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2 14:21
根據西南證券的研報和數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港股醫藥行業迎來里程碑式轉折——創新葯板塊首次實現歸母淨利潤扭虧為盈,以18億元盈利正式宣告行業進入盈利期。這一突破不僅是頭部企業商業化能力的集中驗證,更標誌着中國創新葯歷經十年技術積累后,正式從「研發投入驅動」轉向「盈利增長驅動」的新周期。從149家港股醫藥企業整體表現來看,2025年上半年行業收入總額達8961.2億元(+1%),歸母淨利潤619.9億元(+29.7%),而創新葯板塊以15.8%的收入增速、138.9%的淨利潤增速,成為拉動行業增長的核心引擎,其基本面拐點已明確顯現。
盈利破局:從「燒錢研發」到「現金造血」的關鍵跨越
創新葯板塊的盈利突破並非偶然,而是產品商業化、成本控制與全球化佈局協同作用的結果。從細分數據來看,36家創新葯企業2025年上半年實現收入285億元,較2024年同期增長15.8%,顯著跑贏全行業1%的收入增速;更關鍵的是,板塊歸母淨利潤從2024年的虧損狀態躍升至18億元,實現歷史性扭虧。這一轉變背后,頭部企業的商業化成果尤為突出。
百濟神州與信達生物的業績表現堪稱行業標杆。百濟神州2025年上半年營業收入達174.3億元(+44.7%),歸母淨利潤6.8億元,成功實現扭虧為盈,其核心產品在腫瘤領域的市場滲透率持續提升,疊加海外市場授權收入的穩步增長,成為盈利破局的關鍵支撐;信達生物同樣表現亮眼,上半年收入59.5億元(+50.6%),歸母淨利潤8.3億元,旗下PD-1抑制劑等核心產品通過差異化臨牀定位搶佔市場份額,同時醫保談判后的放量效應逐步釋放,推動利潤端大幅改善。即使是仍處於虧損狀態的企業,如榮昌生物,也呈現出明顯的減虧趨勢,其上半年收入10.9億元(+47.6%),歸母淨虧損收窄至4.5億元(同比減虧42.4%),反映出創新葯企業整體盈利質量的提升。
成本端的精細化管控進一步夯實了盈利基礎。2025年上半年,港股醫藥行業整體研發費用同比減少7.8%,銷售費用同比減少1.5%,管理費用同比減少7.3%,而創新葯板塊的費用優化更為顯著。以研發投入為例,創新葯企業不再追求「廣撒網式」的管線佈局,而是將資源向核心賽道傾斜,非優先級管線通過對外授權、合作開發等方式降低現金消耗。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港股18A創新葯企業研發投入175億元(同比-1.16%),但研發效率顯著提升,同時現金及等價物規模達844億元(同比+26.99%),企業「現金造血」能力持續增強,為長期研發與商業化提供了充足彈藥。
增長引擎:商業化放量與全球化突破雙輪驅動
創新葯板塊的盈利增長,本質上是「產品力」與「全球化」兩大核心能力的集中兑現。從商業化端來看,經過多年臨牀積累,2025年上半年多款重磅創新葯進入放量期,疊加醫保政策對創新葯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產品銷售收入成為盈利的主要支柱。以PD-1/PD-L1抑制劑、ADC(抗體偶聯藥物)等熱門賽道為例,相關產品在肺癌、乳腺癌等大適應症領域的滲透率快速提升,部分企業核心產品單季度銷售額突破10億元,規模化效應下毛利率維持在74%以上的高位,顯著高於醫藥行業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創新葯「出海」進入收穫期,License-out(對外授權)不僅成為企業收入增長的重要補充,更推動行業估值邏輯從「中國市場兑現」轉向「全球價值認可」。2025年上半年,國產創新葯License-out交易金額再創新高,超過20個項目總交易金額超20億美元,其中不乏里程碑式的大額交易:啟德醫藥將FGFR3ADC及技術平臺授權給Biohaven,總交易金額達130億美元;恆瑞醫藥與GSK達成合作,以125億美元授權PDE3/4抑制劑及11個在研項目;科倫藥業7個ADC項目以95億美元授權給Merck。這些交易不僅為企業帶來可觀的首付款(如三生製藥與輝瑞合作獲得12.5億美元首付款),更通過里程碑付款與銷售分成構建長期收入流,推動企業盈利模式從「單一產品銷售」向「全球權益分享」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出海產品的技術壁壘持續提升,從早期的仿創藥、生物類似藥,逐步轉向ADC、雙抗、小核酸等前沿技術領域。例如,百利天恆的HER3/EGFR雙抗ADC(BL-B01D1)以84億美元授權給BMS,榮昌生物的泰它西普(TACI抑制劑)以42.3億美元授權給VorBiopharma,反映出國產創新葯在高端治療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已得到認可。創新葯出海有望成為企業尋求估值溢價的關鍵破局路徑,具備差異化技術平臺與全球臨牀開發能力的企業,將在全球化競爭中佔據先機。
板塊分化:18A企業成創新主力,頭部效應持續凸顯
在創新葯盈利周期開啟的背景下,板塊內部分化進一步加劇,港股18A生物科技企業作為創新主力,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彈性。50家18A企業2025年上半年實現收入449億元(+31.48%),歸母淨利潤27.27億元,較2024年同期實現扭虧為盈(增速128.4%),其中62%的企業實現收入正增長,28%的企業實現利潤正增長,顯著優於行業平均水平。從市值與研發投入的匹配度來看,頭部18A企業已形成「研發-商業化-盈利」的正向循環,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康方生物等企業市值分別達2634億元、1669億元、1256億元,研發費用率維持在23%-60%區間,同時通過產品銷售與License-out實現現金流平衡,逐步擺脫對外部融資的依賴。
但需注意的是,18A企業內部仍存在明顯分化。具備核心產品商業化能力與全球化佈局的企業,如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已進入盈利兑現期;而部分仍處於臨牀早期、缺乏現金流支撐的企業,面臨研發投入收縮與現金壓力加大的挑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18A企業研發投入同比減少1.16%,部分企業通過暫緩非核心管線、出售資產等方式優化現金結構,反映出行業從「野蠻生長」向「理性發展」轉型。未來,18A企業將呈現「強者恆強」的格局,具備以下特徵的企業更具投資價值:一是擁有已上市且銷售放量的核心產品,具備持續現金流;二是擁有差異化技術平臺(如ADC、雙抗、小核酸),能夠持續產出創新管線;三是具備全球化臨牀開發與商業化能力,能夠通過License-out實現價值變現。
從子行業對比來看,創新葯板塊的業績表現顯著優於其他醫藥細分領域。2025年上半年,化學制劑板塊收入同比下降7.1%,原料藥板塊淨利潤同比下降22%,醫療服務板塊淨利潤同比下降82.7%,而創新葯板塊以15.8%的收入增速與138.9%的淨利潤增速,成為港股醫藥行業中最具增長活力的細分賽道。
未來展望;長期增長邏輯不變
長期來看,創新葯行業的增長邏輯始終未變。一方面,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腫瘤等慢性病發病率上升,帶來持續增長的醫療需求,為創新葯提供廣闊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國產創新葯在技術研發、臨牀轉化、全球化佈局等方面的能力持續提升,十年技術積累已逐步轉化為商業成果,行業基本面拐點明確。創新葯產業已步入以盈利驅動為主的新周期,未來具備差異化技術、優異商業化能力與全球化佈局的企業,將在行業增長中佔據主導地位,推動港股創新葯板塊實現估值與業績的雙重提升。
站在2025年中節點回望,港股創新葯的盈利突破不僅是一個季度的業績亮點,更是中國創新葯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國產創新葯歷經十年磨礪,終於在全球醫藥創新格局中佔據一席之地。未來,隨着更多創新產品的上市與全球化合作的深化,港股創新葯板塊有望開啟持續盈利增長的新篇章,成為全球醫藥投資領域的核心賽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