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氫能第一股」億華通重組告吹 向上遊延伸戰略無需「背鍋」

2025-09-12 17:59

作者:Sogear

9月5日晚間,億華通(688339.SH;02402.HK)發佈公告宣佈,終止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事項,並授權管理層辦理本次終止相關事宜。這標誌着億華通與旭陽集團(01907.HK)歷時半年的重大資產重組計劃正式擱淺。

難以抓住的「強強聯合

此番重大重組,或許從一開始就是億華通難以抓住的「強強聯合」。

「估值之爭」成為雙方最終走向失敗的重要原因:億華通市值最高點時,2023年的估值是旭陽集團不願接受的,旭陽集團接受的2024年市值高點是億華通不能接受的。

2023年,億華通在港交所上市並敲鍾,成為國內「氫能 A + H 第一股」。當時,氫能產業正值東風勢如奔馬,政策暖意漸濃,資本追捧熾熱之際,億華通市值一度衝到百億的峰值。

2024 年,根據勢銀(TrendBank)統計數據,中國氫燃料電池裝機量為 807.42 MW,佔比 20.8% 的億華通高居榜首,但市值相比於2023年卻已經大幅縮水。

兩年的市值高點相差兩倍有余,價值分歧如此之大,又怎能談得攏?更何況,重組雙方的現狀都不太樂觀。

旭陽氫能2024年實現營收3.2億元,同比下滑21%;實現淨利潤2313萬元,同比下滑61%。

億華通2024年實現營收3.67億元,同比大幅下降54%;實現淨虧損4.53億元,創最大年度虧損紀錄;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收7192.93萬元,同比下滑53.25%;實現淨利潤-1.63億元,同比下降15.51%。

控制權之爭是重組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旭陽集團要求原股東讓渡董事會多數席位,而億華通創始團隊拒絕交出控制權,雙方對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的理解存在根本性差異。

監管新規適時的補上了「最后一刀」: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須同步配套融資,若股價低於發行價80%則自動失效。2025年8月起,億華通A股股價觸發80%紅線,原本以定州旭陽氫能全部股權認購億華通發行的A股股份,並配套總價約5.5億元人民幣的重組方案可行性大打折扣。

談無可談,一拍兩散。根據相關規定,億華通承諾自終止重組事項披露之日一個月內不再籌劃重大資產重組。

「向上遊延伸」戰略需要背鍋嗎?

回看今年3月億華通披露的重組預案,億華通表示,重組將帶動其產業發展「延鏈補鏈」,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切入「制-儲-運-加-研-用」產業端,預計旭陽氫能可為其提供具有成本優勢的大規模氫氣供應。

如今重組失敗,億華通的「向上遊延伸」戰略錯了麼?

2025年7月高工氫電發佈的上半年榜單顯示,億華通已跌出氫燃料電池系統裝機量行業前十。

億華通表示,燃料電池行業市場需求整體下降,行業規模同比縮減。基於當前流動資金狀況考量,億華通採取審慎營銷擴張策略,導致報告期間產品銷售量降低。

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氫能市場出現顯著下滑趨勢。全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量僅為1364輛,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7.2%;銷量降至1373輛,同比下降46.8%。根據GGII提供的統計數據,上半年國內燃料電池汽車實際掛牌銷售量達到1947輛,同比減少22.5%。

與此同時,當前氫燃料電池系統價格已降到2000元/kW級,但相比燃油車的發動機成本依然偏高;加氫站單站建設成本高達1500萬元以上,全國加氫站密度上不去;氫氣終端售價維持在35-40元/公斤,一輛重卡加氫一次的成本比柴油車高上不少,這使得商業化推廣面臨巨大阻力。

而旭陽氫能主營業務為高純氫和合成氨的生產、銷售,綜合能源站運營以及綠氫製備、液氫儲運系統的研發及產業化應用,已實現大規模、低成本、高質量和超低碳排放的高純氫生產和經營。

旭陽氫能可提供具有成本優勢的大規模氫氣供應,有望降低氫燃料電池車的運營成本。同時,旭陽氫能的液氫儲運技術即將落地,可有效擴大氫燃料電池車的運輸半徑,疊加現有的綜合能源站佈局和管道運輸的建設規劃,將促進億華通產品的終端市場開拓。

從以上角度分析,億華通的「向上遊延伸」戰略無疑是正確的,重組失敗不代表「向上遊延伸」戰略不具備可行性。

億華通的破局之道

重組失敗后,加快應收賬款回收是億華通改善現金流的當務之急。2025年上半年,億華通應收賬款余額高達21.3億元,是上半年營收的近30倍,其中1-2年賬齡的佔比達38%,5年以上賬齡的達3.11億元。

拓展應用場景同樣至關重要。億華通表示,中國燃料電池汽車應用場景已由前期單一的公交領域商業化示範應用向公交、環衞、城市物流配送、冷鏈運輸、渣土運輸、大宗貨物等多場景示範應用轉變,同時也在船舶、熱電聯供等新領域展開應用。

持續控制成本開支。億華通的研發團隊規模持續收縮,2024年研發人員數量由346人縮減至156人,2025年上半年進一步降至128人。億華通表示,調整是應對市場環境變化和經營壓力的主動策略,旨在通過優化研發項目配置來控制成本支出。

剩下的就是「盡人事、知天命」,靜待市場風來。國際能源署預測,2025年中國綠氫製造設備裝機容量將佔全球近七成。政策層面也在持續釋放利好,2025年6月,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組織開展能源領域氫能試點工作的通知》,引導氫能先進技術裝備落地應用、基礎設施高水平建設。

億華通的重組失敗不是故事的終點,而是氫能產業艱難成長期的一個註腳。氫能賽道是一場馬拉松,暫時的領先或落后都不足以決定最終勝負。

就在9月5日晚間,億華通還披露了關於核心技術人員離職的公告。根據公告,核心技術人員楊紹軍因個人原因與億華通協商一致解除勞動關係,離職后不再擔任億華通任何職務。

對億華通而言,如何在行業春天來臨的那一刻仍能保持足夠的能量,已成為當前最緊迫的課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