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5 09:06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投中網;作者:蒲凡
在快手上,有這麼一個抽象的視頻系列。主角通常自稱負債累累,舉目無親,迫不得已隻身前往南方打工討生活。
由於預算實在有限,他們穿梭於每一個城中村,尋找最具性價比的住處,並由此展開他們的視頻主題:詢問城中村的旅館老闆們有沒有20塊錢、30塊錢住一晚的房間——如果有,你就有機會跟隨他的攝像頭,一起領略包漿的枕頭、黝黑的牀單、長毛的電風扇、漏電的電插板、鐵絲上鎖的木頭門、水垢泛黃的蹲坑。
出於好奇和無聊,無數網友涌進了這些視頻,在評論區里狂歡。
有人吐槽這類視頻又噁心又上頭,「不直播、不帶貨、專門膈應人」;有人質疑博主擺拍,因為「睡網吧都比睡這里條件好」;有人認為視頻極具現實主義,提醒人們「2025年了,還能找到這樣的地方」。
(圖源:快手)
如果這時候我告訴你,這種人均幾十塊的低端酒店生意,能夠業務遍及全球,玩轉資本市場,價值五百多億,你一定會覺得我還在玩梗。
但實際上,這就是現實。做最低端的買賣,賺最多的錢。
近期,知名的連鎖酒店巨頭、有着「印度版愛彼迎」之稱的OYO即將遞交IPO申請,並在過去的幾周與承銷商們的溝通中得到了積極的反饋。
據知情人士透露,OYO的IPO將在今年11月進行,屆時OYO的目標市值將高達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7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公司在中國的員工一度超過了一萬人,滴滴曾經投資它1億美元,國內不少城市也都能搜到OYO酒店。
在廉價酒店這個賽道里,OYO是當之無愧的王者。
根據最新公佈的財務數據顯示,OYO旗下目前擁有超過22700家酒店、共計11.9萬套房間。
這些酒店在大城市會稍微貴一點,在小縣城會稍微便宜一點,但整體上的價格都維持在50元一晚左右的標準,因此被不少酒店同行們怒斥「掠奪性的定價」「低價競爭的負面典型」,一度還集體向印度監管部門發起訴訟,要求管一管。
但同行相輕,架不住人民羣眾喜聞樂見,據說OYO開業第一個月的入住率就高達90%,而OYO也慢慢地開始良性發展,在2023年第一次實現全財年的淨盈利。
2024財年,OYO的盈利進一步擴大,全年淨利潤為62.3億盧比(約合人民幣5億元),其中有接近80%的業績由印度之外的市場貢獻——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中國,OYO在2017年11月宣佈進軍中國,到2019年中國員工總人數超過了1萬人。
同年他們還拿到了來自滴滴的1億美元投資,加速了從省會城市到五環外小縣城的佈局,可以説是非常標準的「全球性企業」。
與此同時,OYO甚至還有余力,回購了發展過程中積累的165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134億元)債務,進而為2024財年削減了16%的開支。
因此對於本次的IPO,不僅是創始團隊們信心滿滿,投資人們也認為時不我待。
據報道,在過去的幾個月時間里,OYO的大股東、持股47%的軟銀一直在與花旗、高盛、ICICI Securities、JM Financial這些全球頂級的投行進行溝通,討論OYO的IPO前景,而這些來自紐約、倫敦、新加坡的投資者們都給出了非常積極的反饋,並提出了一個非常誠懇的建議:
希望OYO能夠加快上市進程,儘早遞表。
(OYO標誌性的大紅LOGO,來源:OYO官網)
不過相比起製造一場財富盛宴,OYO的創始團隊們之所以想要衝擊IPO,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打算:趁着財務狀況逐漸好轉,摘掉「廉價酒店」的帽子,重塑品牌形象。
前面提到了,OYO在整個創業過程中積累了很多債務,僅2024年還掉的債務就超過了130億元。
這些債務,很大一部分就是OYO在過去幾年堪稱「激進」的收購策略,例如在2019年5月,他們花了4.15億美元收購了荷蘭度假酒店品牌Leisure Group,同年8月,他們又花了1.3億美元買下了拉斯維加斯著名的貓頭鷹賭場酒店。
2024年,他們刷新了成立以來最大的併購記錄,以5.25億美元的全現金交易從黑石集團 (Blackstone)手中收購美國經濟型連鎖酒店Motel 6及其酒店品牌Studio 6。
考慮到他們去年才轉正的財務數據,這些收購都挺「蛇吞象」的。此外,他們還收購了很多酒店之外的資產。例如他們在2019年,他們曾經花了1000萬美元收購了一家大數據公司Danamica,這家公司專注於地產行業交易的實時定價。
總之,OYO在過去不斷花錢就是爲了不斷地武裝自己,讓自己不再保持一副「低端酒店」屌絲樣,也能掙掙品牌溢價的錢——如果能順利IPO,這一計劃顯然能夠更好的推進。
而根據最新的報道,OYO已經計劃在2026年將自己旗下的高端酒店品牌SUNDAY拓展到30個國家,開100家門店。目前來看,這個節奏和IPO是相當同步的。
有意思的是,OYO的創業故事,像極了今年IPO市場的另一個耀眼的明星Figma:這兩家公司的創始人都選擇了輟學創業,兩位創始人都是傳奇風險投資人彼得·蒂爾精心挑選過的未來之星。
(阿加瓦爾和他的第一家OYO,來源:阿加瓦爾的社媒)
OYO的創始人阿加瓦爾(Ritesh Agarwal)從小就不是個安分孩子,10歲就接觸電腦編程,13歲的時候就琢磨着做生意掙大錢,一下課就走街串巷,當起了倒騰手機Sim卡的小販。
15歲的時候,他跟着爸媽參加了TiE全球峰會(Epoch Tech India),從此對創業這件事情有了執念,據說每個周末都會坐火車到德里,瞭解印度創業圈里大大小小的各種事。
18歲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那年,他考上了大學。如果一切順利,他將像我們熟悉的印度富裕階層的孩子那樣,完成本科學業、前往歐美留學,成為收入不菲的IT人才。
但不安分的阿加瓦爾瞞着父母偷偷報名了2013屆的彼得·蒂爾獎學金項目,並且意外地通過了篩選,成爲了「彼得·蒂爾獎學金」項目創立以來的第一位印度學員,成爲了Figma創始人迪倫·菲爾德的親生學弟,Scale AI聯合創始人Lucy Guo的親生師兄。
更戲劇性地是,他還沒來得及將這個消息告訴父母,他老爹就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條新聞,當即乘坐當天做好的航班飛到德里,質問自己的兒子到底在做什麼打算。
同時,老爹也帶來了老媽的意見:「即使創業也沒問題,但……至少也應該上完大學吧?」
於是當面鑼、對面鼓,阿加瓦爾花了一整天的時間説服了爹媽,成爲了一位毫無家庭壓力的輟學創業者。而他在彼得·蒂爾獎學金項目中所申報的項目,正是OYO的原型,Oravel Stays。
只不過與OYO相比,Oravel Stays還顯得稍顯稚嫩。
雖然在當時,阿加瓦爾也洞察到了低價酒店的強烈需求,但當時他的解決方案還是做一個「服務商」來對接供需兩端,所設計的產品整體架構非常類似愛彼迎,主打「讓旅行者更容易找到小型酒店、可以提供早餐旅館和民宿」。
在得到彼得·蒂爾的指點后,阿加瓦爾迅速調整了策略,將大部分的獎學金都投入到了收購酒店設施當中,接着按照自己的旅遊體驗設計了一套服務標準,對買下的酒店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甚至會親自負責銷售、客房服務,領着客人蔘觀房間。
Oravel Stays也在2013年5月正式升級為OYO,阿加瓦爾説這三個字母是「On Your Own」(由你自己)的縮寫,靈感來自他小時候由於經濟壓力「不得不寄宿在親戚家,永遠拿不到遙控器,陪着親戚看肥皂劇」的經歷。
在這之后,就是順風順水的創業故事了。OYO成立之后,充分挖掘了下沉市場的潛力,迎來了高速發展。
早在2018年(也就是OYO成立5年之后)就躋身了獨角獸行列,那一年他們以50億美元的估值拿到了來自軟銀願景基金、紅杉印度、Lightspeed Venture、Greenoaks的10億美元投資,並宣佈將用這一筆錢積極開拓印度之外的市場,進軍中國和西亞。
2019年,OYO一年之內完成了兩輪融資。
第一輪是上面提到過的,來自滴滴的1億美元。第二輪發生在2019年10月,老股東軟銀、紅杉印度、Lightspeed Venture共同投資了15億美元。
他們的估值在本輪融資中,達到了成立以來的巔峰,高達100億美元。
至於后來估值為什麼降下來,我不説大家也都懂,只能説不怪OYO。
在那段艱難的日子里,OYO承擔了巨大的財務壓力,整個2020財年淨虧損1312.2億盧比(約合人民幣106億元)。
爲了求生,OYO願意接受微軟的500萬美元投資,2024年的時候還通過把估值壓到25億美元的方式完成了1億美元的F輪融資。
以至於OYO在2021年10月曾經遞交的IPO申請只能不了了之——沒辦法,那時候誰也看不清楚旅遊業的未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阿加瓦爾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發起了一項粉絲活動,公開向網友們徵集OYO母公司Oravel Stays Limited的新名字。
大概在他看來,OYO這次真的走上了創業以來的第二條生長曲線,是時候重新出發了。
注:本文來自投中網;作者蒲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