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弘毅投資探索:首單融合式NewCo落地

2025-09-15 15:38

原標題:弘毅投資探索:首單融合式NewCo落地

回望過去十年,中國創新葯領域誕生了兩款「重磅炸彈」: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和傳奇生物的CAR-T產品。兩者有着相似特徵:不過數十人的研發團隊,憑藉漸進式創新,疊加中國特有的研發效率,在全球競爭中殺出重圍。

這背后隱藏着一個朴素的邏輯:真正的創新往往來源於那些小而精的團隊。而投資人的任務,則是迅速捕捉這些閃光火種,並助力其加速發展。

NewCo模式,正是這一邏輯的產物。不依賴大公司緩慢的內部孵化,而是在成立之前,投資機構就開始介入,圍繞價值驗證和全球交易來設計路徑——用最短時間、最高效率,將資產推向市場。如今,這場曾被視為海外資本的專屬遊戲,正被本土力量重新定義。

不久前,弘毅投資攜手艾科聯生物,落地國內首個「融合式NewCo」。這不僅是一筆交易,更似一則風向標:人民幣基金開始主導中國創新葯的價值釋放路徑——從發現火種,到搭建舞臺,再到推向世界。

揭祕首單「融合式NewCo」

一切始於2024年初。

彼時,國內NewCo交易數量剛剛抬頭,尚無人敢斷言這是一輪結構性浪潮。弘毅投資大健康團隊先一步洞察,判斷中國創新葯即將迎來「從引進到引領」的出海時代,率先在業內提出「融合式NewCo」的概念——這不是簡單複製海外模式,而是為中國創新葯量身打造的新航道。

這里先解釋下「NewCo」,即「Newly Created Company」,一般由管線、資本、團隊三部分組成:圍繞特定創新葯管線成立新公司,通過資本注入加速研發,最終以併購或上市實現退出。然而,此前國內NewCo多由海外資本主導,過分依賴海外團隊、海外臨牀,人民幣基金鮮少參與。

一個漸漸形成的共識是,創新葯悄然來到「中國時刻」。中國在創新效率和成本的系統性優勢,全球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比擬。數據顯示,國內I期臨牀較海外藥企縮短25%~55%,成本僅為MNC的30%~50%。正如弘毅投資董事長趙令歡曾説,「全球產業鏈價值分配的重塑,都是由技術稟賦特色驅動。」

弘毅對於融合式NewCo趨勢的篤信,恰恰是基於中國的工程師和臨牀效率紅利等核心稟賦。團隊堅信下一輪創新葯的投資機會,在於充分發揮本土資源優化配置的優勢,通過跨境資本的運作能力,建立全球化的靈活退出機制。

沿着這樣的邏輯,弘毅團隊結合對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深度跟蹤,瞄準了樂普生物旗下T細胞銜接器(TCE)平臺和管線,隨后第一時間接觸聯繫。直到今年8月艾科聯生物——國內首家「融合式NewCo」正式落地。

具體而言,樂普生物將兩款針對實體瘤的臨牀前TCE資產的全球權益授權給艾科聯生物,從而獲得1000萬美元現金首付款,同時持有艾科聯10%的股權,未來有望獲得總額8.48億美元的研發及商業里程碑付款以及銷售分成。

與此同時,弘毅投資聯合紅杉中國、元生創投、杏澤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向艾科聯生物注入4100萬美元的A輪投資,估值約為8800萬美元。

「實體瘤是腫瘤治療中臨牀需求最廣、空白最大的領域而TCE有望推動免疫療法的代際升級,重塑一線治療格局,孕育出與ADC相當體量的大機會。」在弘毅投資大健康基金投資總監劉昕看來,艾科聯生物並非單一資產型公司,而是具備成為平臺型NewCo的潛力——其技術平臺可拓展至多種腫瘤類型,未來有望持續涌現更多管線資產。

細究下來,弘毅投資與艾科聯生物創始團隊淵源頗深,創始人方磊、朱杰倫是弘毅相識多年的老友。

早年方磊曾在葛蘭素史克從研究員做到科學家,后擔任天境生物的聯合創始人,而弘毅投資曾領投天境生物2.2億美元的C輪融資。之后來到樂普生物擔任副總裁,此次兩款TCE資產正是出自方磊帶領的研發團隊之手。

朱杰倫早年任職天境生物CFO,與方磊並肩作戰,曾主導公司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並推動市值從8億美元飛躍至70億美元。另外,他還主導了多個創新葯資產BD交易,並深研NewCo交易。

「毫無疑問,他們是經過多次實戰拿到過正反饋,且在角色上高度互補的創業團隊。」劉昕得知方磊博士有創業意向后,第一時間與他溝通。基於彼此合作多年,以及對TCE賽道和融合式NewCo的共同認知,雙方一拍即合。此后,弘毅全程助力其團隊孵化與公司搭建,后續還將支持艾科聯在國內推進一期臨牀試驗。

艾科聯生物的落地,某種意義上被視為一個信號:中國式NewCo時代開啟。

一抹啟示

中國創新葯投資新範式

毋庸置疑,全球資本對中國創新葯釋放前所未有的興趣。面臨這輪浪潮,中國企業要問的,已不再是「能不能走出去」,而是以何種姿態走哪條路,以及誰來為這段遠征鋪軌?

長期耕耘下來,弘毅投資團隊給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探索建立「NewCo Plus平臺+基金」的創新投資模式。「這將是一套系統性打法,我們要做的是深度挖掘中國創新資產,發揮本土優勢資源,輸向全球市場。」爭奪全球市場話語權的較量,已緩緩展開。

「在有魚的地方釣魚。弘毅始終堅持立足本土差異化稟賦,在全球體系實現資產整合與價值提升。」劉昕透露,過去十年,超萬億資本湧入醫藥產業,疊加工程師紅利,中國已沉澱出大量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工程化創新BIC(Best-in-Class)管線。與此同時,國內豐富的患者資源和高效的臨牀試驗,為創新葯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加速支撐。

基於此,弘毅的策略清晰而剋制:不追風口,不炒概念,而是聚焦全球產業格局下長周期的系統性機會,堅持高站位、深挖掘,持續構建資本之外的Merchant Banking賦能能力,築牢護城河。

挖掘資產是構築護城河的第一步。弘毅將聚焦實體瘤、自身免疫、神經科學等具備長期臨牀需求和技術突破潛力的領域,結合未來治療範式的演進方向與跨國藥企(MNC)的管線缺口,進行交叉驗證,從而精準捕獲那些「從實驗室到交易」路徑最短的資產。

除了設立NewCo主題的孵化基金,以強化人民幣基金在資產運作與交易中的話語權,弘毅並不止步於傳統投后管理角色。而是依託「VC+Merchant Banker」雙重定位,着力打造系統性賦能平臺——NewCo Plus平臺,整合頂尖科學家網絡、高效臨牀運營體系與國際化BD通道,主動參與價值創造,共建創新生態。

在這里,新生的NewCo將獲得:頂尖的臨牀PI連接和高效的臨牀開發支持,以更快推進IIT和一期臨牀試驗,搶抓時間窗口。更重要的是,平臺優勢能夠提前接入海外買方資源,讓BD談判不再發生在「孤島」,而是在研發早期就與MNC需求對齊。這些已超過了「買賣資產」的範疇,而是「共建生態」。換言之,通過資源整合與協同放大,讓中國創新葯在出海前,已經具備全球對話的能力。

「平臺的魔力,還在於虹吸效應——優質資源一旦形成閉環,便會逐漸自我強化。」劉昕透露,目前已有不少優質海外早期項目主動找過來,希望藉助中國的臨牀效率與成本優勢推進研發。未來,弘毅Deal Sourcing的觸角將延伸至全球最優質的前沿技術和創新資產,實現雙向流動。

長遠來看,NewCo Plus平臺將終極演進為Hub-and-Spoke模式,即一個集中式平臺母公司控股多家NewCo子公司,實現資源集中供給與管理統一賦能,各NewCo輕裝上陣,專注技術突破。當多個管線之間形成協同效應,還可打包形成SPAC或類SPAC結構,實現一級、二級市場間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退出路徑。

效率的躍遷是驚人的。傳統創新葯企謀求港股上市需要三到五年,而一家NewCo到了IND(新葯臨牀試驗申請)階段,12至18個月內就有可能達成BD交易。對於投資機構而言,這意味着更快的DPI、更高的資金周轉率。

這背后,是弘毅過去二十余年深耕醫療產業的沉澱。從推動石藥集團轉型創新,到助力先聲藥業登陸資本市場,再到整合康臣、滇虹等區域性龍頭,弘毅已超越財務投資的範疇,成為產業變革的深度參與者,其核心能力,始終圍繞一個關鍵詞:價值創造。

「NewCo Plus平臺+基金」模式,或許正開闢一條新路徑:以人民幣基金為主導,通過平臺化賦能與系統性作戰,推動中國創新在全球價值鏈上塑造屬於自己的敍事。這一模式不僅加速本土資產的價值釋放,更將撬動更多科學家、臨牀與交易人才投身於新型創新生態,中國智慧掌握更多主動權。

「投資人必須具備產業思維和自我革新的能力,完成從財務投資人到產業共建者的轉型。」正如弘毅投資總裁曹永剛多次強調,從資本運作躍升至產業深耕,必須要構建產業鏈條,推動項目協同,形成生態聯動。「只有緊跟產業升級的國家大勢,與最前沿的創新者保持同步,才能抓住未來十年的歷史機遇。」

中國生物醫藥的下一站,或許不再是追趕,而是定義。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王露,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9/554875.shtml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