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2 16:03
在中國的自動駕駛領域,有一個繞不開的關鍵公司——「百度」。在中國,百度之於Robotaxi,正如谷歌之於Waymo。今天風頭正盛的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和蘿卜快跑,看似三家路徑迥異的公司,背后都與百度存在着或深或淺的淵源。
這種淵源,決定了三家公司的起點和發展路徑,成爲了國內自動駕駛行業的一個縮影。百度就像是一所「黃埔軍校」,源源不斷地將技術人才和戰略方向推向市場。也正因為如此,比較這三家公司的發展軌跡,本質上也是觀察不同時間點國內Robotaxi商業化進程的一扇窗口。
01
Robot不止taxi
文遠知行創始人韓旭的履歷本身就是一張「技術底牌」: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計算機工程博士,密蘇里大學終身教授,並於2014年加入百度美國研究院擔任自動駕駛事業部首席科學家。2017年,韓旭離開百度,同樣離開的還有百度高級副總裁、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創始人王勁,二人一起在美國舊金山創立文遠知行的前身——景馳科技。
可以説,文遠知行最初脱胎於「百度系」,但也引來了前司的追堵。2017年12月,百度以「侵犯商業祕密」為由,將王勁及景馳科技告上法庭。最終的結果是王勁離開景馳科技,韓旭出任公司CEO並更名為文遠知行。也幾乎是在同時,公司總部正式由美國硅谷遷至中國廣州。公司由此起步,最初的目標是照着Waymo式的Robotaxi路線全力打穿。
然而,中國的城市道路複雜性和政策審慎性很快讓這家率先踏入這片領域的公司意識到,儘管有當地政府的支持,但Robotaxi依然是一個需要十年以上才能看見盈利前景的長周期事業。再加上遭遇2019-2020年的資本寒冬,連老大哥Waymo的估值也幾近腰斬,並且始終沒有實現盈利。
韓旭意識到,單靠乘用車業務「養活」公司幾乎沒有可能。於是,從2020年起,文遠知行啟動了「多場景」的擴展。
第一步是公交。文遠知行與宇通集團合作推出了全球首款前裝量產的L4級自動駕駛小巴RoboBus,最高時速40km/h,在廣州、北京等城市落地微循環線路。根據最新消息,近期在新加坡RWS聖淘沙名勝世界落地的Robobus將連接起逸濠酒店、邁克爾酒店、歐芮酒店等多個核心站點。車輛沿固定環線行駛,全程約12分鍾,是東南亞首款實現「車內無安全員」運營的自動駕駛車輛。
緊接着是環衞,Robosweeper小型無人清掃車於2021年與宇通集團合作啟動研發,自2024年開始在廣州、北京、東莞、新加坡、利雅得等國內外城市批量投運,帶來了穩定的訂單。
第三類是物流貨運車Robovan,於2025年2月正式發佈,首批150余輛已在廣州、北京、上海等地與中通快遞合作開展30城貨運試點,單月最高完成12萬單配送任務。
這種路徑的直接優勢是現金流相對健康。Robotaxi需要大規模補貼和長線等待,而這些「非大眾視野」的業務能更快的轉化為訂單。
今年一季度,文遠知行實現營收約7244萬元,其中Robotaxi營收約1610萬元,佔比僅22.3%;但到了第二季度,公司單季度營收躍升至1.27億元,Robotaxi營收大幅提升至4590萬元,佔比提升至36.1%。隨着海外市場的發力以及國內市場關注度的提升,Robotaxi業務終於能夠在多場景戰略多年的鋪墊后正式迎來發力。
出租車Robotaxi、小巴Robobus、貨運車Robovan、環衞車Robosweeper
來源:文遠知行
02
頂尖大腦
小馬智行的創始團隊同樣出自「百度系」。
聯合創始人彭軍,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並於斯坦福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05年,彭軍加入谷歌擔任軟件工程師。七年后,彭軍加入百度,並於2015年擔任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首席架構師,也是國內最早帶隊做無人駕駛的企業管理者之一。他在2016年離開百度后,與同爲百度自動駕駛核心技術專家的樓天城一起創辦了小馬智行,這幾乎與文遠知行一先一后。
樓天城的背景更顯「傳奇」:85后,清華姚班出身,師從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曾是谷歌無人車項目(Waymo前身)的團隊成員,被稱為中國編程界「教主級」的人物。這樣的履歷組合,註定讓小馬智行一開始就自帶「頂尖技術+頂級資源」的光環。
公司一開始的戰略是「比肩Waymo」,但路徑選擇與文遠知行有所不同。2017年成立后不久,小馬智行便與豐田等車企建立合作關係,嘗試將自動駕駛直接嵌入量產車體系。這奠定了小馬智行的商業邏輯——不單是Robotaxi,而是要通過與車廠的深度合作,加速自動駕駛的商業化。
這種路徑帶來了初期的資源優勢。2020年,小馬智行成為國內首批獲得北京無人駕駛道路測試牌照的公司;同年,又拿到廣州市政府頒發的全國首批自動駕駛出租車試點牌照。政策窗口期的疊加,使小馬智行迅速在北京、廣州兩大核心城市落地。到2023年底,公司累計提供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超過250萬次,單日最高訂單量突破1.5萬單。
資本方面,小馬智行也是Robotaxi賽道里融資金額最大的一批。僅在2021年,就完成了C/D兩輪融資,總額超過10億美元,投資方包括豐田、紅杉中國、淡馬錫等。這讓它在資本寒冬中仍能維持高強度的研發投入。據瞭解2022-2023年多家同行裁員或收縮,小馬智行仍保持約1000人的研發團隊。
成果方面,小馬智行不僅在Robotaxi上大規模落地,還切入了干線物流。自2021年起,公司啟動「無人重卡」業務,針對港口、干線運輸等場景。2024年,小馬智行的無人重卡已在廣州港、天津港累計完成50+萬公里測試,合作方包括中遠海運和殼牌。與文遠知行的多場景擴展思路不同,小馬智行更強調「兩個主線」——Robotaxi和無人貨運,形成乘用車和商用車的雙引擎。
從數據看,這種戰略已經初見成效。據報道,2024年全年小馬智行的Robotaxi累計訂單超百萬次,單車日均訂單量接近15單;無人重卡則在24年8月突破200萬公里的商業化運營里程。可以説,小馬智行的特點在於:一是創始團隊的頂尖技術出身和百度+谷歌雙經歷帶來的「高起點」;二是與車企深度綁定,確保了從研發到量產的落地路徑;三是「雙主線」戰略,使其在乘用車Robotaxi尚未成熟盈利前,就提前佈局了商用貨運這一現金流更快的場景。
03
這次真是百度
第三家公司是蘿卜快跑,這次是百度內部孵化的Robotaxi業務品牌,歸屬關係清晰,是真正的「百度系」。
2013年,百度在硅谷成立自動駕駛研究院,李彥宏親自掛帥,彼時「無人車」還是極少數科技巨頭的前沿探索。2017年,百度發佈Apollo自動駕駛開放平臺,號稱要做「自動駕駛的Android」。到了2021年,百度正式將Robotaxi業務獨立出來,以「蘿卜快跑」(Apollo Go)為品牌在全國推廣。李彥宏當時的表態頗具野心:「智能交通的革命性機會正在到來,蘿卜快跑要做的是第一個跑通商業化的自動駕駛平臺。」
與文遠知行和小馬智行的創業式基因不同,蘿卜快跑的最大初始優勢就是「資源」:百度在AI算法、地圖、算力平臺上都有全棧佈局,尤其是百度地圖和Apollo開放平臺,為自動駕駛提供了天然的技術和數據優勢。百度的身份,也讓蘿卜快跑在政策端有着更高的起點。2019年,蘿卜快跑在長沙開放試點,成為全國首批獲准面向公眾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
發展節奏可以説是一路加速。2021年,蘿卜快跑在北京順義開放運營;2022年,在武漢、重慶拿下國內首批「車內無人化」牌照。李彥宏在武漢宣佈無人化運營時説:「只有真正減少對安全員的依賴,才能跑通商業模式。」這句話后來被媒體頻頻引用,成為蘿卜快跑戰略的核心註腳。
到2024年,蘿卜快跑已在全國10余個城市落地,北京、武漢、重慶是核心陣地。截至今年二季度,蘿卜快跑在全球累計提供超1400萬次出行服務,一季度訂單量突破140萬單,二季度訂單量突破220萬單,穩居全球第一位。
資本層面,蘿卜快跑並未像文遠、小馬一樣依賴外部融資,而是由百度全資控股。這既意味着資金來源穩定,也意味着戰略上必須服務百度整體的AI與出行生態。百度在2023年曾明確提出,蘿卜快跑要力爭在2026年實現收支平衡,成為百度ToC業務的重要支柱。
與其他Robotaxi公司的差別在於,蘿卜快跑直接站在了百度的肩膀上:規模最大、數據最全、單車成本最低。數據背后體現的特點,可以總結為三點:第一,蘿卜快跑是國內少數跑到「百萬級訂單量」的Robotaxi平臺;第二,它在牌照和政策方面始終走在最前,率先實現無人化運營;第三,它背靠百度的全棧AI和資金支持,能夠承擔長期虧損,換取規模優勢。
04
尾聲
實際上,即使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到今天,Robotaxi仍然是一門投入巨大、見效漫長的生意。資本與耐心,往往決定了誰能熬到終點。文遠知行和小馬智行雖然同樣出自「百度系」,但在獨立發展后,需要在市場環境中摸索出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文遠通過公交、環衞、物流的多場景拓展來維持現金流;小馬則在Robotaxi之外,把重卡業務推上舞臺,形成乘用車與商用車的雙線支撐。
相比之下,蘿卜快跑的道路顯得截然不同。作為百度親自孵化的品牌,它無需急於證明短期盈利能力,可以藉助母公司的資金和技術,在規模化和成本下降上一路加速。也正因此,雖然起步稍晚,但如今在訂單量和單車成本上,蘿卜快跑已經走在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