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創立甲骨文 48 年后 拉里-埃里森重返巔峰

2025-09-12 16:50

  25 年前,《財富》雜誌曾在封面文章中發問,甲骨文聯合創始人拉里・埃里森是否有望成為全球首富;《商業周刊》則宣稱埃里森 「再度風靡」,並指出 「這位硅谷壞小子正在完成他的復仇」。

  這些報道雖發表於 25 年前,卻完全可能成為本周的頭條。如今已年過八旬的埃里森再次佔據新聞焦點:甲骨文近期宣佈一系列雲計算合作協議,震動科技界,其股價隨之飆升 35.9%。這使得埃里森的身家逼近 4000 億美元,在全球富豪榜上僅次於埃隆・馬斯克。

  隨后在周四,又有消息稱,埃里森家族目前控股的媒體集團派拉蒙(Paramount)正計劃全盤收購知名公司華納兄弟探索(Warner Bros Discovery)。若此事成行,好萊塢及全球文化領域的格局或在一夜之間被改寫,派拉蒙有望藉此佔據主導地位。

  這位行事張揚的億萬富翁,此前更廣為人知的標籤或許是 「遊艇收藏家」「夏威夷一座島嶼的所有者」,或是 「長期支持唐納德・特朗普的富豪」。

  而近年來,他在低調中逐步重回權力核心。在派拉蒙內部,其子戴維・埃里森正推動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CBS News)向右轉:他任命特朗普支持者、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前首席執行官肯尼斯・韋恩斯坦擔任 CBS 新聞的監察專員;另有報道稱,他還在考慮邀請《自由新聞》(The Free Press)的巴里・維斯出任該新聞機構的管理層職位。

  埃里森還涉足了 TikTok 業務。2022 年,這款由中資控股、美國用户超 1.7 億的短視頻平臺因國家安全問題引發爭議,此后甲骨文開始為其提供美國本土的技術基礎設施支持。

  或許有人已經淡忘,自 1977 年聯合創立甲骨文以來,埃里森憑藉大膽激進的商業策略與奢華的生活方式,早已獲得 「硅谷壞小子」 的稱號。

  2010 年,他曾在電影《鋼鐵俠 2》中客串出演自己。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頂着 「頂級科技巨頭」 與 「花花公子」 的雙重標籤,埃里森仍在攻克那些看似枯燥卻極具挑戰性的計算機技術難題 —— 例如近期,他就助力研發出將數千台計算機聯網以運行人工智能系統的技術方案。

  儘管人工智能領域藴含鉅額財富,但甲骨文此前一直未能充分把握這一機遇,直至最近一個季度,雲計算合作協議的落地才推動其股價大幅上漲。

  上世紀 90 年代,甲骨文曾擊敗眾多數據庫領域的競爭對手;但在隨后近十年里,當企業應用程序全面向雲端遷移的浪潮來臨時,該公司卻錯失了由此帶來的銷售增長與股市紅利。

  如今,人工智能為甲骨文帶來了巨大機遇,但成功遠非板上釘釘 —— 整個行業目前仍在探索可盈利的商業模式。此外,甲骨文的發展高度依賴單一公司:據知情人士透露,甲骨文與 OpenAI 達成協議,后者承諾在五年內為甲骨文的計算資源支付 3000 億美元。

不與英偉達競爭

  甲骨文已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 「服務商」,除了新的最大客户 OpenAI,還吸引了 Meta、埃隆・馬斯克旗下的 xAI 等知名企業。這一業務轉型推動其已簽約收入激增逾 3 倍,達到 4550 億美元。

  「多年來,人們對他的質疑從未停止。」《福布斯》雜誌財富板塊副主編馬修・迪羅説道(該雜誌負責計算埃里森的身家)。而隨着甲骨文聚焦人工智能領域,「他似乎笑到了最后 —— 至少目前是這樣。」

  甲骨文的一項關鍵決策起到了重要作用:該公司並未像微軟亞馬遜谷歌那樣研發定製化人工智能芯片,而是選擇依賴英偉達的產品。分析師表示,這一決策使其得以從這家全球人工智能處理器領域的領軍企業獲得更多芯片支持,而埃里森本人正是這一策略的主導者。

  2024 年的一場晚宴上,埃里森邀請馬斯克與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前往他位於帕洛阿爾託的壽司店 Nobu 就餐。埃里森在隨后與股權分析師的財報電話會議中回憶道,他當時對黃仁勛説:「請收下我們的錢。」 他補充稱:「這個方法奏效了。」

  這場壽司晚宴后的幾個月內,甲骨文獲得了更多圖形處理器(GPU)資源,與 OpenAI 達成計算服務協議,並宣佈啟動一項耗資 5000 億美元、名為 「星門」(Stargate)的 OpenAI 聯合計算項目,引發廣泛關注。

  甲骨文曾在 2016 年首次嘗試雲計算業務,最終以商業失敗告終;但其 2018 年推出的第二代雲服務卻憑藉更低的成本與更高的靈活性,展現出競爭優勢。

  2020 年疫情期間,Zoom 技術公司因用户流量暴增而陷入運營困境,隨后其採用甲骨文的雲服務,此前頻繁出現的故障與宕機問題幾乎徹底消失。2022 年,TikTok 將超過 1 億美國用户的數據遷移至甲骨文雲端,而用户幾乎未察覺這一變動 —— 分析師稱,這一遷移堪稱 「重大技術成就」。

仍存巨大風險

  埃里森因在極限運動中屢屢受傷而聞名,而甲骨文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激進佈局,也凸顯出他對風險的偏好。

  研究機構高德納(Gartner)的副總裁兼分析師奇拉格・德卡特指出,甲骨文並不自行購置土地、建設數據中心或發電廠,而是將這些業務全部外包給合作伙伴 —— 但這些合作伙伴能否如期履約存在不確定性。此外,OpenAI 等合作伙伴能否籌集足夠資金支付甲骨文的服務費用,也有待觀察,畢竟 OpenAI 目前仍在努力打造可盈利的業務模式。

  德卡特表示:「當你的客户羣高度集中,一旦其中一個客户流失,就會留下一個巨大的缺口,而你必須想辦法填補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