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2 18:34
(本文內容均為客觀數據信息羅列,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從相關指數收跌3%的表現來看,顯然是多頭佔據上風。
這多頭大軍指向的就是南向資金和ETF資金。
1
資金兇猛抄底港股創新葯
9月11日,南下資金爆買港股189.89億港元,前十大活躍個股中(總計淨買入81.21億),創新葯就佔據6席,分別買入信達生物9.56億、百濟神州8.26億、藥明生物3.39億、中國生物製藥3.24億、石藥集團2.66億、三生製藥2.14億,合計淨買入29.29億元,佔據前十大個股淨買入規模的36.07%。
9月11日,資金同樣借道ETF大肆抄底,當日股票ETF(包含跨境ETF)淨流入155.58億元,股票指數「吸金」TOP30中,醫藥指數佔據8席,港股創新葯(CNY)、港股通創新葯和CS創新葯等合計淨流入61.83億元,佔當日股票ETF總流入規模的39.74%。
從具體的股票ETF來看,廣發港股創新葯ETF、銀華港股創新葯ETF、匯添富港股通創新葯ETF當日分別淨流入22.97億元、10.51億元和7.42億元。
資金敢於在急跌的情勢下出手搶籌,反映的是對中國創新葯企強大研發實力的自信。
華泰證券指出,2025年以來(截至8月27日),全球創新葯達成BD 交易數量540 項,披露總金額達1634.10 億美元,其中國產創新葯達成license out 交易數量83 項,披露總金額達845.31億美元,金額佔據全球比例為51.73%。
披露金額撐起半邊天,有力佐證了中國創新葯的崛起不可逆,是全球創新資源優化配置的結果。
話又說回來,以港股創新葯相關指數今年累計漲幅已翻倍,估值更是位於近十年曆史高位,短時間積累過大漲幅的現狀同樣需要留意。
2
全球「長錢」加大配置中國資產力度
繼中金援引EPFR數據發現:主動外資已連續三周流入A股后,全球資金加大力度配置中國資產更多證據來了。
高盛最新研究顯示,8月全球對衝基金對中國的淨買入創去年9月以來新高,淨頭寸增加180個基點至 8.6%,毛頭寸(總持倉)則攀升至兩年來新高。
高盛主經紀商數據顯示,對衝基金對亞洲股票的風險偏好已連續4個月高企,預計這一趨勢將延續至2025年四季度。
高盛研究部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劉勁津更是高喊:「反內卷將重燃盈利增長之希望,維持高配港、A股。」
該團隊認為如果反內卷的政策能夠落地,內捲風險比較高的行業,實現利潤回升的空間也是比較高的,特別是上游的企業。
無獨有偶,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稱,超九成投資者願意加大中國市場配置,這是自2021年初以來未曾出現的比例。無論在指數投資還是在主題性機會方面,投資者的興趣都維持在高位。
鑑於當前全球多頭投資者在新興市場組合中對中國股票的配置仍較MSCI新興市場指數低配2.4 個百分點,摩根士丹利預計,全球基金和新興市場基金將成為后續資金流入的主力。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均強調,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突破和政策支持是吸引外資的核心因素。例如,摩根士丹利建議超配A股科技股,而高盛觀察到對衝基金對信息技術板塊的集中加倉。
在全球投資者加大轉向中國資產的背后,是頻發的全球債市拋售潮,尤其是以英、美、法、日等發達國家的長期國債均出現收益率暴漲的罕見情形。
上周,美國基準30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了備受關注的5%心理關口;英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攀升至5.75%,創下199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日本2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觸及本世紀以來的高點。
當全球最安全資產之一的國債集體遭遇拋售潮,疊加美聯儲9月即將再次開啟降息周期,美元指數持續走弱,中國資產此時似乎帶有一定的 「避險屬性」。
3
日本央行動手拋售ETF?
近期,日股屢攀歷史新高,年內累漲超12%,一片紅火之際,日股最大單一持有人要出手拋售了?
日本央行自2010年起通過購買ETF實施量化寬松(QQE),截至2025年9月,其ETF持倉達37萬億日元(約2510億美元),佔日本股市總市值的7%,成為最大單一持有者。
與日本政府債券到期自動消失不同,ETF沒有到期日,除非央行主動出售,否則將永久留在賬上。因此,出售ETF是日本央行實現資產負債表正常化的必經之路。
如何處理這天量的37萬億日股ETF,一直是外界最為關注的焦點。近期,多位日本央行就制定減持龐大ETF計劃發出更明確信號,顯示拋售行動已更近一步。
近日,副行長內田真一表態稱,央行將思考如何處理其手中ETF與房地產信託基金資產,稱日本央行內部戰略將以「分階段、小批量、逐步拋售」為主線,而不會採取如轉讓國有機構等替代性方案。
副行長的講話也暗示,日本央行將借鑑2002至2010年間處置銀行股票的經驗,通過長期、小額、多批次交易,避免因拋壓導致金融市場動盪。
據悉,2002-2010年,日本央行因金融危機購入銀行股,耗時20年於今年7月才完全清空,為ETF減持提供借鑑。
摩根士丹利預期日本央行拋售ETF需 「龜速進行」,全部出售需約300年,避免引發類似2013年 「縮減恐慌」的市場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