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綠電「供不應求」?企業可綜合運用提升能效、增加光伏等手段

2025-09-14 07:18

(來源:中國環境網)

轉自:中國環境網

上海已與16個省區開展綠電合作。2025年以來累計開展省間綠電交易180余次,成交電量達76億千瓦時,占上海整體綠電消費83.9億千瓦時的90%,連續多年快速增長。

對綠電消費較高的企業來説,綠電成本及其可獲得性問題,在綠電交易中更為凸顯。除了依靠省間綠電交易,企業該如何結合降碳目標,全盤考慮綠電購買策略?8月14日至9月4日,澎湃研究所研究員與鋼鐵、化工、光伏行業綠電消費較高的企業、綠電交易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人以及綠電領域專家進行了深入交流。

從綠電供給看,要想滿足上海地區企業對綠電的旺盛需求,特高壓輸電通道、深遠海風電的建設尚需時間,企業在積極購買綠電的同時,可通過提升能效、增加光伏、購買綠證等手段,綜合考慮降碳策略與投入成本。

綠電消費大户需求攀升,上海綠電「供不應求」

綠電消費較高的企業一般來自耗電量較大的行業。2023年中國綠色電力(綠證)消費TOP100企業中,寶武鋼鐵、晶科能源、科思創排名靠前。這一名錄基於綠色電力消費數據,涵蓋了能源、電信、石化、鋼鐵、互聯網科技、汽車製造、生活服務等行業。

近年來,中國寶武的綠電交易量逐年攀升。據2022年至2025寶武鋼鐵發佈的「綠色低碳發展報告」,企業2022年開始探索綠電交易模式,2022年綠電交易量約11.32億千瓦時,2023年約20億千瓦時,2024年則達到22億千瓦時。其中,2024年寶鋼股份寶山基地全年綠電交易達10.79億千瓦時。

圖表來源:《2024寶武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綠色低碳報告》

科思創希望2035年實現範圍1和範圍2淨零排放,綠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企業同時面臨外部要求,比如來自國際客户對低碳產品的需求,以及ESG評級要求。作為上海綠電消費較高的企業,儘管綠電需求較大,但近年來科思創上海一體化基地的綠電使用比例略有降低。該基地全年耗電量較大,約10億千瓦時,提升綠電比重具有挑戰性。2023年,科思創上海一體化基地綠電使用佔比超過40%,2024年為31%。根據科思創的綠電消費目標,上海一體化生產基地計劃使用綠電的比例在2030年達到70%—75%,2035年達到100%。

科思創上海一體化基地總經理黃瑜告訴研究員,受上海綠電交易供需影響,當前綠電供給緊張。事實上,科思創在綠電交易方面起步較早。2021年,企業參與了全國首次跨省綠電交易試點,並在2022年獲得上海首張綠證。然而,隨着上海綠電需求的快速增加,儘管綠電供給渠道也在拓展,但供不應求導致企業難以實際達到計劃購買的綠電量。

為此,科思創正通過多元化策略推進綠電採購,確保綠電的穩定供應。一是與多類型電力企業保持聯繫,力爭獲取更多的綠電種類和資源,分散風險;二是參與不同類型的綠電交易,如長期協議交易、月內交易、現貨交易等;三是積極與政府、電網公司和電力交易中心互動,推動綠電交易機制完善。據瞭解,科思創基於《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25〕136號),計劃考慮採用長期購電協議(PPA)模式,通過多年合同鎖定價格,降低價格波動風險。

買綠電非唯一選擇,需綜合考慮降碳策略

企業參與綠電交易是提升綠電比例的一種方式,但並非唯一選擇。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呂歆認為,每家企業在參與綠電消費時的考量比較多樣化。「1000個企業就有1000種策略」。從整體看,企業不僅考慮成本問題,還受節能審查、合規要求的影響,以及來自客户或投資人的外部需求等。因此,企業如何參與綠電消費,取決於所面臨的政策環境、市場需求、內部資源與能力等多方面。

澎湃研究所研究員發現,一般來説,企業除了購買綠電,首先要考慮自身如何節能降碳,同時通過光伏建設等增加綠電佔比,此外還需綜合考慮綠電消費與降碳成本,將其納入整體可持續發展戰略中。

一是推動數字化轉型,優化能源使用和減少碳排放。科思創通過數字化讓能源消耗可視化,便於對整體能耗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和優化。「提升能效比購買綠電更可持續,因此我們優先挖掘能效的潛力。」黃瑜表示。通過這一方式,近年來,企業實現了「產能持續提升的同時,耗電幾乎持平」的目標。

具體來説,企業引入大模型技術后,能高效識別設備是否存在異常能耗。比如,當某台設備耗電量異常升高,大模型通過對比歷史數據,及時預警,有助於企業快速定位、排查相關問題。此外,企業通過數字化手段,對某些電力消耗較大的生產環節,重點關注、分析是否存在能源優化空間。2025年,科思創上海一體化基地對聚碳酸酯(PC塑料)的生產工藝能耗進行分析,並利用大數據、AI模型技術進行優化,每年預計可節約1500噸標煤的能源消耗,相當於減少約3900噸二氧化碳排放。

二是通過建設自有光伏發電設施,逐步提高綠電使用比例。據《2024寶武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綠色低碳報告》,2024年寶鋼股份寶山基地以「100平方米以上屋面光伏應設盡設」為原則,建成國內最大的廠房屋頂光伏項目羣,投運裝機容量148兆瓦峰值,年發電量超過1億度,光伏發電量佔比突破總用電量的1%。科思創上海一體化基地也啟用了大型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是上海化工區單體最大的光伏自發自用項目,年發電650萬千瓦時,進一步提升綠電使用比例。不過,科思創上海一體化基地可持續發展、能源管理負責人辛學明談到,即使已建成上海化工區最大的企業內分佈式光伏項目,但與上海基地總能耗相比還是非常有限,僅佔其耗電總量不到1%。

三是單獨購買綠證,最終實現100%綠電覆蓋的目標。科思創是最早一批獲得中國綠證(Green Energy Certificate,簡稱 GEC)的歐洲企業。黃瑜談到,隨着RE100(推動企業使用100%可再生能源的國際倡議)完全認可中國綠證,其國際認可度顯著提升,為中國綠證出海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據晶科能源的ESG報告,2024年晶科能源購買了136.01萬張綠證。作為全球第一家加入RE100綠色倡議的光伏企業,晶科能源承諾在2030年100%使用綠電運營。晶科能源ESG負責人姚臣諶表示,今年隨着以I-REC為代表的國際綠證退出中國,目前在中國市場,合規綠證(GEC)的市場稀缺性導致暫時的價格波動。他認為,RE100、科學碳目標(SBTi)等綠色承諾並非合規要求,近期也有部分企業基於當前大環境調整相關綠色目標的落地節奏。

為進一步滿足企業旺盛的綠電需求,上海一方面積極引入市外資源,另一方面也注重拓展市內資源。2025年4月,《上海市2025年碳達峰碳中和及節能減排重點工作安排》指出,要加快引入市外綠電資源,力爭蒙電入滬覈准並開工,啟動首批深遠海風電示範項目建設。推動風光等可再生能源多元發展,全市光伏裝機規模突破500萬千瓦,金山一期海上風電力爭建成併網。

上海市發改委能源處處長王智強表示,隨着特高壓通道、深遠海風電項目的建成,上海綠電供給有望在3年后得以更大提升。但與此同時,上海還需發揮自身的綠電供給潛力。對企業來説,一是主動實現自身的綠色低碳轉型,二是光伏「應裝盡裝」。據瞭解,上海希望2030年實現光伏裝機規模1000萬千瓦時,目前已經達到550萬千瓦時。「要發揮這一本地綠電資源潛力,還需更多創新應用場景,比如通過漁光互補、農光互補等方式,將光伏與產業發展、城市生態相融合。要將光伏建設融入綠色低碳中,實現光伏發展與周邊環境的協調與融合,打造光伏發展的升級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