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我國火電行業正處業績修復期 定位正逐步從「電量主力」轉型為「調節資源」

2025-09-12 09:42

一、煤價下行打開利潤空間,火電行業正處在業績修復期

根據觀研報告網發佈的《中國火電行業現狀深度研究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2025-2032年)》顯示,火電,即火力發電,又稱熱力發電,是利用可燃物(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在燃燒時產生的熱能,通過發電動力裝置(如汽輪機、燃氣輪機等)轉換成電能的一種發電方式。火電是電力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全球範圍內的電網提供了大量的電能。

自2023年以來,受益煤炭價格下行及用電旺季催化,我國火電行業進入了業績修復與戰略轉型的機遇期。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火電行業歸母淨利潤達656億元,同比增長31%;2025年一季度,我國火電行業歸母淨利潤219億元,同比增長8%。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觀研天下整理

從主要上市企業發佈的2024年業績可看出,當前我國火電行業正處在業績修復期。有數據顯示,2024年在30家火電板塊上市公司中,僅八家近利潤出現下滑,其余大部分均實現增長。其中營收超千億的大唐發電淨利潤同比大增229%,深南電A的淨利潤更是大幅增長426.81%。

2024年30家火電板塊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情況

企業名稱

營業收入(億元)

淨利潤(億元)

同比增速

淨利率

華能國際

2455.51

101.35

20.01%

5.75%

國電電力

1791.82

98.31

75.29%

9.29%

大唐發電

1234.74

45.06

229.7%

5.55%

華電國際

1129.94

57.03

26.11%

6.05%

浙能電力

880.03

77.53

18.92%

10.1%

粵電力A

571.59

9.64

-1.07%

3.07%

廣州發展

483.28

17.32

5.73%

4.05%

上海電力

427.34

20.46

28.46%

9.74%

深圳能源

412.14

20.05

-1.99%

6.39%

江蘇國信

369.33

32.38

73.12%

12.18%

京能電力

354.28

17.23

95.52%

6.46%

皖能電力

300.94

20.64

44.36%

9.95%

淮河能源

300.21

8.58

2.17%

3.05%

申能股份

296.19

39.44

14.04%

16.15%

永泰能源

283.57

15.61

-31.12%

7.16%

建投能源

235.17

5.31

181.59%

2.96%

陝西能源

231.56

30.09

17.73%

20.13%

內蒙華電

222.94

2325

15.98%

10.58%

長源電力

173.91

7.15

104.9%

4.2%

晉控電力

166.7

0.32

106.23%

-0.93%

豫能控股

121.55

-1.21

78.07%

-0.98%

通寶能源

108.29

5.13

-24.58%

4.72%

天富能源

92.71

2.48

-42.34%

2.77%

甘肅能源

86.95

16.44

40.3%

26.37%

華銀電力

83.48

-1.13

39.78%

-1.23%

寶新能源

79.04

7.06

-20.6%

8.93%

贛能股份

69.21

7.14

45.84%

10.24%

華電遼能

44.54

0.85

-96.04%

2.31%

穗恆運A

42.99

1.67

-43.15%

4.57%

深南電A

4.43

0.22

426.81%

14.43%

數據來源:各公司財報,觀研天下整理

另外,截至2025年7月16日,A股市場已有12家火電板塊上市公司發佈了2025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其中,有8家公司預計報告期內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另有3家公司預計扭虧為盈。

根據市場分析,動力煤價格持續下行是助力火電企業實現了盈利修復的核心驅動因素。自2024年10月以來,煤炭市場持續低迷,價格「跌跌不休」。2025 年1-2月我國煤炭價格持續下跌,由年初的 765 元/噸下降至2月底的694 元/噸。而燃料成本佔比超70%的火電企業,度電利潤對煤價敏感性凸顯。以典型企業大唐發電為例,公司2024年火電燃料費用合計支出為624.33億元,較2023年同比減少超41億元,反映出煤價回落對成本端的正向傳導。由此,煤炭價格持續下行,有效降低了火電企業成本,實現盈利修復。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觀研天下整理

與此同時,2024年4月末,容量電價政策正式執行,為火電企業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有效彌補了電量電價波動帶來的風險。這一政策顯著改善了火電企業的盈利基礎。隨后同年8月,2025年的電量電價政策逐步落地,同時推進了煤電聯動機制。這一調整使電價能更準確反映煤炭成本變化,保障了火電企業的合理收益。

二、新能源發電方式衝擊下佔比下降,但火電仍然是我國主要發電方式

長期以來,火電憑藉其穩定可靠的供電能力,滿足了工業生產、居民生活等各方面的用電需求。尤其在用電高峰時段,火電能夠迅速響應負荷變化,為電網提供堅實的電力支撐。雖然近年受到新能源發電方式的衝擊,火電佔比不斷下降。但目前火電仍然是我國主要發電方式,佔比依舊維持在 60%以上。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火電發電量佔全國總發電量的63.2%;火電裝機容量佔總裝機規模的43.1%。這一組數據表明,火電仍是我國當前階段不可替代的電力保障主力,且其價值正日益凸顯。特別是在新能源高滲透、電力系統穩定性壓力上升的背景下,火電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過程中仍承擔「壓艙石」與「穩定器」的關鍵角色,是當前階段內不可或缺的核心調節資源。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觀研天下整理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國際能源網,觀研天下整理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國際能源網,觀研天下整理

三、火電發電量、裝機容量不斷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

近年我國火電發電量、裝機容量不斷增長。數據顯示,2020-2024年我國火電發電量從5.3萬億千瓦時增長到6.34萬億千瓦時;火電裝機容量從12.45億千瓦增長到14.4億千瓦。2025年1-5月我國火電發電量2.4萬億千瓦時,火電裝機容量14.5億千瓦。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觀研天下整理

不過從增速來看,受新能源發電方式的衝擊,當前我國火電發電量、裝機容量增長速度有所放緩。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火電發電量同比增長1.8%,較2023年增速下降了4.6個百分點;甚至是在2025年1-5月出現負增長。2024年我國火電裝機容量同比增長3.8%,較2023年增速下降了0.3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觀研天下整理

四、市場配置價值重估,火電逐漸從「電量主力」到「調節資產」

當前,在電源結構加速重構、電力市場機制持續推進背景下,火電作為傳統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柱,其系統價值與估值邏輯正發生深刻變化,正在逐步從「電量供給主力」轉型為「系統性調節資源」。也就是説,隨着電力市場化的推進,未來火電將從發電為主,轉變為發電+調節,生意模式將由保電量向運營電價演繹。由此,高現貨電價+利用小時下降+容量保障是行業未來演繹的方向。根據國家能源局口徑,2024年全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4,400小時,已較2020年低點(約4,216小時)累計提升184小時,這也反映出火電在負荷支撐、調節出清中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強化。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觀研天下整理

根據市場分析,當前我國火電的配置價值重估,主要體現為電價機制演變奠定製度基礎、收益結構趨於多元穩定、靈活性能力成為價值變現載體、以及區域冗余屬性強化底層支撐等方面。

火電的配置價值重估體現方面

體現方面

相關概述

電價機制演變奠定製度基礎

火電在電力系統中的配置邏輯變遷,首先源於其定價機制的變革。過去20年間,我國煤電上網電價經歷三次重要演進:1)2004–2019年:標杆電價階段。 火電上網電價由政府制定且長期固定,不能動態反映煤價變動。該階段煤電企業高度依賴煤價波動,表現出顯著的「逆周期屬性」:經濟上行期煤價上漲、成本壓縮利潤;經濟下行期煤價下跌、利潤修復。2)2020–2021年:基準+浮動機制初步建立。 國家發改委於2019年底發文推進「基準電價+上下浮動」市場化改革,允許電價浮動不超過±10%,邁出電價市場化第一步。3)2021年后:浮動區間擴大、靈活化趨勢確立。 煤價大幅上行壓力下,電價浮動空間被擴大至±20%。2023年底,全國多地實施「煤電容量電價機制」,標誌着電價機制從「單一電量定價」走向「電量+容量+服務」三元定價。

收益結構重構

2023年11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推動「煤電容量電價機制」全面落地,火電收入體系由單一電量驅動轉向「容量 + 電量 + 服務」三元結構。在此框架下,容量電價用於對衝固定成本壓力,電量電價保障基本可變成本覆蓋,輔助服務收入則構成系統調節紅利的主要變現渠道,為火電資產帶來更強的抗周期性和盈利彈性。

技術結構升級

隨着新能源波動性增強、系統調節壓力上升,傳統火電正加速向靈活性資產轉型。火電靈活性改造已成為增強電力系統韌性的重要抓手,其技術路徑主要包括熱電解耦、最小出力優化和啟停響應提升三個方向。一方面,通過配置蓄熱裝置、電極鍋爐等設備,實現供熱與發電功能的有效解耦,有助於打破供熱負荷對發電運行的約束,在供熱期也可釋放調峰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優化鍋爐燃燒系統、改進自動控制模塊、提升温控精度等手段,火電機組的最小穩定運行出力由傳統的50%逐步下探至30%甚至更低,具備更強的低負荷穩定運行能力,顯著拓展系統調節範圍。

區域冗余保障屬性

我國新能源資源與用電負荷呈現顯著空間錯配特徵,風光資源集中分佈於「三北」地區,而負荷中心則高度集聚在華東、華南等東部沿海區域。在「遠資源、近負荷」的格局下,跨區輸電成為支撐電力平衡的關鍵紐帶。然而,受限於特高壓通道建設周期、電網調度靈活性及系統潮流瓶頸,遠距離輸電難以完全覆蓋負荷側的高峰用電需求。在此背景下,區域內具備快速響應能力的兜底電源成為保障本地電力安全的必需配置。火電作為調節能力強、調啟速度快、出力穩定的傳統電源類型,在本地冗余保障體系中承擔關鍵角色。尤其在極端氣象(如寒潮、熱浪)與新能源低谷時段,火電資產通過「就地調節」機制,有效緩釋跨區潮流失配帶來的供電風險,提升區域電力系統的抗擾動能力與韌性。

現貨市場邊際定價權確立

在電價機制市場化與現貨交易機制持續推進背景下,火電已成為多個試點省份現貨市場的主力邊際出清電源。在山東、山西、甘肅等現貨市場運行中,火電通常承擔高峰時段出清責任,其報價直接影響系統電價水平。火電報價策略正由「成本填報」轉向「需求預測+風險定價+分段博弈」,通過低價段鎖定出清概率、高價段獲取邊際溢價,已形成系統化定價博弈模式。在負荷錯峰、價格雙軌、新能源波動加劇的現實下,火電的邊際定價能力愈發制度化,強化其在市場中的錨定作用。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觀研天下整理(WW)

本行業相關報告:

中國火電‌行業現狀深度研究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2025-2032年)

更多詳情請登陸

觀研報告網 ChinaBaoGao.com

搜索「火電‌

【版權申明】本文著作權為觀研天下®️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