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5 15:01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聰明投資者
蘇格蘭抵押信託(SMT)掌舵人湯姆·斯萊特(Tom Slater)最近又寫了一份手記,標題是《韌性的時代:唯有先活下來的企業,才能最終跑贏》。
SMT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至今已經持續運行116年,是全球歷史最久遠的投資信託之一。生理年齡雖老,但從投資組合來看,靈魂十分年輕。
截至2025年6月30日,SMT管理的資產規模約為151億英鎊(摺合193億美元),其中非上市公司投資佔比約25%。
該組合涵蓋了美客多(MercadoLibre)、亞馬遜、Meta、拼多多、臺積電等全球領先企業,也包括SpaceX、字節跳動、Epic Games等處於私有化階段的創新公司。
過去幾年,SMT經歷了利率上行、科技股估值收縮和地緣不確定性帶來的衝擊,淨值一度出現明顯回撤。但拉長時間維度,它依然保持了10年年化約12%的回報率。
這樣的成績提醒投資者,短期波動往往只是成長型投資的常態。
湯姆·斯萊特在最新的手記中強調,真正的長期贏家不是那些看似無風險的公司,而是能夠在衝擊中展現韌性、並不斷自我重塑的企業。
這一觀點與Baillie Gifford對奈飛的投資案例相呼應:10年持有,股價上漲20倍,奈飛並非沒有經歷過質疑和暴跌,但它憑藉文化與模式的適應力,最終走出低谷,成為全球娛樂符號。
斯萊特把奈飛歸為那些能夠「自造氣候」的公司。
(關於投資奈飛10年的覆盤,可以看這篇:《10年20倍!Baillie Gifford覆盤投資奈飛案例,抓住「異類」的關鍵三點…》)
「在一個充滿不可預測性的環境中,韌性並不是次要美德,而是長期成功的核心。」斯萊特在3月份年報中寫給持有人的話,在這篇手記中繼續展開。
他強調,更要聚焦可以預測的事情,比如:我們知道五年后,人工智能將更強大;電動車電池將更便宜、續航更長;雲計算和數據管理軟件將更強大。
很喜歡這樣理性坦誠的分享,聰明投資者(ID: Capital-nature)精譯整理分享給大家。
韌性時代:唯有先活下來的企業,才能最終跑贏
湯姆·斯萊特/文
在不確定性達到峰值的時代,蘇格蘭抵押信託(Scottish Mortgage)尋找的是那些能夠經受衝擊的企業。
像Meta、Shopify和法拉利這樣擁有雄厚財力、能夠在變化的市場中持續創新的公司,正符合這一特質。
信託依舊敢於追求卓越的成長,但也希望對其投資組合中企業的適應力擁有更大的把握。
但正如任何投資一樣,你的本金都存在風險。
1921年,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弗蘭克·奈特(Frank Knight)區分了風險與不確定性。
風險——可以量化並可通過保險對衝的東西,一直是傳統經濟模型的核心。但在奈特看來,真正支配現實世界的,是不確定性,也就是任何專家或分析師都無法衡量的東西。
在當下,這種不確定性表現爲疫情、自然災害、金融壓力、貿易戰甚至真正的戰爭,它們彼此碰撞,交織成混亂且無法預料的局面。
奈特的觀點是:不確定性,即「事物本質上的、絕對的不可預測性」,為企業家創造了機會。
他們及其投資人獲得回報,不是因為承擔了可計算的風險,而是因為承受了不可知的重量。
在蘇格蘭抵押信託看來,我們正處於「奈特式不確定性」的高峰期,地緣政治的角力讓全球經濟這個複雜的適應系統變得更加熾熱。
你可以去推測特朗普總統的長期目標,但事實是我們並不知道潛在的結果,更無法給這些結果賦予概率。
習慣不確定性
在我看來,投資者能獲得優勢,源自於對公司潛力與未來可能性的看法不同於市場。我們要在別人之前看到機會的價值。這意味着必須習慣不確定性。如果一家公司面臨的只是可預見、可量化的風險,那麼市場早就會對它的價值達成共識。
過去幾年的經歷,讓我們對「卓越成長」的不同特質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2022年,在利率上升周期中,信託經歷了艱難的時期,這是在異常漫長的擴張之后發生的。
但這並沒有改變我們的投資流程,只是迫使我們更仔細地審視:公司是否具備足夠的韌性去適應任何突如其來的挑戰。
我們願意支持公司「藍天願景」的意願沒有改變。但我們也更加清楚:真正需要面對問題的,是當下你所經營的公司,而不是未來那個你希望它成為的樣子。
再好的機會,如果一家公司無法跨過路上不可避免的坎坷,也終究無法實現潛力。投資的關鍵在於最大化成功的概率。
我們投資組合中的一個(失敗)案例是瑞典電池製造商Northvolt。
去年11月,它申請了破產。我們曾認同創始人彼得·卡爾松(Peter Carlsson)的願景,在電動車快速普及的時代,打造一家歐洲的冠軍企業。
(聰投注:這家公司獲得了無數機構的支持,包括全球最大主權基金挪威央行主權基金真金白銀的投入。可以重温下這篇其創始人在2024年2月跟尼古拉·坦根的對話(點此查看),當時卡爾松説,「中國在規模上已經領先我們5到10年」,這場對話反觀了中國電池行業的巨大優勢,只是沒想到Northvolt的倒下來得這麼快。)
但我們的錯誤在於沒有預見它在客户需求低於預期、以及產能爬坡中出現運營問題時的脆弱性。
韌性公司的剖析
那麼,韌性究竟意味着什麼?在實際操作中,具體的財務特徵很重要。我們會問:
公司是否揹負債務?
毛利是否足夠大,能夠吸收銷售額起伏?
是否能持續產生現金流?
不過,除了財務,還有更廣義的文化問題,通常與公司是否由創始人主導有關。
我在信託的交流中寫過:創始人常常能做出看似反直覺的決定,並讓整個組織接受變化,而這是職業經理人難以做到的。
因此,我們的韌性清單還會問管理層:
他們是否靈活、善於適應?
他們是否依賴事物一直維持原樣?
他們是否持續創新?
他們是在參與一個行業的競爭,還是在創造一個全新的行業?
在疫情之后的高利率環境下,適應性變得至關重要。企業必須提升盈利能力,才能保持靈活性。事實證明,許多公司比表面上的財務指標更有韌性,並且此后變得更具盈利能力。
電商平臺Shopify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過去,它常年處於盈虧平衡線下方,並不斷在多個新項目上投入。如今,它仍然在投資、在快速增長,但已經轉向一種模式:在覆蓋運營成本后,能保留下大約20%的收入。這個額外的緩衝,使它能夠靈活應對新的變化。
Meta是另一個例子。它經歷了「效率之年」,解決了業務和成本結構中的一些薄弱環節,這讓它在更好的經營環境下處於更有利的位置。
再看Cloudflare(一家總部位於美國舊金山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公司,成立於2010年,主營網絡安全、性能優化和邊緣計算服務),這個平臺負責保護和提升在線服務。過去它還處於小幅虧損,但近幾年利潤率穩步上升,使其能夠承受各種外部衝擊。
能夠「自造氣候」的公司
韌性意味着擁有選擇權,意味着在充滿挑戰的時期能「自造氣候」。
法拉利需要對客户需求保持敏感,但它強大的品牌力給了它許多可以推動增長的槓桿。
線上美粧企業Oddity則在一個整體萎縮的行業中逆勢增長。它通過將新發現的分子加入配方提升產品,並利用AI為客户提供個性化推薦,為市場帶來了新鮮感。
這些公司展示瞭如何憑藉足夠的創新在更復雜的環境中前行。奈飛(Netflix)能不斷增加用户喜愛的內容,就意味着它在定價上有靈活度,也能自由選擇內容投入的節奏。
而在中國,本地生活與配送企業美團體現了另一種韌性。
儘管字節跳動、京東等對手對其核心配送市場發起激烈進攻,導致增長率和利潤率受到衝擊,分析師紛紛下調評級。但它頂住了資金充足對手的競爭壓力,展現了商業模式的韌性。財務指標和市場評價的回升,都説明它的長期價值被低估。
(聰投注:雖然這篇文章在Baillie Gifford官網是9月掛出來的,但湯姆·斯萊特確實沒有談到4月份以來的中國外賣大戰,這個對於美團中報業績的影響還是巨大的。
跟的顆粒度沒有這麼緊,可能是因為美團不過是在其管理規模佔比不多的一家,持倉遠不如騰訊、阿里,也不如拼多多,而中國市場也不過是其投資版圖中的一小塊。
截至今年6月底,Baillie Gifford最新管理規模2863億美元。同期,旗下基金持有美團港股約4,090萬股,持股市值約6.5億港元。)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就是超額收益的來源,識別出一家公司的韌性比市場認為的更有價值。
我意識到,這種新強調可能會被解讀為蘇格蘭抵押信託變得更謹慎、更厭惡風險。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仍在尋找那些未來不確定、但可能比任何人想象都更成功的偉大企業。
只是,過去幾年拖累投資表現的公司,往往是那些對環境變化過於脆弱,最終失去實現潛力機會的企業。
下一次危機到來時,我們希望確保投資組合中不再有太多這樣的公司。
歸根結底,這是在提高成功概率,即選擇你釣魚的池塘。
在動盪中,專注於能預測的事物
自2000年開始投資以來,市場上從不缺少艱難環境。但在這個行業中堅持四分之一個世紀,你必須保持一定的冷靜與韌性。
你可以努力工作,認為自己做得很好,但突如其來的事情總會發生,而你對此無能為力。這份職業並不適合所有人,尤其在當下,「奈特式不確定性」讓市場短期波動愈發劇烈。
經濟學家亞當·圖茲(Adam Tooze)提出了「多重危機」的概念,用以描述經濟基礎同時遭受多方面的攻擊。
他認為,傳統秩序正在崩解,新的問題不斷地、不可預測地冒出來。這是我們必須接受的現實——總會有值得擔心的事。
對我們而言,關鍵在於更專注於那些可以預測的事。如果我們投資的公司在做新的事情、以新的方式前進、面對不確定的結果,那麼它們必須契合我們有信心的長期主題。
比如:我們知道五年后,人工智能將更強大;電動車電池將更便宜、續航更長;雲計算和數據管理軟件將更強大。
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里,我們的任務是不斷完善對這些長期趨勢可能演化路徑的理解,並始終牢記:只有最具韌性的公司,才能在未來生存並繁榮。
延伸閲讀:《巨頭Baillie Gifford旗艦基金掌舵人的年度信:在不確定環境中,韌性並不是次要美德,而是長期成功的核心……》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何俊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