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3 13:44
專題:專題|羅永浩硬扛預製菜,西貝后廚曝光:鱸魚保質期18個月,羊腿肉生產於2024年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 | 融中財經 作者 | 李冰之
羅永浩,又拿着錘子找釘子。
西貝風波,把公知、企業家和消費者都拖進了漩渦。最后,公眾依舊兩手空空,而羅永浩與賈國龍卻藉着這場喧囂收割了鉅額流量——無論褒貶。看似一場正義之爭,卻更像是一出流量遊戲。
9月12日中午,北京一間西貝莜麪村門店異常冷清——往日需要等位的午餐高峰,如今空位隨處可見。外賣單量從平日兩百多單驟降到不足一半,營業額幾乎腰斬。店長刷到微博熱搜「羅永浩吐槽西貝用預製菜」時,才恍然大悟:一條吐槽,讓全國知名餐飲連鎖生意急轉直下。
這事起於9月10日下午。羅永浩飛抵北京后與同事相約西貝用餐。飯后他在微博寫道:「好久沒吃西貝了……發現幾乎全是預製菜,還那麼貴,實在太噁心了。」他還呼籲「國家儘早立法,強制飯館註明是否用了預製菜」。
一句極端吐槽如火星落入乾草,瞬間引爆輿論。「難怪味道怪怪的!」「孩子最愛吃西貝,要是真是預製菜太讓人失望了。」一些家長甚至聯想到此前的「預製菜進校園」事件,情緒迅速被點燃。
9月11日,#羅永浩吐槽西貝預製菜#衝上熱搜。線上討論愈演愈烈,線下生意急轉直下。多家西貝門店反映,外賣驟減、堂食冷清,員工連稱「委屈」。有人感嘆:互聯網時代,「網紅一句話」的殺傷力驚人。
更戲劇性的是,風波爆發時,西貝創始人賈國龍正在新疆度假。看到微博后,他徹夜難眠,當即訂票返京。9月11日清晨,賈國龍風塵僕僕抵達北京,這場「羅永浩VS西貝」的大戲全面拉開。
到了9月13日,事態不僅未平息,反而升級。羅永浩繼續發文,質疑西貝「刪帖控評」,並諷刺其公關團隊「甩鍋」。他強調,問題不僅是預製菜,而是餐飲業的透明度和誠信。西貝迴應「尊重消費者建議」,但再次重申「沒有一道菜是預製菜」,並呼籲行業迴歸良心經營。多位餐飲和營銷人士評論:危機處理要冷靜,「硬剛」網紅風險極高。話題熱度持續攀升,相關詞條閲讀量破數億。
網上還流出了一張截圖——西貝深夜召集「1.8萬名夥伴跟羅永浩之戰」動員會,標題直接寫着「大戰羅永浩」。這一操作引發網友側目:「綁架員工」來公關?
「預製菜」羅生門
西貝與羅永浩之間的這場風波,發展之快、爭議之大,堪稱近年餐飲圈少見。梳理整個過程,可以發現雙方你來我往,每一步都將話題推向新高潮,將一個小小的吐槽演變成全民熱議——而爭執的核心,集中在「透明化」與「定義權」兩個層面。
羅永浩率先開火。9月10日下午,羅永浩在微博發文吐槽西貝菜品「幾乎全是預製菜,還那麼貴,實在太噁心了」,並公開希望「強制飯館標註預製菜」。這番話措辭激烈,直接暗示西貝存在用料不新鮮、價格虛高、欺騙消費者等問題。一時間網友質疑聲四起,爆料不斷。有人稱在西貝吃出塑料剪口,還有人目睹廚師往兒童餐盤里倒袋裝菜餚,這些細節迅速發酵。
面對羅永浩突然的指責,西貝方面選擇了硬剛。9月11日晚,賈國龍現身北京順義祥雲小鎮的西貝門店,召開媒體溝通會。他情緒激動地拿着羅永浩的點餐流水單,當衆表示:「按國家規定,我們沒有一道是預製菜」。賈國龍強調羅永浩所言「不實且傷人」,「一定會起訴他」。
賈國龍堅稱西貝「100%不是預製菜」,並解釋道:「預製菜指的是中央廚房製作完成、加熱即食的成品菜。西貝的中央廚房只是預加工原料,最終烹飪環節在門店完成,因此沒有任何菜屬於預製菜」。賈國龍甚至提到,西貝此前曾試水過真正的預製菜業務「賈國龍功夫菜」,但由於消費者不買賬已在近年全部下架,今年開始「西貝門店100%沒有預製菜」。
爲了自證清白,西貝一系列措施迅速跟上。全國370多家門店宣佈開放后廚參觀,並將羅永浩當日所點的13道菜品列為「羅永浩菜單」供顧客隨意點選、監督製作。然而,西貝邀請媒體探訪后廚的直播畫面也引來爭議:鏡頭里多種食材是冷凍品,需要解凍后使用,包括其口碑良好的兒童套餐,冷凍的西蘭花保質期都是24個月。
西貝官方微信公眾號於9月12日下午發佈《西貝全體夥伴致顧客的一封信》,逐一道出涉事菜品的製作流程,並公佈13道菜的「作業指導書」,邀請公眾審視。信中措辭強烈地反駁:「羅永浩作為公眾人物,其對西貝的不實指責及不當用語,我們堅決反對,絕不姑息」。西貝表示上述菜品製作過程均為門店現場加工,完全符合國家標準。
面對西貝強硬反擊和起訴威脅,羅永浩並未退讓半步。他在微博隔空迴應賈國龍:「好,來吧」。同時語帶諷刺地嘲弄:「西貝能把現做的菜做出全是重新加熱的味道,肯定是高科技」。
更關鍵的是,羅永浩迅速祭出「證據為王」的大旗——懸賞10萬元徵集西貝使用預製菜的真憑實據。短短一天內,他聲稱就收到了200多條線索。
9月12日晚,他開啟多平臺直播迴應此事,強調自己並不反對預製菜本身,「我的訴求是推動中國預製菜行業透明化,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直播中,羅永浩展示了媒體探訪西貝后廚的視頻畫面,並直指「餐飲店用預製菜合法,但不標明就是欺騙」。
老鄉雞反而成了最大贏家。他舉例稱老鄉雞等品牌已經在菜單上標註哪些菜為預製菜、半成品菜,哪些為現炒現做,希望所有餐企都向老鄉雞學習,坦誠告知。羅永浩甚至搬出行業數據「砸」向賈國龍:他轉發了一份官方發佈的《2022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報告》圖片,稱其中統計「西貝等連鎖餐企預製菜使用率超過80%」。雖然這份報告數據來自2023年、且彼時並無統一定義標準(2024年3月國家才明確預製菜範圍),但羅永浩藉此直接對西貝「100%無預製菜」的表態發出質疑。
由此,事件的爭議焦點漸漸清晰。
一方面是信息透明之爭——羅永浩堅持消費者有知情權,要求餐廳公示預製菜使用情況;西貝則在壓力下開放后廚、公佈菜譜工藝,以示清白。另一方面是定義權之爭——何為「預製菜」?羅永浩和不少消費者認定「凡非現場烹製,即屬預製」,對於門店加熱中央廚房配送菜品也視作預製菜;而賈國龍等業內人士則按照官方文件,將中央廚房加工的菜餚排除在預製菜範疇之外。
2024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發佈的通知中,明確將預製菜定義為「經工業化預加工、加熱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餚」,並強調中央廚房配送菜品不屬於預製菜。基於這一權威界定,賈國龍堅稱西貝不存在預製菜並非沒有依據。
但消費者的直觀認知顯然不同:「不是現場炒出來的就是預製」,在大眾心里已近乎常識。雙方各執一詞,其實反映出行業標準和公眾認知之間的錯位。在這場「預製菜羅生門」中,西貝捍衞的是自身清白和官方定義,而羅永浩捍衞的則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話語權——兩人表面爭論菜品工藝,實則拷問的是餐飲業的透明度和誠信度。
但隨着雙方隔空過招、話題一次次被頂上熱搜,無論誰「贏得」了定義權,這場混戰最大的贏家是流量本身——而失落的,往往是期待透明與信任的普通消費者。
預製菜興起簡史
羅永浩的一句吐槽,之所以能夠刺痛大眾神經,離不開「預製菜」近年來在中國餐飲業的蓬勃發展和爭議不斷的大背景。所謂預製菜,是指將食品原材料經過預先加工處理,做成一定程度的半成品或成品菜餚,經冷鏈運輸至餐廳或超市,簡單加熱或烹調即可食用。
這並非新鮮事物,商業化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百盛、肯德基、麥當勞等國際快餐巨頭引入中央廚房與淨菜體系,拉開了國內預製菜產業的序幕。
進入21世紀,隨着餐飲連鎖化、人工和租金上漲,中式餐飲紛紛採用中央廚房模式提升效率。2010年前后,海底撈等大型餐企已建成龐大預製體系,全國生產基地陸續出現。
疫情則徹底推高了這一賽道:堂食受挫、到家需求暴漲,預製菜成為熱門概念,資本蜂擁而入。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突破4196億元,同比增幅約21.3%,預計2026年將突破萬億元。
預製菜的優勢顯而易見:集中加工和冷鏈配送提升翻檯率、降低人工依賴、保障標準化和食品安全,日本市場滲透率已達60-70%。賈國龍也曾坦言,「所有飯店只要想做大做穩,都需要預製」。
但圍繞「預製菜」的爭議也一直不少。
其一是口味的損耗:冷凍再加熱往往不及現炒,羅永浩吐槽的「回鍋味」正擊中這一痛點。
其二是對於健康的擔憂:高鹽高油、添加劑等問題讓消費者心存戒備。
其三是信息不透明:最大隱患在於未標註或刻意包裝成「現炒」。今年「預製菜進校園」事件,因信息不公開引發家長恐慌和政府介入。
目前,國內中大型餐企幾乎都有預製環節,但多隱藏於消費者視線之外。2024年3月,監管部門首次明確預製菜定義並要求明示使用。然而,行業標準與公眾認知仍錯位:企業堅持官方口徑,消費者憑直覺判斷。
商業誠信與信息透明是最大的爭議焦點。預製菜本無錯,但消費者最反感的是商家對其祕而不宣甚至刻意包裝成現廚手藝,讓人有種被欺騙、被收「智商税」的感覺。
品牌「地震」
對西貝這樣一家年營收數十億元、門店遍佈全國的知名餐飲品牌來説,和羅永浩的對壘無異於引爆了一場「品牌地震」。但爲了在這波輿論洪流中不失場面、又不想錯過流量,西貝選擇了冒險——用近乎傲慢的口吻堅稱「絕無預製菜」,這一操作最終讓自己深陷漩渦。
這幾天,西貝業績日損百萬、訂單腰斬。《中國企業家》採訪了賈國龍,他稱「全國門店昨天(9月12日)收入少了200多萬」,前兩天的營收也每天少了100萬。北京多家西貝門店外賣驟降、堂食冷清。有小店午高峰從30多單跌至3單,大店外賣從200+砍到百余單。員工直呼「委屈」。
賈國龍的硬剛,帶來的不是流量紅利,而是滅頂之災。若輿情持續發酵,每天數百萬的損失對利潤率僅5%左右的西貝來説將是重負。
好友們勸賈國龍「別硬剛」,甚至建議公開致歉、推出「老羅套餐」藉機炒作。然而他選擇強硬到底:「即使生意不做了,也要爭個黑白。」這種剛烈態度與他一貫珍惜羽毛、重視品牌信譽的形象吻合,但從公關角度看,這讓事態更難收場。
業內有人直言:「西貝根本贏不了羅永浩」,因為對手不是老羅個人,而是他背后的公眾情緒。結果,羅永浩懸賞、爆料不斷,西貝愈發被動,陷入至暗時刻。
這場風波撕開了西貝品牌積累的信任裂縫。創立於1988年的西貝,憑「優質平價」定位和西北風味發展到近400家直營店、年營收超60億元,一度代表着可靠品質和「一分價錢一分貨」。但「21元饅頭」「29元三隻蒸餃」等高價爭議早已埋下不滿。消費者對「又貴又不好吃」的吐槽越來越多,此番被羅永浩一點即燃。
顧客真正介意的並非「預製菜」標籤,而是「錢花得值不值」。當西貝自詡高標準工藝、選料上乘時,消費者卻吃不到預期中的味道,自然心生質疑。
這次事件讓西貝多年苦心經營的品質形象和顧客信任度遭遇重挫,「一碗麪賣出方便麪的感覺」這類評論刺痛品牌。若應對不當,口碑下滑將引發顧客流失、形成惡性循環。
一個著名品牌的信譽,要建立不易,摧毀卻只需頃刻。對西貝而言,這場輿情風暴無異於一記警鍾:如何彌合與消費者之間日漸擴大的信任赤字,比證明「有沒有預製菜」本身更為重要。
他山之石,翻車與爆火
在大V的一念之間
西貝與羅永浩的爭端並非孤例。在全民短視頻與直播時代,互聯網大V的一句話往往擁有超乎想象的能量——足以讓一個品牌陷入低谷,也可能令一款產品一夜爆紅。
羅永浩多次掀起企業公關風波。他以敢言著稱,早年因為購買的西門子冰箱門關不緊的問題,他在西門子北京總部門口舉錘砸冰箱維權,這一舉動引起巨大網絡關注。既宣泄了消費者的不滿,也對西門子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陰影。
不過,羅永浩在直播帶貨時期也創造過正面案例。2020年,他力薦國產「小野」電子煙,稱其設計出色、有國際競爭力,幫助該品牌迅速打開知名度。又如他體驗某新興掃地機器人后,盛讚「這纔是黑科技」,引發網友種草、銷量短期激增。
對許多廠商而言,得到老羅的「蓋章認可」本身就是品質背書——哪怕他先挑刺,最后願意推薦,也意味着產品經得住考驗。本次預製菜風波中,他還在直播中公開表揚老鄉雞在菜單上清晰標註預製菜,順帶讓老鄉雞收穫了一波關注。
餐飲品牌的信任危機也並非首次上演。日本拉麪連鎖味千拉麪當年曾紅極一時,創始人潘慰一度登上胡潤餐飲富豪榜。然而2011年,北京媒體曝光其號稱營養豐富的豬骨湯底實為廉價濃縮湯料衝兑,鈣含量僅為宣傳值的3%。
真相揭穿后,味千從「現熬骨湯神話」跌下神壇。消息曝光當周,其港股市值蒸發約42億港元,股價大幅跳水。此后數年,味千業績持續下滑、門店鋭減,「骨湯門」成為品牌衰落的轉折點。
對餐飲企業而言,食品品質安全與誠信一旦出問題,代價不僅是口碑崩塌,更可能帶來沉重的經濟損失。消費者的信任是無形資產,一旦失守,恢復要付出數倍努力。
危機公關
不少公關專家指出,面對像羅永浩這種風格鮮明、流量巨大的吐槽,「最好的辦法有時是不迴應」。網絡熱點往往轉瞬即逝,冷處理可能讓話題自行淡化;而過度反擊往往會放大負面情緒。小米公關總經理王化曾總結:「有些輿情不理會就過去了,一回應反而越描越黑。」
西貝的應對顯然走了另一條路:強硬「硬剛」不僅沒贏得同情,反而引發公眾反感。深夜召集「1.8萬人大戰羅永浩作戰大會」的截圖曝光后,許多網友批評這是「綁架員工」「打悲情牌」,甚至質疑這是自毀品牌。
直播探訪后廚時,解凍食材的畫面又被截取傳播,讓「透明」反而變成新的爭議點。輿論很快從「預製菜」本身轉向了對西貝危機公關能力的質疑。
本來應當是澄清事實、修復信任的行動,卻在操作上讓情緒進一步失控。一些營銷專家指出,西貝錯過了「黃金24小時」的緩和窗口:他們本可以在第一時間用誠懇的溝通、部分承認和改進計劃贏得理解,而不是情緒化對抗。
吉祥餛飩、朱光玉火鍋、霸蜜牛肉粉等多位連鎖餐飲創始人相繼站出來力挺西貝,稱「一個品牌不該被一句話擊垮」。然而,這種明顯的行業抱團在社交媒體上卻引發了更強烈的反感,不少網友指責他們「同業互保」「罔顧消費者感受」,這種集體背書只會進一步激起公眾的不滿。
這不再是預製菜之爭,而是一次「流量秀」。輿論風向從「揭露真相」轉向「誰在蹭熱度」——這場大戰是否早已超出了食品安全本身,變成一場利用情緒收割流量的博弈。
對比之下,2022年,肯德基面對「瘋狂星期四 V我50」的網絡惡搞,沒有強硬澄清,而是順勢自嘲、推出互動話題,成功將負面流量轉化為關注度。這類幽默應對只適合輕松話題,但其核心是:順勢而為,而非逆勢加碼。
西貝的應對顯然走了另一條路:強硬硬剛、深夜召集「1.8萬人大戰羅永浩」的作戰會,不僅沒贏得同情,反而讓公眾覺得這是一次「作」出來的公關事故。
「危」與「機」往往並存。公關的關鍵在於分寸:冷靜評估、及時行動、真誠溝通,比情緒化硬剛更能贏回公眾信任。
結語
西貝預製菜風波不僅是一場餐飲公關危機,更是資本市場的一次「壓力測試」。
一家志在千億市值、想在明年衝刺IPO的企業,卻因一句吐槽暴露了品牌信任的脆弱。短短几天,營收受挫、輿情洶涌,投資者也開始重新評估其治理和風險控制。對資本而言,餐飲行業的核心從不是單一菜品或規模,而是持久的信任資產。信任是現金流的先導,也是市值的底牌。
對於所有餐飲企業來説,這起事件是一記警鍾:在短視頻時代,聲譽就是市值,口碑就是生命。西貝「作」到塌房,羅永浩流量加身——這場風波的最大輸家是公眾,最大的贏家卻是熱度本身。羅永浩還在舉着錘子,賈國龍還在擺好架勢,而我們都在被這場流量遊戲裹挾。吃瓜羣眾,吃的不是紅壤甜瓜,而是公知給的毒藥。
且看羅永浩攪渾的水,究竟會沉澱出行業自省,還是隻剩下一地流量泡沫。
待這場風波散去,羅永浩又會舉着錘子,尋找下一個釘子。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