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2 08:21
原標題:54歲「通信老兵」賣舊手機年入13億 來源:天下網商
當你在電商平臺上購買新手機時,或許會選擇「以舊換新」形式,不僅可以順勢處理掉自己的舊手機,還能抵扣部分新機購買費用,讓自己省下一筆錢。
在「以舊換新」模式的背后,站着一家並不那麼知名的公司——閃回科技。
近期,閃回科技第三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行業內,2021年,愛回收母公司萬物新生正式登陸紐交所,被業界稱為「中概股ESG*股」。
招股書透露了閃回科技如今的業績境況。一方面,2021年到2024年,其營收從7.50億元增長到12.97億元,2025年上半年營收為8.09億元,同比增速超過40%,擴張勢頭強勁;另一方面,從2021年到2024年,其虧損分別為4870.8萬元,9908.4萬元、9826.8萬元、6644.3萬元,至今未能實現盈利。
與之對比,愛回收母公司萬物新生2025年第二季度歸母淨利潤達7233萬元;轉轉也已經於2023年年底實現盈利。
在這背后,閃回科技毛利率從2021年的8.2%下滑至2024年的4.8%,2025上半年,毛利率回升到6.3%。作為對比,2021-2024年,萬物新生的毛利率分別高達26.3%、23.0%、20.3%和19.9%,遠高於閃回科技。
同樣是做二手手機回收,閃回科技與愛回收的模式有什麼不同?庫存周轉率表現出色的閃回科技,為何迟迟無法實現盈利?
留給閃回科技的時間或許並不多。一份與D輪投資人簽署的、將於2025年12月31日到期的贖回協議,催促着這家二手手機流轉平臺儘快完成上市。根據協議條款,若2025年底前閃回科技未完成IPO,將面臨高達近8億元的鉅額償付壓力。這對公司的資金鍊而言是不小的潛在風險,其招股書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1.19億元。
「通信老兵們」的ToB創業
閃回科技的誕生,源於一羣在傳統通信渠道里摸爬滾打了近十年的「老兵」。
公開資料顯示,現年54歲的創始人劉劍逸,畢業於江西大學食品科學專業,曾在國內手機分銷巨頭天音控股旗下公司擔任運營商總監長達9年。CEO余海容、首席生產官何小敏等核心團隊成員,也曾與其於上一份工作中共事。
這種深厚的渠道背景,決定了閃回科技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他們最熟悉、也最擅長的路徑——ToB(企業對企業),而非直面複雜且投入巨大的C端市場。
與行業內其他兩大巨頭對比,自帶先天優勢的閃回科技走了一條「捷徑」。既不用像愛回收那樣,在線下開出數百家自營門店,用重資產解決獲客和信任問題;也不必如轉轉那樣,耗費巨資進行市場教育和用户補貼來構建社區、投入品牌。
具體而言,閃回科技核心貨源並非來自線上散客,而是通過與手機品牌方(如小米、vivo、榮耀等)和三大運營商的超7.5萬家線下零售店合作。當消費者在這些門店內進行「以舊換新」時,閃回科技作為后臺服務商,通過其SaaS系統完成對舊手機的檢測、定價和回收。
這些回收來的設備,也並不直接進行零售,而是通過自營的線上平臺「閃回有品」,以實時競價拍賣的方式,批量銷售給全國的中小手機商家。
相比面對C端市場的舊機回收,這種模式帶來了更高的效率。
招股書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閃回科技的平均庫存周轉天數僅為6.5天,遠低於10-15天的行業平均水平。這意味着,一臺手機從回收端進入其系統,到在銷售端被商家拍走,平均只需要不到一周的時間。
憑藉「輕資產、高周轉」模式,閃回科技在創立初期快速起量,並獲得了資本青睞。
從2018年獲得小米和順為資本的A輪投資開始,閃回科技陸續引入了清桐資本、贛悦基金、深圳擔保集團等多家機構。上市前,創始人劉劍逸合計控制超過43%的股權,為公司實控人。小米系合計持股超過10%,為第二大股東。
「捷徑」還是「窄門」?
捷徑的背后也有代價。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説,閃回科技旗下兩大品牌,負責前端回收的「閃回收」和負責后端銷售的「閃回有品」都相對陌生。整個流程中,它都避開了與C端用户的直接溝通,上游對接手機品牌和運營商的零售店,下游則主要對接二手手機商户客户。
僅作為「中間商」身份的閃回科技,雖然把持了渠道,但也受到兩方擠壓。一方面,上游手機品牌方在合作中擁有*話語權。招股書顯示,2024年,前五大上游採購合作伙伴貢獻了67.6%的採購額,其中僅小米一家佔比就高達41.5%。
二手手機、尤其是成色較好的次新機,是市場上稀缺資源。品牌方作為穩定的貨源入口,成為各方爭搶的對象。品牌方通常傾向於採取多源服務商策略,甚至自身也想分一塊蛋糕。
譬如,閃回科技2024年毛利率的顯著下滑,主要原因是「消費電子品牌B於2022年6月推出自有集中回收平臺后出現同業競爭」,導致公司「須提高以舊換新回收價格」以維持貨源。
這里的「消費電子品牌B」,根據其採購額佔比和合作歷史,被市場普遍解讀為小米。雖然是小米系資本投資的企業,但閃回科技並未獲得*或優先的合作地位。2021年,小米還投資了閃回科技的對手轉轉。
這使得閃回科技在與上游渠道的博弈中,處於被動地位。爲了維持與上游的合作關係,它不得不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回收報價,並向門店和銷售人員支付不菲的佣金。
而另一方面,在下游,面對成千上萬對價格敏感的中小商家客户,閃回科技又難以將成本壓力轉嫁出去。
招股書數據顯示,公司的銷售成本從2021年的6.88億元,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12.35億元,2025年上半年已達7.59億元,同比增長37.74%。
這些成本中,用於採購二手消費電子產品的支出是核心,佔比超85%,近兩年更是超過88%。這意味着,閃回科技賺取的絕大部分收入,都立即用於支付採購二手消費電子產品的成本。以2024年為例,公司全年營收約13億元,而銷售成本就高達12.35億元,直接吞噬利潤空間。
對上下游議價權的缺失,讓閃回科技只能賺取越來越微薄的流轉差價。一旦市場變動,如品牌方自己下場推出回收平臺,其騰挪空間便被大大壓縮。
也因此,即使營收規模快速增長,閃回科技的毛利率也並沒有穩住。2021年至2024年,公司經營現金流累計淨流出達1.16億元。
「循環經濟」尋找新故事
二手消費電子產品交易市場在近年來一直呈現顯著增長趨勢,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4年總交易額複合增長率達28.2%,2024年市場交易規模已達到7020億元。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中國手機回收率已經從2020年10%增長到2024年17.1%,但美國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手機回收率在55%到75%。對比起來,中國舊手機回收的生意還有不少的空間。
據招股書,2024年閃回科技按照售出的二手手機交易額計算,閃回科技在中國二手手機回收市場的份額約為1.3%,為第三大手機回收服務供應商,而愛回收和轉轉的市場份額分別為8.2%和8.1%。
在國內市場,因主要合作伙伴自建回收平臺而陷入利潤困境后,閃回科技意識到必須尋求新的機會。出海,便是關鍵一步。
通過跟隨小米等國產品牌的全球化步伐,進入東南亞等競爭尚不充分的增量市場,閃回科技有機會將自身從一個國內的可替代服務商,升級為品牌方全球戰略中的生態夥伴,從而獲取更有利的合作條款與利潤空間。
與此同時,閃回科技也打算鞏固自身優勢,利用AI提升效率,加大AI在質檢、定價等環節的應用,它希望用技術手段實現更大程度的非標品「標準化」,進一步降本增效。
閃回科技面對供應商議價權缺失的背后,是難以積累沉澱出品牌和C端用户心智。從招股書看來,閃回科技也意識到這一點,正試圖從一個依附於渠道的B2B服務商,向一個擁有自主定價能力的品牌零售商轉變。
根據招股書披露,公司計劃加大對自有線上平臺的推廣投入,招聘主播等直播工作人員,併入駐主流電商平臺,開設以中高端二手手機為核心的品牌店鋪。
繞過中間分銷商家,雖然可以直接獲取零售環節的更高溢價,但也意味着它將直面愛回收和轉轉兩大巨頭的競爭。與它們相比,閃回科技在品牌認知度、用户基礎和運營經驗上,幾乎是從零開始。
從愛回收和轉轉目前的動作來看,也都在C端市場加碼,並跳出3C品類限制。
收購紅布林后,今年6月,轉轉在北京開了一家3000平方米、可容納3萬多件二手好物的「超級轉轉」線下空間,覆蓋箱包、首飾、遊戲設備等。愛回收也在繼續加碼線下店,計劃3年內將如今1000多家門店增至5000家,並從3C數碼拓展至多品類回收,如生活電器、奢侈品等。
走到線下、擴展品類,賣「舊」貨的二手平臺們正在努力尋找新故事。得益於前端用户及品牌積累,這些行業龍頭們已經走在更前面。
目前來看,閃回科技還是圍繞回收舊機深耕,但即使「背靠大樹」獲得渠道優勢,將運營效率「卷」到*,其護城河依然有待加固。如今,在其賴以起家的B2B渠道業務的基礎上,它正向海外和ToC領域兩個維度拓展,試圖破解目前「有規模、無利潤」的難題。在這背后,更重要的是,將方向盤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