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3 07:00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綠色貸款余額約42.4萬億元,綠色債券余額超過2.2萬億元,這兩個指標在全世界位於前列。同期,碳減排支持工具累計引導金融機構發放碳減排貸款超過1.38萬億。」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介紹。
適逢2025年服貿會之際,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金融服務專題展區觀察到,包含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在內的近20家銀行均在各自展位設立專區,集中呈現其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踐行「五篇大文章」方面的實踐成果,其中綠色可持續發展領域成效尤為顯著。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A股42家上市銀行2025年半年報后發現,截至9月12日,共有37家上市銀行披露了綠色信貸余額,合計規模已達29.22萬億元。37家上市銀行的綠色信貸平均余額超8000億元,同比增長41.79%。同時,自央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以來,已有32家銀行在官網披露碳減排貸款相關信息,其中16家銀行披露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數據。
在綠色貸款余額持續增長的同時,多家銀行也在積極拓展並創新專項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模式。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服貿會多個展區瞭解到,圍繞「雙碳」目標,銀行業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正日趨豐富,覆蓋清潔能源、環境整治、綠色網點建設標準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多樣化的實踐路徑與創新成果。
37家銀行綠色信貸總額近30萬億元
從綠色信貸規模來看,我國銀行體系的綠色信貸佈局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在2025年中報期間,共有37家上市銀行披露了綠色信貸余額,合計規模已達29.22萬億元。
分機構類型看,國有六大行的「壓艙石」作用尤為突出。六大行合計綠色貸款余額超20萬億元,佔全部A股上市銀行總量的近半數,其中工商銀行以60000億元的綠色信貸余額位居行業首位,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緊隨其后,余額均達5720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8.25%、19.17%;郵儲銀行則以38.31%的同比增速成為六大行中的「增速黑馬」,綠色貸款余額達9586.39億元,規模逼近萬億門檻;中國銀行境內綠色信貸余額45391.45億元,同比增長23.82%。
在股份制銀行中,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和民生銀行的綠色貸款余額排名前六,總額超3萬億元。
本屆服貿會上,建設銀行展示了《銀行綠色網點建設標準》。建設銀行工作人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建設銀行分行基於能碳雙降「綠色網點建設標準」建設了西二環支行綠色網點,通過物聯網控制系統實時監測網點不同區域、不同功能設備能耗,並採用節能模式和巡檢模式降低網點運營碳排放量,是全國金融機構中獲得「碳減排證書」首家銀行,是綠色金融服務涵蓋內容最廣、創新工具最多的綠色碳中和網點。
記者從民生銀行展區瞭解到,其綠色金融專區展示了民生銀行在ESG領域的實踐成果,以及在「雙碳」目標下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包括綠色供應鏈金融、碳權金融創新、ESG指數應用等領域。
中誠信綠金綠色金融部高級分析師王雨哲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交通銀行在2025年調整綠色貸款統計口徑后,整體規模雖有下降,但依然保持8700億元規模,並依託自身優勢開展航運領域轉型金融業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農商行板塊,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以30.25%的綠色貸款余額增速位列農商行首位。規模方面,渝農商行、滬農商行表現突出,余額分別為802.19億元、643.07億元。
王雨哲對記者表示,整體來看,中小銀行在綠色貸款規模增長和業務拓展方面持續發力。部分城商行、農商行在2024年實現了綠色貸款規模的跨越式擴張,例如西安銀行、紹興瑞豐農商行和鄭州銀行的2024年的綠色貸款余額增速分別達到202.75%、144.63%和123.73%。
「相較於頭部大型銀行,中小銀行在業務結構的多元性、專業人才儲備、重點綠色項目的營銷能力以及市場品牌認可度等方面,仍存在客觀差距。」王雨哲進一步指出。
「在未來的發展中,中小銀行需要充分發揮本土化優勢,找到適合自己的差異化路徑。」王雨哲介紹,例如深度結合本地經濟特色和產業機構,支持本地優勢特色產業,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通過觸達本地中小企業綠色項目,開發適合中小企業、農户等普惠羣體的綠色金融產品,努力成為地方綠色項目融資的關鍵參與者。此外,綠色金融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持,無論是綠色項目識別還是碳排放、環境效益量化,中小銀行需要進一步提升員工專業能力。
碳減排工具成效初顯
在綠色信貸規模持續擴大的背景下,碳減排支持工具的披露水平與實踐成效,正日益成為衡量銀行綠色金融能力的關鍵指標之一。作為綠色金融體系中一項重要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碳減排支持工具有效引導金融資源流向綠色低碳領域,為推動經濟綠色轉型發揮了顯著作用。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42家上市銀行中有32家銀行在官網披露碳減排貸款相關信息,不過僅有16家銀行披露了2025年第二季度碳減排支持工具的數據。
從環境效益看,碳減排支持工具的「減排賦能」效果已初步顯現。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2025年第二季度,16家披露數據的銀行通過碳減排貸款帶動的碳減排當量超700萬噸,碳減排貸款總金額近240億元。
在項目數量方面,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項目數破百,分別為107個、185個;在發放碳減排貸款金額方面,工商銀行、郵儲銀行、建設銀行、興業銀行和中信銀行位居前五。在帶動的減排當量方面,排名前五位的銀行分別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和中信銀行。城商行中,江蘇銀行發放碳減排貸款金額超6億元,寧波銀行碳減排貸款金額超2億元,其余銀行的金額規模均在1億元以下。
王雨哲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目前碳減排支持工具所支持的重點領域主要聚焦在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等重點領域,尚未覆蓋對投融資需求較大以及碳減排效果也比較顯著的低碳農業、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產業。未來,在試點業務成熟的基礎上,碳減排支持工具可能會向更具系統性、可複製的政策工具轉變,以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支持綠色產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