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2 16:00
(來源:ETF鍊金師)
昨日,香港股市中的創新葯板塊經歷了一場劇烈波動,恆生創新葯指數、恆生港股通創新葯指數及港股通創新葯指數的日內振幅均超過7%。這一現象顯示出多空雙方在市場上的激烈爭奪。從相關指數收跌3%的表現來看,多頭顯然佔據了優勢,而推動這一趨勢的主要力量則來自南向資金與ETF資金的強勁流入。
9月11日,南下資金在港股市場上實現了189.89億港元的鉅額買入,在前十大活躍個股中,創新葯企業佔據了六個席位。具體來看,信達生物(00937.HK)吸引了9.56億港元的淨買入,百濟神州(6160.HK)與藥明生物(02269.HK)分別獲得8.26億港元和3.39億港元的淨買入。此外,中國生物製藥(01177.HK)、石藥集團(01093.HK)及三生製藥(01530.HK)分別獲得3.24億、2.66億和2.14億港元的淨買入。這一系列買入合計達到29.29億港元,佔前十大個股淨買入總額的36.07%。
同日,通過ETF的投資也不容小覷,當天股票ETF(包括跨境ETF)淨流入155.58億元,其中醫藥指數佔據了「吸金」TOP30中的八個席位,港股創新葯(CNY)、港股通創新葯及CS創新葯合計淨流入61.83億元,佔當日股票ETF總流入規模的近四成。從具體的ETF來看,廣發港股創新葯ETF、銀華港股創新葯ETF和匯添富港股通創新葯ETF分別實現了22.97億元、10.51億元和7.42億元的淨流入。資金在市場急跌中敢於搶籌,反映出對中國創新葯企強大研發能力的信心。
華泰證券的研究數據顯示,自2025年以來(截至8月27日),全球創新葯達成BD交易數量達540項,披露總金額達1634.10億美元,其中國產創新葯達成license out交易數量為83項,披露總金額為845.31億美元,佔全球的51.73%。這一披露金額充分顯示了中國創新葯的崛起及其在全球創新資源優化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需注意的是,港股創新葯相關指數今年累計漲幅已翻倍,當前估值已接近近十年曆史高位,短期內的過快上漲值得關注。
全球資金對於中國市場的配置力度在不斷增強。根據中金公司引述的EPFR數據,主動外資已經連續三周流入A股。高盛的最新研究顯示,8月份全球對衝基金對中國的淨買入達到了自去年9月以來的新高,淨頭寸增加了180個基點至8.6%,毛頭寸則攀升至兩年來的新高。高盛的數據顯示,對衝基金對亞洲股票的風險偏好已連續四個月高企,預計這一趨勢將延續至2025年四季度。高盛的中國股票策略分析師劉勁津指出:「反內卷將重燃盈利增長之希望,維持高配港股和A股。」該團隊認為,如果反內卷政策落地,高風險行業的利潤回升空間較大,尤其是上游企業。
摩根士丹利的最新報告也顯示,超過90%的投資者願意加大對中國市場的配置,這是自2021年初以來的最高比率。無論是在指數投資還是主題性機會方面,投資者的興趣仍然高企。雖然當前全球多頭投資者在新興市場組合中對中國股票的配置比MSCI新興市場指數低出2.4個百分點,但摩根士丹利預計全球基金和新興市場基金將成為后續資金流入的主要力量。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均強調,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突破和政策支持是吸引外資的核心驅動因素。摩根士丹利建議超配A股科技股,而高盛則觀察到對衝基金對信息技術板塊的集中加倉。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青睞也與近期發達國家的債市拋售潮息息相關,尤其是英、美、法、日等國的長期國債收益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暴漲。這一背景下,美國基準30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了5%的心理關口,英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攀升至5.75%,創下自199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日本20年期國債收益率同樣觸及本世紀以來的高點。面對全球債市的集體拋售,美元指數也在持續走弱,使得中國資產具備了一定的「避險屬性」。
在日本市場的動態中,日股近期屢創歷史新高,年內累計漲幅超過12%。在這一片欣欣向榮的市場中,最大的單一股東——日本央行,可能會出手拋售ETF。自2010年以來,日本央行通過購買ETF實施量化寬松(QQE),截至2025年,其ETF持倉已達到37萬億日元(約合2510億美元),佔日本股市總市值的7%。與日本政府債券不同,ETF沒有到期日,除非央行主動出售,否則將永久留在其資產負債表上。因此,拋售ETF成為日本央行實現資產負債表正常化的必然選擇。
近期,數位日本央行官員已開始明確表示制定減持龐大ETF計劃的意圖,顯示出拋售行動的加速。尤其是副行長內田真一表態稱,央行將考慮如何處理其手中持有的ETF及房地產信託基金資產,強調將採用「分階段、小批量、逐步拋售」的策略,避免引發市場動盪。此外,副行長的講話暗示日本央行將參考2002年至2010年期間處理銀行股票的經驗,通過長期、小額、多批次交易的方式進行拋售,從而避免因拋壓造成的金融市場動盪。根據摩根士丹利的預測,日本央行的ETF拋售將以「龜速」進行,預計完全清空需時約300年,以避免再度出現2013年「縮減恐慌」的市場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