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2 18:01
《投資者網》引線 | 謝瑩潔
「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09880.HK)用一份「增收減虧」的中報,為2025年上半場畫下句點:上半年營收6.21億元,同比增長27.5%;虧損4.39億元,同比收窄17.2%;毛利2.17億元,同比增長17.3%。
與此同時,公司宣佈獲得Infini Capital 10億美元戰略融資授信,看似「彈藥」充足。然而,股東卻在用腳投票。騰訊在今年年初兩次減持公司股份,合計減持了超過1900萬股,估算金額合計超過10億港元,持股比例降至2.08%。
一邊是大額融資、營收提速,一邊是持續虧損、股東撤退,優必選的「雙面」中報,折射出硬科技賽道典型的成長悖論。
物流及工業機器人「失速」
2025年上半年,優必選實現收入6.21億元,同比增長27.5%,公司將營收增長歸功於消費級與教育機器人「雙輪驅動」。
半年報顯示,消費級機器人及其他硬件收入2.6億元,同比增長48.9%,佔比首次突破四成;教育智能機器人收入2.4億元,同比增長48.8%,兩大業務合計貢獻營收八成以上。
相比之下,被公司視為「第二增長曲線」的物流及行業定製機器人,卻出現下滑:物流機器人收入5616萬元,同比下降5.7%;行業定製機器人收入6380萬元,同比下降29.8%。這意味着,優必選仍靠「低毛利、走量」的消費級產品「輸血」,而高毛利的工業場景尚未形成規模化收入,導致整體毛利率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至35%。
2024年12月30日,上市滿一周年的優必選迎來首發限售股解禁,隨即遭遇股東「砸盤」。
Wind數據顯示,去年底至今,公司行政總裁助理王琳多次減持股份,持股比例由去年底的15.91%下降至8月6日的6.99%。另外,公司非執行董事夏佐全亦多次減持公司股份。不僅如此,騰訊今年年初兩次減持公司股份,合計減持了超過1900萬股,估算金額合計超過10億港元,持股比例降至2.08%。
優必選方面迴應稱,騰訊減持對公司經營和業務沒有任何影響,優必選會繼續和騰訊保持合作。騰訊的減持行為並非只針對一家公司,其已表示「會主動回顧投資組合並評估潛在的調整動作,以將資金用於股東回報或新的投資項目中」
管理層緊急承諾一年內不減持,並宣佈10億美元融資授信,試圖對衝拋壓。但市場似乎更關心「盈利拐點」何時到來。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優必選有相當一部分資金補充源自政府補助,但在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中,公司的其他收益(主要為政府補助和税費返還)從去年同期的3580萬元大幅降至460萬元。外部「輸血」的減少,更凸顯了公司提升「自我造血」能力的緊迫性。
高昂的研發費用與微薄的商業化產出,讓「故事」變得沉重。
人形機器人仍面臨量產難題
優必選由「70」后周劍在2012年創立,主要產品包括教育機器人、真人尺寸機器人、物流行業機器人等。周劍1999年獲得南京林業大學木材加工工程學士學位,2012年創立優必選之前曾擔任德國機械公司邁克威力機械有限公司亞太地區經理、創立過一家建材工業設備公司。
2016年春晚,540台Alpha1S機器人登上春晚舞臺,成為優必選發展中一個轉折點。半年之后,吸引科大訊飛、鼎暉資本等1億美元融資,公司估值攀升至10億美元。
2018年,公司正式亮相第一代Walker,可實現踢球、跳舞等功能,2019年第二代Walker增加了雙臂,2021年新一代WalkerX可實現拿瓶裝水、下棋、按摩等功能。
優必選創始人周劍在業績會上反覆強調「量產在即」:2025年全年計劃生產1000台工業人形機器人,明年目標5000至1萬台,場景覆蓋3C製造、半導體、航空航天等。
然而,行業共識是,人形機器人仍受限於成本、穩定性與場景適配,大規模商業化至少需2—3年。換言之,優必選必須在此之前找到「現金流安全墊」。
2025年全國人形機器人市場格局雛形已經初步顯現——圍繞廣東、浙江、上海、北京經濟發達地區,鏈主企業主要為華為、宇樹、智元、小米。
目前看,公司把希望寄託在消費級與教育市場的持續擴張:前者依託智能貓砂盆、泳池機器人等爆款,后者依託「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及賽事生態。但這兩個賽道競爭者眾,毛利率承壓,能否長期「反哺」高投入的人形業務,仍是未知數。
股東撤退、股價腰斬,優必選並非孤例。同期,港股機器人板塊集體下挫:越疆、極智嘉均較年內高點回調逾四成,凸顯資本對「硬科技」耐心退潮。業內人士指出,機器人賽道正從「概念驅動」進入「訂單驅動」,投資人更關注真實落地與盈利路徑。
4月1日,曾以超200億元的估值位居機器人獨角獸榜首的達閥機器人突然被爆停擺,公司董事長承認「短期內遭遇資金流動性挑戰」。在這數日前,著名投資人朱嘯虎表示,旗下基金在近幾個月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項目。以上事件疊加關税挑戰,給一度火熱的機器人行業潑了桶冷水。
對優必選而言,10億美元授信雖能緩解資金飢渴,但若人形機器人交付量仍停留在「百台」量級,故事將難以為繼。周劍坦言,未來兩年是「生死時速」,量產與降本必須同步完成,否則「先發優勢」將迅速消耗殆盡。
整體而言,人形機器人領域仍處早期發展階段,當前尚未出現技術拐點或需求爆發,科技業界和投資人對人形機器人行業成熟時間的預期,普遍還在五年甚或更久。
回望過去,優必選憑藉春晚跳舞機器人一炮而紅,卻未能把流量轉化為持續訂單。目前人形機器人的價格普遍較高,超出了大多數企業和消費者的承受能力。以優必選為例,人形機器人均價高達350萬元,即使是大型企業也難以大規模採購。
如今,公司再次站上資本與產業的風口,面前仍是同一張考卷:如何把技術領先變成規模收入,如何把融資「輸血」變成自我「造血」。在機器人賽道愈發擁擠、資本愈發理性的當下,優必選必須證明,自己不僅能做出會翻跟頭的機器人,更能做出能賺錢的公司。(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