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理財子公司監管再加碼 華夏理財、信銀理財被重罰

2025-09-13 10:41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作者 胡羣

9月12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集中披露多份行政處罰信息,對十余家金融機構的違規行為依法作出處罰。被處罰機構包括中國進出口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信銀理財、興業銀行、廣發銀行、恆豐銀行、華夏理財、中關村銀行、恆大人壽保險、新韓中國等。

本次處罰覆蓋機構類型多樣、違規業務範圍廣,反映出金融監管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在一眾受罰銀行和保險機構中,兩家銀行理財子公司,華夏理財與信銀理財因多項理財業務違規被處以較大金額罰款,成為本次監管行動中的關注焦點。

此次處罰不僅是對兩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違規行為的懲戒,更向市場傳遞出監管部門對理財子公司持續強化監管、從嚴問責的明確信號。在資管新規全面實施、理財業務淨值化轉型不斷深入的背景下,理財子公司的合規管理、風險控制與內部控制能力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業績高增長難掩合規缺失

儘管面臨日益趨嚴的監管環境,信銀理財與華夏理財在2025年上半年仍實現了較為亮眼的經營業績,顯示其較強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截至2025年6月末,信銀理財總資產133.93億元,淨資產124.98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8.75億元,淨利潤11.96億元,保持穩健增長。

華夏理財同期總資產57.88億元,淨資產56.77億元,實現營業收入6.54億元,淨利潤3.81億元,財務結構總體穩健。

然而優異的業績表現並未掩蓋其在合規管理方面的系統性問題。信銀理財此次被罰220萬元,主要因理財產品名稱不規範、理財產品投資比例不符合監管要求等事項。此次違規反映出公司在產品設計和投資運作環節未能嚴格執行監管規定。

尤其引人關注的是,信銀理財此前已被處罰過。2024年6月,該公司就因信息披露不規範、投后管理未盡職等問題被罰750萬元。此次再領220萬元罰單,意味着其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內累計被罰近1000萬元。

這一時間跨度表明,儘管公司盈利能力突出,但其在信息披露、投后管理、投資比例控制和估值計量等關鍵環節的系統性整改並未到位,暴露出「重業務輕合規」的治理傾向。即便在業績高歌猛進的同時,內部風控機制仍未能有效堵塞漏洞,導致同類問題反覆發生,嚴重削弱了其作為專業資管機構的公信力。

華夏理財系統與數據漏洞凸顯

華夏理財在本次處罰中被處以1200萬元罰款,兩名相關責任人王濤、張志濤也被給予警告併合計罰款10萬元。

其違規事由主要涵蓋三方面:投資運作不規範,系統管控不到位,監管數據報送不合規。

這些問題折射出部分理財子公司儘管已成立多年,但在科技系統建設、數據治理和風控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尤其在淨值化管理要求下,系統穩定與數據準確直接關係到投資者權益保護。此次高額處罰,凸顯了監管部門對理財業務「實質合規」的高度重視,也警示行業必須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提升科技賦能水平。

9月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行政處罰信息,對華夏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員依法作出重大行政處罰。經查,該行在貸款、票據、同業等核心業務管理中存在審慎性不足問題,同時監管數據報送亦不符合合規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監管部門決定對華夏銀行處以罰款8725萬元。

該次處罰還涉及多名責任人員,陳成天、劉建新被予以警告;錢建華、何羽、呂玉梅、塗超被警告併合計罰款20萬元。這一金額在近年來銀行業罰單中位居前列,反映出監管層對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和數據治理問題的高度關注。

此次處罰中,除信銀理財外,中信銀行因理財回表資產風險分類不準確等問題被一併處罰,顯示出監管部門正在打通「母行—理財子公司」的全鏈條監管路徑,實施穿透式審查,確保風險隔離有效、業務運作合規。

自2019年首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成立以來,行業管理規模迅速擴張。然而,部分機構在追求規模增長的同時,忽視了合規建設和風險防控能力建設。此次對華夏理財、信銀理財的重罰,釋放出強烈信號:監管重心正從「鼓勵創新」轉向「規範發展」,合規經營已成為理財子公司的生存底線。未來,理財機構應重點加強信息披露機制、投后管理能力、系統支持體系、投資比例限制遵守以及估值體系建設,推動行業從「剛兑依賴」向「專業資管」平穩轉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