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2 20:2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抱朴財經)
轉自:抱朴財經
作者:嚴含 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近日,上市公司陸續披露了2025年上半年的半年報。根據Wind數據,在A股總共5427家公司中,有5424家披露了半年報,可以説是勾勒出一幅「冰火兩重天」的產業圖景——
有77%的公司實現盈利,較去年同期下降1.5個百分點,折射出市場競爭的殘酷性;
整體營收同比微增0.02%,淨利潤同比增長2.45%,數據相對平穩;
但看似平穩的數據背后,是金融行業與非金融行業的巨大反差——非金融企業營收增速為負值-0.48%,而金融行業則貢獻了淨利潤前十中的七席,四大國有銀行更是穩居前四。
這種分化現實,可謂「金融託底遭遇實體寒冬」,其本質上是經濟結構轉型的陣痛:傳統動能消退與新動能尚未完全接棒的「空窗期」,使得金融與資源類央企成為經濟穩定器,但實體經濟的造血功能仍待恢復。
危難行業:傳統產業的生死時速。房地產行業的持續低迷成為拖累實體經濟的「黑洞」。萬科上半年虧損119.47億元,ST金科、華夏幸福等一眾房企深陷債務泥潭,並直接導致建材、家居等上下游行業淨利潤普遍下滑。以居然之家為例,其上半年淨利潤暴跌45.52%,反映出房地產產業鏈的深度綁定風險。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危機也正在向消費零售領域蔓延:儘管社零總額連續數月保持5%以上增速,但在6月消費補貼停發后,家電、汽車等政策依賴型行業增速驟降,暴露了市場內生動力的不足。
機遇行業:新興賽道的狂飆突進。與傳統行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能源與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爆發式增長。比亞迪上半年營收3713億元,同比增長23%,淨利潤增長14%,市場份額持續擴大;匯川技術的新能源業務賣出90億元,同比增長50%,帶動整體淨利潤接近30億元。
這一趨勢在今年8月份得到進一步驗證: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突破55%,吉利、奇瑞等車企的新能源車型銷量同比增幅分別為95%和53.1%,顯示出行業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的轉型成功。半導體行業同樣表現亮眼,第十三屆半導體設備展釋放積極信號,長江證券預測行業可能因AI需求激活進入新一輪成長周期,62只半導體股票被機構預測今明兩年淨利潤增速有望超過20%。
分化的邏輯:技術革命與消費重構的共振
行業分化加劇的背后,是技術迭代與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在技術層面,新能源與半導體行業的突破正在重塑產業格局:寧德時代上半年新增1.5萬名高端技術人才,其電池產能擴張直接拉動上游材料企業需求;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提升至35%,中芯國際、北方華創等企業在先進製程領域取得關鍵進展。
消費端則呈現出「兩極分化」特徵:政策刺激下的家電、汽車消費增速放緩,而情緒消費、文化消費卻異軍突起——遊戲、電影行業淨利潤大漲70%以上,寵物經濟、IP周邊增速分別達40.29%和54.9%,Z世代月均情緒消費支出達949元,復購率顯著高於傳統消費。
政策的雙刃劍效應
消費補貼政策的短期刺激與長期隱患並存。上半年,上海體育消費券累計覈銷2981萬元,拉動場館直接消費9104萬元;餐飲、旅遊等領域的參與企業線下營業額增長25%;重點商圈日均客流總量較同期上升超過10%。
但紹興的宴席補貼政策顯示,過度依賴補貼可能導致市場扭曲——儘管5桌以上宴席可獲最高5000元補貼,但國務院近期嚴厲打擊騙補行為,凸顯政策調整的風險。這種矛盾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同樣存在:儘管滲透率突破55%,但部分企業為套取補貼虛構銷量,引發監管層對行業健康發展的擔憂。
技術驅動的產業裂變
高端裝備製造行業的分化印證了技術壁壘的重要性。工業機器人領域,上半年產量達到36.93萬套,同比增長30.40%,延續了此前的增長勢頭;半導體行業則呈現「高端突圍」態勢:中芯國際14nm芯片良率提升至90%以上,寒武紀AI芯片在智能駕駛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預計全年半導體銷售額有望突破1.4萬億元,佔全球市場份額約30%,同比增長7.2%。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制造業因技術迭代緩慢,在成本壓力下利潤空間持續收窄,部分企業被迫退出市場。
分化的未來:新舊動能轉換的臨界點
從短期看,行業分化將進一步加劇,但結構性機會依然存在。新能源行業的滲透率有望在今年底突破60%,並帶動儲能、充電設施等配套產業的爆發式增長;半導體行業受AI算力需求推動,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萬億元,其中汽車半導體佔比將提升至25%。消費領域則將呈現「政策退潮」與「情緒崛起」並存的局面:家電、汽車等政策依賴型行業增速可能回落至5%以下,而遊戲、文旅、寵物經濟等情緒消費賽道則仍將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長。
危難行業的轉型窗口期
房地產行業的「軟着陸」依賴於政策創新與模式重構。深圳實行「配售型保障房永久封閉管理」制,標誌着中國樓市正式進入雙軌制時代,或為行業開闢新空間。消費零售行業則需加速數字化轉型:居然之家通過「線上商城+線下體驗」融合,上半年商品銷售業務高達36個億,佔總收入的56.34%。然而,這些轉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中小企業可能在競爭中被淘汰。
機遇行業的天花板挑戰
新能源行業面臨產能過剩風險:2025年全球鋰電池組均價已降至115美元/kWh的歷史低點,而中國的價格僅為94美元/kWh,為全球最低。以低價換市場的策略,早已開始侵蝕整個產業鏈的利潤,2024年A股104家鋰電池板塊上市公司中,有65家淨利潤出現下滑,超過60家毛利率下降。半導體行業則受制於技術封鎖,儘管國產設備國產化率提升,但EUV光刻機等核心設備仍依賴進口,先進製程研發進度可能受外部環境影響。情緒消費領域的可持續性同樣存疑:Z世代的消費偏好快速變化,LABUBU等爆款IP的生命周期可能縮短至6-12個月,企業需持續創新以維持競爭力。
下表:中國主要半導體企業市場份額與技術優勢(圖源:公眾號覆盤又覆盤)
結語:在分化中尋找確定性
2025上半年的產業分化,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當金融託底遭遇實體寒冬,當政策刺激遭遇市場反噬,唯有把握技術革命與消費重構的主線,才能在分化中找到確定性。對於投資者而言,新能源、半導體、情緒消費等賽道的長期價值毋庸置疑,但需警惕產能過剩與技術迭代的風險;對於政策制定者,則需在短期穩增長與長期調結構間保持平衡,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場分化的終極考驗,不僅是產業競爭力的較量,更是國家治理能力的試金石。在冰火兩重天的淬鍊中,中國經濟能否迎來更具韌性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