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創新葯板塊反彈 17家藥企股價創歷史新高

2025-09-12 20:00

(來源:ETF鍊金師)

  在經歷了昨日的顯著回調后,今日港股創新葯概念股出現全線反彈,市場情緒明顯回暖。收盤時,諾誠健華(09969.HK)股價上漲超過14%,達19.19港元/股,接近其歷史最高水平。其他多家藥企同樣表現強勁,和黃醫藥(00013.HK)上漲超過11%,再鼎醫藥(09688.HK)上漲超過7%,康方生物(09926.HK)上漲超過6%,藥明合聯(02268.HK)也上漲超過5%。

  昨日,由於市場對美國可能對來自中國的創新葯施加限制的傳聞,港股創新葯板塊(HK1105)大幅下跌約3.82%,收於2324點。然而,自9月12日起,港股和A股的創新葯板塊開始穩步反彈。據最新數據顯示,恆生創新葯ETF(159316)和港股通醫藥ETF(513200)分別上漲0.93%和0.84%,多隻個股顯著回升,諾誠健華當日漲幅超過12%,再度接近其歷史高點。

  火熱的市場行情同樣傳導至A股。Choice數據顯示,截至今日收盤,A股創新葯板塊(BK1106)上漲1.08%,報1641點。諾誠健華-U(688428.SH)也上漲超過12%。苑東生物(688513.SH)、塞力醫療(603716.SH)及昂利康(002940.SZ)等多隻個股均漲幅超過10%。

  在政策層面,國家藥監局近期提出,將進一步優化創新葯臨牀試驗的審評審批工作。對於符合條件的創新葯臨牀試驗申請,審評審批將在受理后30個工作日內完成。這一政策將促進國家重點研發品種的臨牀急需和產業發展,助力全球化的早期同步研發和國際多中心臨牀試驗。

  多家藥企已表態關注到美國方面的相關市場傳聞,但多數認為這些傳聞對中國創新葯的出海預期並未造成實質性影響。自4月9日觸底以來,A股和港股的創新葯板塊持續走強,累計漲幅顯著。Choice數據顯示,截至9月12日,A股創新葯指數(BK1106)期間大漲62%,而港股創新葯指數(HK1105)的漲幅更是超過130%。

  在當前板塊強勢背景下,已有17家創新葯企業在2025年內刷新了歷史高點。在A股市場中,百濟神州(688235.SH)與百利天恆(688506.SH)等13家企業股價均創下歷史新高,漲幅主要集中於7月至9月。而在港股方面,信達生物(01801.HK)與康方生物(09926.HK)也攀升至新高。

  一些曾在2021年至2024年間經歷大幅下滑的個股也在今年實現了數倍增長。例如,榮昌生物在9月9日觸及111.6元/股的歷史新高,年內A股漲幅超過250%,港股則上漲超過650%。科倫博泰生物-B(06990.HK)自2023年7月上市以來,於9月9日盤中創下541.5港元的新高,總市值突破1170億港元,達上市首日市值的9倍。

  分析人士指出,股價快速上漲的企業普遍伴隨關鍵催化劑的推動。今日領漲的諾誠健華,近期獲得新加坡衞生科學局(HSA)的批准,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邊緣區淋巴瘤(R/RMZL)成人患者。百濟神州與信達生物也因半年報業績向好而迅速拉昇,紛紛創出股價新高。

  從長期來看,創新葯領域自年初以來也迎來諸多利好因素,特別是在政策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根據西南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50家港股18A醫藥上市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將實現449億元的總收入,同比增長31.48%;歸母淨利潤將達到27.27億元,成功扭虧為盈,同比大幅增長128.4%。在企業層面,62%的公司實現收入正增長,而實現利潤增長的企業佔比為28%。

  眼下,創新葯產業已進入一個以盈利驅動為主的新周期,基本面明確出現拐點。頭部企業在商業化產品推廣中實現盈利,海外授權及全球臨牀突破也在加速研發價值的轉化。西南證券醫藥首席分析師杜向陽指出,此次產業趨勢的變化標誌着十年的技術積累正逐步轉化為實際的商業成果。

  在大市值的港股創新葯企業中,經營表現尤為突出。Choice數據顯示,在2025年上半年,僅有3家創新葯企的營業收入出現下滑,其余公司均實現增長。其中,康諾亞-B(02162.HK)營業收入為5.47億元,同比增長812.10%。諾誠健華、信達生物、榮昌生物及百濟神州等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幅均超過40%。

  在盈利方面,百濟神州、瀚森製藥、信達生物與和黃醫藥等企業的歸母淨利潤均為正數。這兩家被譽為「創新葯一哥」和「創新葯二哥」的企業,首次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盈利,其他公司的虧損幅度也較此前有所縮窄。

  在創新葯業績增長的背后,海外市場的拓展被視為關鍵驅動力。最近,多家藥企在創新葯海外授權金額上實現了重大突破。根據丁香園數據庫的信息,截至2025年9月,中國內地對歐美的license-out總額達943億美元,遠高於2024年全年的519億美元。

  此外,從政策角度看,近年來的政策和監管態度逐步向有利於創新葯企業的方向傾斜。集採政策的不斷優化,比如2022年第七批集採首次引入「備供企業」機制,使得落標企業能夠以次低價補位,降低了供應中斷風險。這表明未來政策趨勢向着推動「不唯低價論」的評價標準發展,將藥品生產質量和企業生產供應實力納入考量,這將為創新葯企業帶來更多的利好。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