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李山「出山」!重磅人事任命背后,花旗亞洲戰略調整進入新階段

2025-09-12 23:45

(來源:達摩財經)

  9月12日,媒體報道稱,花旗集團已任命資深銀行家李山擔任日本、北亞和澳大利亞地區的主席,常駐香港。李山是一位知名金融家,曾在多家全球和地區金融機構擔任重要領導和顧問職務,其中包括瑞信、瑞銀以及中銀國際。

  花旗的內部備忘錄顯示,李山將在為中國客户以及計劃在華擴張的跨國公司提供諮詢和見解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花旗集團近兩年在亞洲地區的變動不小。去年3月,花旗集團委任龍明睿(Marc Luet)為北亞及澳洲區域及銀行業務主管;同年5月,花旗集團宣佈合併日本和北亞及澳洲區域,成立新的日本、北亞及澳洲區域。

  區域整合完成后,隨着李山的到任,花旗集團的戰略調整進入新的階段。

  近幾年,花旗集團一直在戰略調整中。2021年,花旗集團首次宣佈對其全球個人銀行業務進行重組,計劃退出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澳洲、印度、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等13個國家及地區的個人銀行業務。

  行政總裁範潔恩(Jane Fraser)表示,集團需將資本和資源重新配置至回報率更高的領域。花旗集團當時的全球業務評估顯示,這些市場的個人銀行業務「缺乏競爭所需的規模優勢」。

  花旗集團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是全球性大型的投資銀行及金融機構之一。花旗於1902年開始在中國市場展業,是首家在中國開業的美國銀行。目前,花旗集團在中國主要有銀行和IT兩大業務,分別在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和花旗金融信息服務(中國)有限公司兩大主體下進行運營。

  受到花旗集團戰略調整的影響,花旗中國的個人業務已經有序實現退出。2022年和2023年,花旗中國停止了受理新信用卡及房貸申請,並將個人財富管理業務出售給匯豐中國。去年,又終止個人信用卡交易功能,完成個人業務網點關閉。

  花旗中國財報顯示,2023年末,其個人貸款在信貸業務中的佔比為13%,到2024年末,其個人貸款已經清零。

  8月27日,中國銀聯發佈公告稱,終止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成員資格。這也標誌着,經過了四年時間后,花旗中國已經完成了一場戰略大撤退。

  花旗中國個人業務的全面退出,也反映了外資銀行在華發展的處境。個人銀行業務需要龐大的網點佈局與客户基礎作為支撐,在成本效率方面難以與本土銀行相抗衡。跨境金融、複雜衍生品等本土機構相對薄弱的環節,纔是外資銀行的核心競爭優勢所在。

  不過,對於花旗集團來説,中國市場仍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亞洲市場之一。龍明睿在去年陸家嘴論壇上表示,花旗銀行在中國有120年的歷史,既與中國財富五百強中的37%企業有合作,支持中國最大的企業「走出去」,同時也與很多創新型的新興企業合作。

  剝離個人業務后,花旗中國明確將資源聚焦於企業與機構業務。目前其在華保留的核心業務包括為跨國企業提供貿易融資、現金管理服務;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跨境金融服務;為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市場提供託管結算等配套服務。這種「去零售化」的轉型,與匯豐等堅持全能銀行發展路徑的外資機構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此外,花旗中國將繼續尋求在中國境內設立獨資證券和期貨公司,進一步深化其在中國的機構業務佈局。

  在關閉個人業務網點的同時,花旗中國的組織架構亦經歷了系統性的調整。

  今年6月,花旗集團宣佈任命張文傑為花旗集團中國區總裁及花旗中國行長、執行董事。加入花旗前,張文傑擔任美國銀行中國區執行總裁兼上海分行行長。次月,上海金融監管局連發三則批覆,覈准辛葆璉花旗中國董事長的任職資格,覈准林海、問晶瑋花旗中國副行長的任職資格。

  花旗中國新任董事長辛葆璉於2019年加入花旗,歷任亞太區合規部總監、香港及澳門區行政總裁及銀行業務主管等職。去年10月,辛葆璉兼任花旗集團中國區代理總裁,直至此番履新。

  副行長林海和問晶瑋二人分別於2002年和2007年以管培生身份加入花旗。本次升任前,林海為花旗中國商業銀行部負責人,負責推動業務運營、市場份額、維護與客户和監管的關係;問晶瑋則為企業銀行部董事總經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