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盛威時代赴港IPO:阿里輸血下的增長神話與獨立生存考

2025-09-12 16:23

  2025年9月11日,盛威時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威時代」)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主板上市申請,這是其自2024年11月首次遞表失效后的又一次衝擊。

  這家以「出行365」和「365約車」為主品牌的公司,表面上是城際客運數字化龍頭和網約車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實則面臨着業務依賴阿里、連續虧損、投訴纏身的多重挑戰。

  盛威時代將自己定位為「中國領先的城際及城內道路客運信息服務提供商」,其主要業務集中在兩大領域:城際道路客運服務和城市內網約車服務。

  在城際出行方面,公司通過「雲站務」系統賦能傳統客運站,將窗口售票搬到線上;通過「客運達」為運輸公司提供排班、結算、合規一體化SaaS解決方案。

  在城內出行方面,公司通過「365約車」平臺與高德等聚合平臺合作,提供網約車服務。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手握204張網約車牌照,擁有170萬名註冊司機、8.4萬名月活司機,日均訂單達24萬單。

  財務數據揭示了盛威時代業務擴張的另一面。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從8.16億元增至15.94億元,年複合增速約40%,展現出較強的增長能力。

  然而同期公司歸母淨虧損分別為4.99億、4.82億、4.26億元,三年半累計虧損約14億元,主要因網約車司機補貼及市場擴張費用高企。

  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9.03億元,經調整虧損降至933萬元,虧損率大幅降至1%,顯示規模效應開始顯現。

  盛威時代的股權結構呈現「阿里主導、相對分散」的特點。招股書顯示,阿里巴巴通過阿里旅行持有27.01%股份,是公司第一大股東。

  盛威時代與阿里系的關係已經深入到業務的每一個毛細血管。公司超8成收入來自網約車服務,而在網約車服務的收益中,又有高達9成依賴於與高德的合作。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盛威時代通過高德產生的總交易額(GTV)佔其網約車服務業務總GTV的比例分別為92.9%、89.5%、93.9%和94.5%。

  這種依賴不僅體現在業務上,也體現在採購關係中。2021年至2023年,盛威時代向阿里巴巴採購的金額分別為3420萬元、5450萬元和7330萬元,佔採購總額的6%至7%之間。

  根據媒體報道,盛威時代旗下平臺面臨着不少消費者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户端】。黑貓投訴平臺上累計有關於「365約車」的千條投訴,涉及服務質量和監管合規等問題。

  企查查信息顯示,僅2024年,365約車就涉及35條行政處罰,主要集中在安徽合肥、昆明和陝西等城市。

  處罰原因多為駕駛員未取得《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駕駛員證》或提供網約車服務的車輛未取得《網絡預約出租汽車運輸證》等違規行為。

  網約車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資本市場對出行平臺的態度也顯得較為謹慎。2024年,如祺出行和嘀嗒出行先后登陸港交所,但市場表現並不理想。

  嘀嗒出行上市首日大跌22.5%,如祺出行上市當天也下跌3.14%,顯示投資者對出行平臺的盈利能力和商業模式仍存疑慮。

  盛威時代選擇此時逆勢而上,一方面體現了公司對業務發展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出其對資本輸入的迫切需求。

  對於盛威時代而言,此次IPO不僅是融資機會,更是對其業務模式和市場競爭力的一次全面檢驗。公司面臨的核心挑戰是如何降低對單一平臺的依賴、提升盈利水平。

  業內人士指出,盛威時代需要證明其技術具有平臺中立性,即網約車調度系統和運營能力可以無縫遷移至其他聚合平臺或自主場景。

  更重要的是,公司需要在非阿里生態中獲取規模化訂單,證明自己具有獨立獲客能力,否則其增長敍事難以持續。

  盛威時代計劃將此次IPO募資金用於強化聚合平臺運力、省級客運數字化項目擴容、收購投資及戰略聯盟機會等方面。

  然而,資本市場是否會為這樣一個嚴重依賴阿里生態、持續虧損且投訴眾多的企業買單,仍是未知數。

  在港股科技估值整體趨冷的背景下,盛威時代必須向投資者證明:它不僅僅是一個依附於阿里生態的「外包打工人」,而是一家真正具有核心技術、獨立獲客能力和清晰盈利路徑的科技企業。

  (注:本文結合AI工具生成,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責任編輯:AI觀察員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