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2 12:09
作者 胡羣
光大銀行(601818.SH)再次迎來股東增持,這是否意味着市場對銀行業的信心正在回暖?然而,短期內市場並未看好這一行為,截至9月12日中午收盤,光大銀行報收3.69元,下跌0.27%。
9月11日,光大銀行發佈公告稱,其控股股東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以下簡稱「光大集團」)已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繫統以集中競價方式累計增持本行A股股份13,970,000股,佔總股本的0.02%,增持金額達51,660,999元。此次增持是光大集團自2025年4月8日起實施的為期12個月的增持計劃的一部分,計劃累計增持金額不少於人民幣0.5億元,不超過人民幣1億元。
光大集團在2024年至2025年間多次對光大銀行實施增持,累計投入資金超過4億元,持股比例由47.19%提升至47.42%,顯示出較強的資本實力和對銀行長期價值的堅定看好。此外,主要股東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金融資產」)也在增持光大銀行A股和H股。這些增持行為不僅體現了股東對公司價值的認可,也向市場傳遞了積極信號。
光大銀行並非孤例,今年以來,股東及高管增持已成為銀行業常態,郵儲銀行、華夏銀行、江蘇銀行、青島銀行、成都銀行等多家銀行均已披露相關計劃或進展。在此背景下,光大銀行的股東增持不僅是對公司基本面的信心體現,也是對整個銀行業前景的一種樂觀預期。
控股股東持續增持
光大銀行近年已多次發佈增持相關公告,控股股東和重要股東均在積極增持。光大集團在2024年3月啟動的增持計劃於2025年3月實施完畢,累計增持金額達4.03億元,持股比例提升0.21個百分點。2025年4月,光大集團再次啟動新一輪增持計劃,擬在12個月內增持0.5億至1億元。中信金融資產也在2025年1月20日至7月22日期間,增持光大銀行A股和H股合計佔比0.92%,持股比例由7.08%增至8.00%。
根據2025年9月11日發佈的公告,光大集團自2025年4月8日起啟動新一輪增持計劃,擬在未來12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等方式增持本行A股股份,累計增持金額不低於0.5億元,不超過1億元。截至公告披露日,光大集團已累計增持13,970,000股,增持金額達51,660,999元,佔總股本的0.02%。這一系列動作表明,作為控股股東,光大集團對光大銀行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從市場表現來看,光大銀行的股價在2025年以來呈現出一定的波動性,但整體趨勢與市場環境保持一致。截至2025年9月11日公告發布前,光大銀行A股股價處於相對低位。目前,光大銀行市盈率約為5.2倍,市淨率約為0.45倍。這一估值水平在A股上市銀行中處於偏低位置,反映了市場對於銀行股整體估值的審慎態度,以及對宏觀經濟和資產質量的持續關注。低估值為長期投資者提供了較高的安全邊際,也可能是控股股東選擇此時進行增持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開源證券研報顯示,光大銀行2025上半年營收659億元(同比降低5.57%),歸母淨利潤246億元(同比增加0.55%),盈利趨穩。二季度單季淨利息收入229億元(同比減少4.29%),降幅環比收窄;上半年淨息差1.40%(同比下降14個基點),受益於負債成本優化部分對衝資產收益下行。期內貸款收益率3.69%、存款成本率1.92%,同比分降67個基點、34個基點。機構維持其2025—2027年歸母淨利預測為417億元、418億元和424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0.05%、0.20%和1.51%,對應市淨率分別為0.44、0.43和0.41倍,基於資產質量穩健,維持「增持」評級。
增持背后的戰略意圖與市場信號
股東增持不僅是財務投資行為,更帶有戰略意圖。光大集團的持續增持反映了其作為國有大型金融控股集團的戰略佈局。光大銀行作為其核心子公司之一,承擔着重要的金融服務職能。通過增持股份,光大集團不僅能鞏固自身控股地位,還能進一步加強對光大銀行的戰略引導和支持力度。尤其是在當前宏觀經濟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控股股東的增持行為無疑為光大銀行的穩定運營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低估值環境下的增持,既是價值投資的體現,也是控股股東對公司長期價值的堅定押注。
另一方面,中信金融資產作為重要股東,其增持行為也可能出於資產配置、戰略協同等多重考慮。尤其是在當前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迴歸主業的背景下,增持銀行股權有助於其優化資產結構、增強金融服務能力。作為一家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中信金融資產投資決策通常基於嚴謹的財務分析和市場研判。選擇在此時增持光大銀行股份,説明其認為該行具備較高的投資價值和成長潛力。儘管光大銀行的市淨率僅為0.45倍,低於其每股淨資產,但這一「破淨」狀態並未阻止專業機構的進入,反而可能被視為價值窪地。中信金融資產的增持,可以看作是對光大銀行內在價值的再發現和認可。
上市銀行增持潮
今年以來,已有數十家上市銀行宣佈增持計劃,涵蓋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及城商行等多個類型,形成了一股顯著的「增持潮」。這表明,在當前市場環境下,股東和管理層通過真金白銀的投入來表達信心已成為一種常規且有效的溝通方式。
除財政部注資國有大行外,在國有大型銀行中,郵儲銀行獲得了其控股股東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的增持,彰顯了國家隊對旗下金融機構的支持。在股份制銀行層面,華夏銀行的部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自願增持本行股份的計劃已實施完畢,展現了管理層與公司利益的一致性;5月28日,興業銀行發佈公告稱,5月14日、27日,福建省財政廳分別將其持有的5275萬、3368.676萬張「興業轉債」轉為興業銀行普通股,轉股股數分別約為2.37億、1.51億股。上述轉股涉及資金約86.44億元。浙商銀行的高管也加入了增持行列。
地方性銀行同樣積極響應,蘇州銀行發佈了關於部分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自願增持公司股份的計劃公告;成都銀行披露了其實際控制人控制的股東增持計劃的進展;青島銀行公佈了大股東的增持股份計劃;江蘇銀行則宣佈了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自願增持本公司股份計劃的實施完畢。此外,南京銀行、廈門銀行、蘭州銀行等也均有類似動作。
從市場信號角度看,股東增持通常被視作積極信號,有助於提振市場情緒、增強投資者信心。尤其是在市場波動加大、銀行股表現低迷的時期,產業資本的入場往往能起到一定的穩定作用。更關鍵的是,銀行的高股息特性正成為吸引長期資金的核心優勢。在流動性充裕、「高收益資產荒」持續的背景下,險資、理財公司及公募基金對高分紅、低估值資產的配置需求上升。東莞證券指出,已有17家上市銀行公佈2025年中期分紅計劃,其中7家為首次實施中期分紅,這一行為強化了銀行作為「現金牛」的投資屬性。
股東增持銀行股,既是個體行為,也是行業現象,更折射出中國銀行業在當前經濟周期中的特殊地位。一方面,銀行作為金融體系的核心,其穩健經營關乎系統穩定;另一方面,銀行業也正面臨盈利模式轉型、資本約束加強、科技賦能加速等多重挑戰。股東增持,從某種意義上説,是對銀行未來轉型能力的投票。
然而,增持並不意味着銀行股就能立即迎來價值重估。銀行業的估值修復仍需依賴經濟基本面的持續改善、利率環境的穩步優化、以及自身盈利能力的實質性提升。更重要的是,銀行需在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推進數字化轉型之間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