南中醫藥有兩大股東,第一大股東國控湖南持有其60%股份,剩余40%股份由長沙市普翊諮詢服務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持有。國控湖南本次將持有的60%國控湖南中醫藥股份全部出售,意味着其將徹底退出這家中醫藥公司。

公告也提到,本次產權轉讓導致國控湖南失去國控湖南中醫藥實際控制權,交易完成后,國控湖南中醫藥不得再繼續使用國家出資企業及其子企業的字號、經營資質和特許經營權等無形資產,不得繼續以國家出資企業子企業名義開展經營活動。

01.

被轉讓公司今年營收已超1億元

國控湖南是國藥集團旗下國藥控股在湖南設立的省級藥械流通平臺,於2001年6月成立,2004年加入國藥集團國藥控股,註冊資本52000萬元,是湖南省公共衞生應急物資儲備承儲企業、湖南省醫藥儲備骨干企業、湖南省常態短缺藥品儲備企業、湖南省衞生應急藥品供應保障基地。

作為湖南省人民政府與國藥集團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的履約方與運營平臺,國控湖南全力構建湖南省藥械供應保障體系,在全省設有國控湖南中醫藥、國控郴州、國控岳陽、國控湘潭、國控湘西、國控常德、國控永州、國控湖南大健康產業、國控湖南維安大藥房等20家子公司,涵蓋藥品分銷、醫療器械、醫藥零售、物流服務、智慧醫療、中醫藥、大健康等多元化產業,形成了全品種、全覆蓋、全模式的醫藥健康服務體系。

目前,國控湖南已經與全球3000多家生產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服務醫療機構及終端客户超過50000家,是湖南省藥品、醫療器械龍頭分銷商和零售商,以及領先的供應鏈服務提供商。

國控湖南旗下國控湖南中醫藥成立於2021年5月,是國控湖南在中醫藥板塊的重要佈局。

在技術和產業化方面,國控湖南中醫藥通過引進中藥現代化生產技術與設備,進行技術創新與改造,進而提升湖南省中藥工業化水平和中藥質量標準;以及通過整合中醫藥種植、交易、生產研發、終端銷售等上下游資源,打造完整的中醫藥全產業鏈。在品牌傳播方面,該公司結合「湘九味」中藥材品牌戰略,充分開發湖南省中藥材資源,不斷提高中藥材種植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

此外,背靠集團資源,國控湖南中醫藥還擁有國藥集團統一的CMS業務操作系統、WMS倉儲作業系統、TMS運輸調度系統,其倉庫面積總計4320平方米,其中常温庫面積總計1034平方米、陰涼庫面積總計3286平方米、冷庫使用體積為117.1立方米,倉庫內配置有現代化物流技術及高科技信息化平臺。

多方資源加持下,國控湖南中醫藥2024年營業收入約為2.56億元,截至2025年8月31日營業收入約為1.01億元。不過,其2024年淨利潤僅有346.86萬元,截至2025年8月31日淨利潤為292.01萬元。

與國藥集團旗下的中藥主力軍中國中藥和太極集團比起來,國控湖南中醫藥的淨利潤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在行業降本增效、優化資源配置的背景下,國控湖南剝離國控湖南中醫藥這一非核心且淨利潤不佳的資產,是一件自然的事情。與國控湖南中醫藥有着同樣命運的國藥藥材,也在今年7月被國藥集團旗下國藥中藥徹底剝離,該企業同樣業績不佳,據《中國經營報》報道,其2023年上半年淨虧670萬元。此外,根據企查查平臺信息查詢,截至2025年5月7日,國藥藥材作為被告的案件127件,作為被執行人的案件18件。

02.

醫藥巨頭剝離非核心資產已成趨勢

今年以來,「國藥系」「華潤系」等國內醫藥巨頭,都在頻繁出售非核心資產:國藥現代掛牌出售哈森藥業、國藥宜賓製藥出售信立邦生物、國藥控股出售石家莊子公司、國藥集團出售新疆7家子公司、華潤三九轉讓安國中藥股權、華潤三九轉讓九州通醫藥科技股權,華潤博雅生物連續三次降價兜售博雅欣和80%股份……

儘管轉讓的企業不同,剝離的業務不同,但「國藥系」和「華潤系」剝離非核心業務的目的卻是相似的。

從政策端來看,2023-2024 年國務院國資委先后印發《關於做好2024年中央企業經營發展工作通知》《關於中央企業加強參股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將「兩非兩資」(非主業、非優勢業務,低效、無效資產)剝離納入年度經營業績考覈,並設置「淨資產收益率(ROE)不低於5%」的底線指標。華潤、國藥作為首批試點企業,將帶頭清零「兩非」資產。此外,政策引導下,央企、國企正在由「規模擴張」轉向「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醫藥板塊被要求聚焦「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非核心、不具備技術領先度的資產註定退出。

從產業端來看,一方面, 集採+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壓縮企業利潤空間,例如,2024年國家組織中成藥集採首次將OTC品種納入,華潤三九的999感冒靈、強力枇杷露等十億級品種面臨最高70%的價格降幅,直接衝擊盈利模型。另一方面,出售的企業可能與母公司存在同業競爭問題,例如昆藥集團與華潤三九在血塞通軟膠囊、醫藥流通業務重疊,通過剝離流通板塊、合併生產批文,可減少內部競價,提升議價權。

此外,剝離非核心資產也符合集團的發展戰略,例如「華潤系」剝離博雅欣和(化學制劑)、九州通醫藥科技(流通)后,資源向血液製品(博雅生物)、精品國藥(昆藥血塞通、聖火藥業)集中,契合其「血製品+中藥OTC」的雙引擎發展重點。

整體來看,「華潤系」和「國藥系」剝離非核心資產並非被動「甩包袱」,而是在政策、產業、戰略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的主動行為。也許未來一段時間,國內醫藥巨頭之間的競爭將不再是瘋狂「買買買」,比拼誰的資產更多,佈局領域更廣;而是誰的資產收益率高、誰的管線又創新又有價值。

《2300萬,「國藥系」賣了一家公司!》

*封面來源:神筆PRO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