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5 12:04
(來源:中歐商業評論)
撰 文 | 魏浩徵《中歐商業評論》特約作者 勞達諮詢及塞氏中國研究院創始人,《自驅型組織》作者
一場全球規模的工作方式實驗正在上演,不同企業的選擇背后,是「層級制」與」自組織「兩種管理哲學的根本差異。
2025 年 9 月,攜程發佈了一條通知,迅速引爆網絡。通知很短:「產研員工周三、周五申請居家辦公,提交即通過,無需主管審批,信息同步主管即可。」 沒有複雜的條款,沒有附加的條件,像一把鑰匙,輕輕打開了 「信任」 的門。
然而,在此前一年,亞馬遜的通知帶着不容置疑的強硬:「從2025年1月開始,員工每周必須在辦公室工作五天,除非有 S-team 高管特批。」 S-team,這個指向亞馬遜 CEO 的高管團隊,把 「例外」 的門檻抬到了幾乎不可觸及的高度,像一道枷鎖,重新扣緊了 「控制」 的鏈。
一邊是 「解綁」,一邊是 「收緊」;一邊是中國企業的大膽實驗,一邊是硅谷巨頭的集體回頭。這場橫跨大洋的 「辦公桌戰爭」,真的是 「居家辦公好」 還是 「到崗辦公優」 的選擇題嗎?到底什麼纔是真正的效率殺手?
我翻遍了攜程 3 年混合辦公與亞馬遜等要求重返辦公室的相關報道后發現:這場爭論的核心,從來不是 「在哪里辦公」,而是 「用什麼邏輯管理」—— 是延續工業時代的 「過程管控」,還是擁抱數智時代的 「結果共識」?
對企業家、高管、HR 來説,看懂這兩家公司的選擇,或許能找到組織進化的 「第三選項」。
現象:
兩個極端的實驗,
兩種完全不同的底層邏輯
先看攜程。很多人覺得它 「取消審批」 是拍腦袋的福利,但實際上,這是一場持續 3 年的 「信任迭代」。
2022 年,攜程第一次推出「3+2」 混合辦公時,還帶着謹慎的試探:員工每周可選 1-2 天居家,但必須提前 24 小時找主管審批,主管有權根據項目進度駁回。那時的邏輯是 「我給你自由,但你得證明你值得」。
但數據很快打了臉:審批環節成了最大的 「制度摩擦」。主管平均每天要花 1.2 小時處理居家申請,其中 87% 的申請最終都會通過 —— 本質上,這個審批只是 「走個流程」。更意外的是,那些被批准居家的員工,工作成果提交數量、工作響應速度等,比辦公室員工高出一大截。
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梁建章稱,居家辦公后,員工績效沒收到任何負面影響,而且員工滿意度提高了、流失率下降了。
為什麼?攜程產研負責人后來在內部信里說了一句話:「程序員的高效,不在坐班 8 小時,而在有沒有不被打斷的‘心流時間’。」 居家辦公少了會議室的臨時召喚、茶水間的閒聊,反而讓深度工作成了可能。
於是有了 2024 年的第二次調整:審批權下放給團隊,主管只能 「建議」 不能 「駁回」;到了 2025 年,乾脆取消審批,提交即通過。這三步走,每一步都踩着數據的腳印,背后是管理邏輯的徹底轉變:從 「我要控制你」,變成 「我信你能做好」。
這種信任不是空談,而是有兩套體系託底:
一套是 「結果導向的評估體系」。攜程把產研崗的 KPI 拆成了 「可量化的交付物」——不是 「今天寫了多少行代碼」,而是 「本周完成了支付模塊的 3 個功能點,上線后故障率低於 0.1%」。每個季度,同事、客户、主管會從 「結果質量」「協作效率」「創新貢獻」 三個維度打分,考勤時長根本不進入評估項。
另一套是 「社會價值的延伸」。梁建章一直想把混合辦公做成 「多贏實驗」:員工省了通勤時間,能陪孩子、照顧老人;公司省了辦公空間,每年租金減少 2300 萬;社會少了通勤車流,上海虹橋片區的早高峰擁堵指數下降了7%。這種 「企業 - 員工 - 社會」 的共振,讓政策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
再看亞馬遜,它的 「強制返崗」 同樣不是一時衝動,而是藏着深深的 「效率焦慮」。
亞馬遜 CEO 安迪 賈西在內部備忘錄里寫了一句話,很能説明問題:「我們發現,遠程會議的決策時長比線下多 40%,新員工融入團隊的時間從3個月變成了6個月。」 這句話背后,是亞馬遜的業務特性 —— 它不是純技術公司,而是 「電商+ 雲服務 + AI」 的綜合體,很多工作需要 「跨部門的即時協作」。
比如,一個 Prime 會員的物流方案,需要電商團隊、倉儲團隊、技術團隊坐在一起,對着白板畫流程,一個疑問拋出來,當場就能得到迴應;如果是遠程會議,一個人發言時,其他人可能在靜音刷郵件,一個問題要等幾輪迴復才能理清。這種 「協作損耗」,對追求 「極致效率」 的亞馬遜來説,是無法接受的。
更深層的原因,是亞馬遜的 「管理基因」。它從成立之初就帶着 「科層制」 的烙印:清晰的職級體系、嚴格的流程規範、自上而下的決策模式。這種模式在大規模擴張時很有效,但到了數字時代,就成了 「慣性」—— 管理者習慣了 「看到員工坐在工位上才放心」,習慣了 「通過考勤來判斷敬業度」,突然要轉向 「信任員工自主管理」,很難。
所以,亞馬遜的返崗政策,還加了一條 「減少 15% 的管理人員」,説是 「消除層級」,本質上是 「用更密集的管理來彌補信任的缺失」—— 人少了,就要管得更嚴,才能保證 「過程不出錯」。
攜程和亞馬遜的選擇,看似是 「居家」 和 「到崗」 的對立,實則是 「數智時代管理」 和 「工業時代管理」 的碰撞:一個在主動打破慣性,一個在被動捍衞傳統。沒有過程的結果無法複製,沒有結果的過程毫無價值。
爭議:
三個核心矛盾,
暴露所有企業的管理困境
這場爭論之所以能引發全網熱議,是因為它戳中了所有企業的痛點。不管是支持攜程的 「自由派」,還是認同亞馬遜的 「管控派」,本質上都是在糾結三個核心矛盾。
矛盾 1:過程可見 vs 結果可控 —— 老闆到底該信什麼?
谷歌前 CEO 埃里克·施密特説的那句話,其實代表了很多老闆的心聲:「居家辦公讓員工不夠努力,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比獲勝更重要。」 他將谷歌在AI競賽中落后於OpenAI歸咎於遠程辦公政策(儘管他隨后為此言論道歉),這句話錯了嗎?站在老闆的角度,似乎沒錯 —— 看不到員工的工作過程,怎麼保證結果能落地?
但谷歌工會的反駁更犀利:「拖慢效率的不是遠程辦公,而是人手不足、目標模糊、頻繁裁員。」 這句話也戳中了要害 —— 如果老闆只能靠 「看過程」 來管理,説明公司根本沒有「結果可控」 的體系。
攜程的做法,其實是把這個矛盾解開了:它不看 「過程」,但通過 「目標拆解 + 進度透明」 來保證 「結果」。比如,一個產研團隊要做 「酒店預訂系統的升級」,會先把目標拆成「需求分析→原型設計→代碼開發→測試上線」 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交付物和截止時間,進度會實時同步在飛書文檔上,主管不用催,打開文檔就知道哪里滯后了,哪里需要支持。
反觀很多企業,之所以害怕居家辦公,是因為目標本身就模糊 ——「這個季度要提升用户體驗」「要優化產品性能」,沒有量化的標準,沒有明確的交付物,最后只能靠 「看員工有沒有加班」「有沒有到崗」 來判斷工作態度。這種 「過程依賴症」,纔是管理的最大問題。
矛盾 2:個體自由 vs 組織協同 —— 如何平衡 「放」 和 「收」?
員工喜歡居家辦公,核心是想要 「個體自由」—— 不用早起擠地鐵,能靈活安排工作時間;但老闆擔心的是 「組織協同」—— 大家都自由了,團隊怎麼擰成一股繩?
這個矛盾,在攜程和亞馬遜身上都有體現。攜程的員工也抱怨:「居家辦公后,跨部門溝通要等半天,一個需求確認要發十幾條消息。」 亞馬遜的員工也吐槽:「到崗辦公每天要開 3 個小時的無效會議,根本沒有時間做自己的事。」
問題出在哪里?不是 「自由」 和 「協同」 本身矛盾,而是企業沒有找到「平衡的方法」。
騰訊的 「遠程團隊增效五力模型」,其實就是在解決這個問題。其中有兩個力很關鍵:
一個是 「規則力」—— 明確什麼事情必須同步溝通,什麼事情可以異步處理。比如,緊急的 Bug 修復,必須馬上開視頻會議;非緊急的需求討論,可以把方案寫在文檔里,大家在 24小時內回覆意見。這樣既保證了協同效率,又不佔用員工的 「心流時間」。
另一個是 「中臺力」—— 用數字化工具讓工作透明化。騰訊用企業微信搭建了 「遠程協作中臺」,不管是產品需求、開發進度,還是測試報告,都能在中臺里找到,不用再反覆發郵件、傳文件。比如,一個設計師上傳了原型圖,產品經理、開發工程師可以直接在圖上標註意見,所有修改記錄都有追溯,避免了 「信息差」 導致的協同損耗。
其實,「個體自由」 和 「組織協同」 不是對立面。自由是 「在規則內的自由」,協同是 「用工具保障的協同」。就像攜程允許員工在咖啡廳、度假酒店辦公,但要求核心項目必須在每周二集中到崗溝通 —— 這就是 「放」 和 「收」 的平衡。
矛盾 3:工作生活平衡 vs 工作生活模糊 —— 員工到底該怎麼選?
很多人以為,居家辦公能實現 「工作生活平衡」,但現實是,小紅書上 #居家辦公比上班累# 的話題有百萬瀏覽量,有員工曬出自己的作息:「早上 8 點起牀就開電腦,晚上 11 點還在回覆工作消息,周末也會被臨時任務打斷。」
這是一個更隱蔽的矛盾:居家辦公打破了 「辦公室」 和 「家」 的物理邊界,也讓 「工作」 和 「生活」 的心理邊界變得模糊。
攜程不是沒遇到這個問題。2024 年春節,它推出 「返鄉辦公」 政策,允許員工從 12 月 29 日到 2 月 15 日居家辦公,結果很多員工反映 「每天工作 12 小時,比在公司還累」。於是,攜程在 2025 年的政策里加了一條 「數字靜默區」—— 每晚 8 點后,工作羣里不能發消息,除非是緊急故障;員工也可以設置 「免打擾時段」,這段時間收到的工作消息,不用即時回覆。
還有一個解決辦法,是 「儀式感」。騰訊的遠程團隊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天早上 9 點,大家在視頻會議里 「虛擬擊掌」,就像在辦公室里打招呼一樣;晚上 6 點,團隊一起在羣里發 「今日完成清單」,然后 「下班」。這種儀式感,能幫助員工在心理上區分 「工作時間」 和 「生活時間」。
其實,工作生活平衡的本質,不是 「工作和生活各佔一半」,而是 「能自主掌控兩者的邊界」。居家辦公的問題,不是 「自由太多」,而是 「邊界太少」—— 企業沒有幫員工建立邊界,員工自己也沒有意識去維護邊界。
破局:
沒有標準答案,
但有三種場景最優解
看到這里,很多企業家可能會問:「那我到底該學攜程,還是學亞馬遜?」
我的答案是:都不用。因為沒有普適的 「標準答案」,只有 「場景最優解」。企業要做的,不是盲目跟風,而是先搞清楚自己的 「業務特性」「崗位類型」「團隊文化」,然后針對性地設計方案。
結合攜程、亞馬遜、騰訊的案例,我總結了三種典型場景的解決方案:
場景 1:知識型崗位(如研發、設計)——「遠程為主,線下為輔」
這類崗位的核心需求是 「深度專注」 和 「獨立思考」,不需要頻繁的面對面溝通,適合以遠程工作為主。但要注意兩個關鍵點:
第一,用 「結果契約」 替代 「過程管控」。攜程給產研崗定的 KPI,從來不是 「工時」,而是 「交付質量」 和 「創新價值」。比如,一個數據分析師的目標是 「本月完成 3 份用户行為報告,為產品迭代提供 2 個可落地的建議」,至於他是早上寫還是晚上寫,在公司寫還是在家寫,根本不用管。
第二,定期線下 「補弱關係」。知識型崗位雖然不需要頻繁協作,但偶爾的面對面交流能激發創新。攜程的做法是,每周二讓產研團隊集中到崗,開 「創意工作坊」—— 大家圍着白板,把平時遠程溝通沒説透的問題擺出來,碰撞想法。MIT 的研究顯示,這種 「定期線下碰撞」,能彌補遠程辦公中 38% 的 「弱關係流失」(比如茶水間的偶然閒聊帶來的靈感)。
場景 2:協作型崗位(如銷售、運營)——「混合辦公,彈性適配」
這類崗位的核心需求是 「跨部門協同」 和 「即時響應」,完全居家會影響效率,完全到崗會浪費時間,適合混合辦公。關鍵是要做好 「時間劃分」 和 「工具適配」:
比如,某互聯網大廠的運營團隊是這麼安排的:周一、周四到崗辦公,用於開跨部門會議、和客户面談;周二、周三、周五居家辦公,用於寫方案、做數據分析。這樣既保證了 「協同效率」,又給了員工 「專注時間」。
工具上,要區分 「同步工具」 和 「異步工具」。同步工具(比如視頻會議、即時通訊)用於緊急溝通,比如和客户確認需求、和團隊解決突發問題;異步工具(比如文檔協作、任務管理軟件)用於非緊急工作,比如提交方案、反饋意見。這樣能避免 「隨時被打擾」,也能保證信息不遺漏。
場景 3:服務型崗位(如客服、倉儲)——「線下為主,靈活補位」
這類崗位的核心需求是 「現場響應」 和 「流程標準」,必須以線下辦公為主,但可以適當增加靈活性,提升員工滿意度。
攜程的客服團隊就是個例子。客服需要在線接聽用户電話,必須在公司辦公,但攜程推出了 「彈性排班」—— 員工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需求,申請 「早班(8點- 16點)」 或 「晚班(14點-22點)」,只要保證每天 8 小時工作時長即可。數據顯示,這種彈性排班讓客服的離職率下降了 25%,用户滿意度反而提升了 9%。
還有亞馬遜的倉儲團隊,雖然必須到崗,但亞馬遜在倉庫里設置了 「休息艙」,員工累了可以進去放松 15 分鍾,還提供免費的咖啡和零食。這種 「線下場景的人性化優化」,其實也是對「服務型崗位不能居家」 的一種補償。
不管是哪種場景,核心都是 「以崗位特性為核心,而不是以管理慣性為核心」。就像梁建章説的:「混合辦公不是‘一刀切’的政策,而是‘千人千面’的方案。」
未來:
管理的終極進化,
是從 「控制人」 到 「成就人」
寫到最后,我想回到一個更本質的問題:居家辦公之爭,到底在爭奪什麼?
表面上看,是在爭奪 「辦公地點的選擇權」;實際上,是在爭奪 「管理模式的話語權」—— 是延續工業時代 「把人當機器,靠控制提效率」 的舊模式,還是擁抱數智時代 「把人當夥伴,靠信任激活力」 的新模式?
攜程的實驗,其實給了我們一個重要啟示:管理的終極目標,不是 「讓員工聽話」,而是 「讓員工願意為結果負責」。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三個層面的進化:
第一,管理者的角色進化:從 「監工」 到 「賦能者」
騰訊的 「4T 管理模型」 里,有一個核心觀點:「管理者要做‘兜底的人’,而不是‘指揮的人’。」 這句話放在混合辦公場景里,尤為重要。
以前,管理者的工作是 「看員工有沒有按時到崗、有沒有完成任務」;現在,管理者的工作是 「幫員工明確目標、提供資源、解決障礙」。比如,攜程的一個產研主管,每周只會和團隊開一次會,不是問 「你們做了什麼」,而是問 「你們遇到了什麼問題,需要我幫你們協調什麼資源」。這種角色轉變,纔是混合辦公能落地的關鍵。
第二,組織文化的進化:從 「規則約束」 到 「共識凝聚」
很多企業擔心,居家辦公會讓文化稀釋 —— 員工不在一起,怎麼認同公司的價值觀?
但攜程的實踐告訴我們:文化不是靠 「一起開會、一起團建」 來維持的,而是靠 「共同的目標、一致的價值觀」 來凝聚的。攜程在推行混合辦公時,反覆強調一個共識:「我們的目標不是‘少上班’,而是‘更高效地創造價值’。」 這個共識,比任何考勤制度都管用。
還有某互聯網大廠的 「虛擬茶水間」,員工可以隨機匹配跨部門的同事,聊 15 分鍾非工作話題。這種 「無目的的交流」,看似浪費時間,實則在傳遞一種文化:「我們是夥伴,不只是同事。」 這種文化認同,纔是組織凝聚力的核心。
第三,評價體系的進化:從 「看過程」 到 「看結果」
這是最根本的一點。所有企業的管理困境,最終都能歸結到 「評價體系」 上。如果評價體系還是 「看考勤、看加班、看匯報」,那麼不管是居家辦公還是到崗辦公,員工都會陷入 「表演型工作」—— 表面上很努力,實際上沒創造價值。
攜程的評價體系,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範本:它把 「結果」 拆成了三個維度 ——「業務價值」(比如代碼上線后對用户的幫助)、「團隊貢獻」(比如幫助新人成長、分享技術經驗)、「創新突破」(比如提出新的技術方案、優化開發流程)。每個維度都有明確的量化標準,員工不用 「猜老闆想要什麼」,只要專注於 「創造價值」 即可。
世界經濟論壇在 2020 年就預測:「未來 84% 的企業將實現工作流程數字化,44% 的企業將實行遠程辦公。」 現在來看,這個預測正在成為現實。但數字化不是 「把線下流程搬到線上」,遠程辦公也不是 「把辦公室搬到家里」——它們的本質,都是管理模式的數字化、人性化進化。
攜程向左,亞馬遜向右,沒有誰對誰錯,只是選擇不同。居家辦公的兩種路線之爭,也説明真正的對手不是辦公地點,而是管理慣性。未來的贏家,一定是那些能打破管理慣性,真正做到 「以員工發展爲中心,以價值結果為導向」 的企業。因為它們明白:管理的終極進化,不是 「控制人」,而是 「成就人」;組織的終極價值,不是 「賺多少錢」,而是 「讓每個成員都能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這,纔是未來工作的真正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