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香港人才排名超新加坡成亞洲第一

2025-09-12 13:37

來源 | 《財經》雜誌 作者 | 《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 | 蘇琦

為維持對人才吸引力提高良好勢頭,「中國香港需繼續強化金融與管理教育優勢,鞏固商業環境競爭力,同時果斷應對高生活成本、勞動力負增長、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挑戰」

9月9日,由瑞士IMD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佈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顯示,中國香港特區的相關排名,由2024年的第九位大幅躍升至今年的第四位。這一成績既成為中國香港歷來的最高排名,亦使其超過新加坡(2024年第二位,2025年第七位)成為亞洲第一。

由IMD發佈的這一排名,旨在就當地人才的投資與發展狀況、經濟體對當地和海外人才的吸引力等方面檢視各地人才競爭力。

「在過去兩年,中國香港的相關排名累計上升12位,證明特區政府在教育、創新科技及引進人才方面的政策措施找對路向並收到成效;期望排名上升可帶動香港打造國際創科樞紐,特區政府會對準香港的八大中心戰略定位,繼續加強培育及引進人才。」中國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李家超在9月9日針對此次排名結果表示。

「在培養、吸引及留住支撐長期競爭力的人力資本方面,上述結果充分彰顯了中國香港的能力正持續增強。」隸屬於IMD的世界競爭力中心(WCC)高級經濟學家何塞·卡瓦列羅(José Caballero)在9月10日回覆《財經》相關提問時解析稱,「此次排名的快速攀升證明,聚焦改革與投資可收穫顯著成效。而大量國際學生的流入,也為未來熟練勞動力儲備奠定了基礎。」

在分析中國香港特區的排名提升原因時,IMD向《財經》提供的相關背景資料則顯示,香港人才競爭力集中體現為「準備度」「吸引力」「投資與發展」三大維度的全面提升。

所謂準備度,其英文表述為Readiness,漢語意思大致為某經濟體的人才庫中技能及能力的供給充足度與需求匹配度(The availability of skills and competencies in the talent pool),亦可簡單理解為具備應對未來、決勝未來的能力。

中國香港在今年的準備度方面的排名由全球第四升至第三位。具體而言,當地的科學類畢業生比例始終位居前列(2025年佔大學畢業生42.39%,2024年為42.87%);金融技能排名第三、管理教育排名第五、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教育成績排名第六;同時,熟練勞動力供給顯著改善,排名從第26位躍升至第11位。

科學類學科畢業生的比例蟬聯全球第一,金融技能排名升至全球第三,則被中國香港特區的相關研究人士認為正好可為香港兩大重點領域提供所需人才,即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此外,在「吸引力」維度,中國香港也從第28位升至第20位。其核心驅動力來自對外國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增強(排名從第26位升至第16位)及人才流失狀況改善(排名從第33位升至第25位);72.22%的高管受訪者將商業環境列為移居的首要動因,而中國香港穩健的制度環境亦得到印證,其司法公正排名全球第七。

具體來看,截至今年8月底,中國香港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逾52萬宗申請,其中超過35萬宗獲批,抵港人才逾23萬人;在薪酬領域,中國香港及新加坡的管理層薪酬均具備較強吸引力,以總基本薪資加上獎金和長期激勵計算,中國香港以285857美元排第五,新加坡則以298777美元排第四。

部分受這些因素影響,中國香港的外來高端人才排名大幅上升亦在當地引發關注,不少觀點對此解讀為在地緣政治下,不少外地精英被吸引來港工作,香港在營商環境、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具備一定吸引力。

從2024年開始,國際學者到中國香港高校執教的案例亦在增加。較受關注的案例,則包括神經科學家麥可·豪瑟(Michael Häusser)離開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成為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院長;政治學家羅伯特·湯姆森(Robert Thomson)亦從澳大利亞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離職,出任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系主任。

在「投資與發展」維度,中國香港也從第13位小幅提升至第12位,通過教育及持續學習推動當地人才發展取得穩步進展——例如員工培訓重視度排名從第23位升至第18位;該維度最亮眼的表現,則是當地的女性勞動參與率達50.79%,位居全球第五。

值得提及的是,雖中國香港特區近日接連在相關排名中獲得較好成績,但當地各界亦在持續反思一系列問題,包括卓越排名能否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效益、人才可否盡展所長等方面,並指出「觀乎眼下現狀,香港潛力尚未完全發揮出來,還待官商各界繼續用心經營。」

此外,何塞·卡瓦列羅也對《財經》解析指出,儘管近期進步顯著,中國香港仍面臨可能制約人才競爭力持續提升的瓶頸,包括生活成本指數達113.63(全球排名第66位,屬世界最高水平之列)、勞動力增長轉為負值(2025年以-0.39%排名第62位,而2024年尚為1.22%)、公共教育支出僅佔GDP的3.87%,或對教育質量構成影響;小學(師生比12.10)與中學(師生比10.70)均排名第19位,反映當地教育系統承載一定壓力;生活質量方面,顆粒物污染暴露排名第37位,可能引發對整體生活質量(排名第29位)的擔憂。

「中國香港的人才競爭力發展前景依然向好,但取決於能否及時補齊關鍵短板。要維持良好勢頭,中國香港需繼續強化金融與管理教育優勢,鞏固商業環境競爭力,同時果斷應對高生活成本、勞動力負增長、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挑戰。」何塞·卡瓦列羅稱,「唯有在夯實優勢的同時有效緩解結構性制約,香港才能穩固其全球領先人才樞紐的地位。」

為繼續提升吸引人才的競爭力,中國香港被認為需要在提高公共教育投入、降低生活成本等一系列方面繼續發力,這尤其體現在居住等方面。攝/焦建

中國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9月9日指出,多元專業與高端人才一直是香港競爭力核心所在,亦是推動社會持續進步的重要引擎。特區政府會進一步加強培育和善用本地人才,建設國際教育樞紐,並用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同時以各項針對性的便利落户措施壯大香港的人才庫,推動香港邁向更高臺階,貢獻國家、聯通世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