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2 10:00
(來源:ETF鍊金師)
2023年9月10日,港股創新葯板塊以顯著跌幅開盤,主要上市公司如歌禮制藥、基石藥業、中國生物製藥、百濟神州及石藥集團等均面臨較大跌幅,A股市場的市場表現也未能倖免。然而,在盤中交易中,創新葯板塊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多隻個股在低開之后迅速回升,一些相關的ETF也在當天反彈超過5%,尤其是恆生醫藥板塊的漲幅顯著。
多位基金經理對外部利空消息進行了分析,他們普遍認為,此類政策方向早已在市場中有所體現,因此對未來不會產生實質影響。儘管創新葯板塊表現出強韌性,並且長期投資機會日漸明晰,但他們也強調短期風險,認為中小市值企業的盲目追捧情緒可能會減退。當前的投資重點應放在已經上市且貢獻業績的產品,以及處於臨牀階段但具備高確定性業務發展(BD)的中大型創新葯企業。
**創新葯市場的「深V」反轉**
在9月10日的交易中,A股和港股的創新葯領域都出現了大幅低開,主要原因在於外媒報道特朗普政府正在起草一項行政命令,擬對中國藥品實施更為嚴格的限制,尤其是實驗室藥物。儘管開盤后遭遇重挫,多隻ETF迅速回暖,如重倉A股的創新葯ETF一度跌超5.7%,但收盤時僅下跌0.51%;其中創新葯50ETF收盤時跌幅更是微乎其微,僅為0.13%。與此同時,港股通的創新葯ETF也表現出色,多隻基金早盤跌幅超過8%,但最終收盤跌幅均控制在2%以內。
平安基金的周思聰對此消息進行了解讀,他指出該報道的核心在於美國政府對本土藥企引進海外產品的審查趨於嚴苛,以及對臨牀試驗數據提出更高的要求。實際上,FDA近期加大監管力度,這一政策方向早已有所預見,故預計不會帶來新的實質性影響。原因如下:首先,BD合作是大型藥企的常態,而中國的創新葯資產依然具備全球競爭力。大型藥企通常通過引進外部創新來增強其研發能力,目前市場上許多重磅藥物均源自生物科技公司與大型藥企的合作。其次,引進中國創新葯符合大型藥企的利益,其影響力遠超生物科技公司。儘管政策可能對本土生物科技企業的預期造成一定壓制,但大型藥企基於自身的商業利益,將繼續推動國際合作。最后,中國的創新葯企業具備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優勢,優質資產將吸引全球買家。即便美國因政策限制放慢引進,歐洲和日本等地區的藥企依然積極尋求與中國企業的合作。若美國繼續限制中國創新葯的准入,這可能在長期削弱其在全球製藥行業的主導地位。
**創新葯基本面趨於驗證**
2023年以來的創新葯行情並非單純因資金流入,基本面的改善才是核心催化因素。到2025年上半年,包括恆瑞醫藥和百濟神州-U在內的多家A股創新葯企均實現了收入和利潤的雙重增長,而港股市場同樣印證了整個行業的活力。有券商機構對39家港股創新葯企業的統計顯示,2025年上半年總收入為1520.61億元,同比增長7.66%;歸母淨利潤為282.66億元,同比大增54.37%。國泰基金的邱曉旭指出,本輪創新葯行情的表層原因在於超預期的BD合作,而深層原因則在於行業逐步成熟,高效研發和臨牀創新屬性被廣泛認可。預計本輪創新葯行情的市值增量將超越上一輪醫藥行情,未來看好三大投資方向:首先是創新葯,中國創新葯企的盈利已進入爆發階段;其次是AI醫療,未來AI醫療將成為一個重要領域,相關標的目前普遍處於低位;最后是新周期低位細分龍頭,非創新葯賽道的行業龍頭估值依然處在歷史低位。
**短期風險需警惕**
儘管醫藥板塊展現出韌性,長期投資機會也逐漸清晰,但隨着指數達到近年來高位,並受到負面輿情的影響,基金經理們強調需警惕短期波動風險。儲可凡指出,由於港股投資者結構的特殊性,外資機構對政策風險的敏感度較高,短期避險情緒可能促使部分資金流出。對於創新葯而言,短期波動和不確定性難以避免,而中長期的增長空間卻依然廣闊。創新葯投資的邏輯之一在於國產新葯的出海加速,有數據顯示,到2024年,跨國企業引進的創新葯中已有31%來自中國,這表明國產創新葯的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但美國擬出台的行政法案可能會加大出海邏輯的不確定性,從而對板塊估值產生擾動。即便如此,儲可凡依然對國產創新葯的崛起充滿信心。周思聰也認為,短期情緒波動在所難免,但中長期的產業邏輯並未改變。本輪創新葯板塊的上漲來源於行業進入長景氣周期,而中國創新葯企也在逐步實現醫保放量,整體跨越盈利拐點。雖然近期市場的關注點多集中於BD主題,但對業績主線的認知尚顯不足,目前行情仍處在估值修復的初期階段。
此外,市場主線或將向更具確定性的標的切換。隨着市場對創新葯行業的認知逐步加深,之前對中小市值企業的盲目追捧、忽視資產質量與BD確定性的問題可能會得到修正。已上市並貢獻業績的產品,或臨牀階段后期、BD確定性較高的中大型創新葯企業,未來有望重新吸引資金的青睞。再者,短期調整可能是良好的佈局機會。歷史經驗表明,由突發事件或政策噪音引發的情緒性回調,往往為投資者提供了較好的加倉機會。投資者應把握板塊波動中的配置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