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獎揭曉!一位獲獎者曾獲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

2025-09-12 11:27

(來源:上觀新聞)

北京時間9月11日晚,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生物醫學領域重要獎項——拉斯克獎正式揭曉。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迪爾克·格爾利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斯蒂文⋅麥克奈特獲得拉斯克獎基礎醫學研究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蛋白質序列中低複雜度結構域的結構和功能,揭示了細胞內運輸和細胞組織的新原理」。

美國愛荷華大學邁克爾·J·威爾士、曾就職於福泰製藥的赫蘇斯·岡薩雷斯和福泰製藥保羅·A·內古列斯庫獲得拉斯克獎臨牀醫學研究獎。獲獎理由是「表彰他們在開發囊性纖維化新型療法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一種三聯藥物的組合,可以挽救這種致命遺傳疾病患者的生命」。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露西·夏皮羅獲得拉斯克獎科學特別成就獎。獲獎理由是「表彰她在生物醫學領域55年的職業生涯貢獻——發現了細菌是如何在時間和空間上,協調其遺傳邏輯以產生不同的子細胞;創立了斯坦福大學傑出的發育生物學系;以及在國家層面的模範領導能力」。

拉斯克獎是全球生物醫學領域最具聲望的獎項之一,創立於1945年,旨在表彰在醫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拉斯克獎素來被譽為是「諾貝爾獎風向標」,在過去20年時間里,一共有超過30位拉斯克獎得主隨后榮獲了諾貝爾獎。

值得一提的是,迪爾克·格爾利希是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生命科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格爾利希教授1966年出生於德國薩勒河畔的哈勒市,在其家鄉的馬丁路德·哈勒維騰貝格大學(哈勒)獲得了生物化學碩士學位,之后加入細胞生物學教授湯姆·拉波波特在柏林的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

在他從事該領域研究之前的很長時間內,學界普遍認為,蛋白質分子靶向進入細胞核以及其他分子靶向運出細胞核都極具選擇性,這種轉運過程必須穿過核膜上的特異核膜孔。但這一過程的作用機制是什麼樣的、如何執行、如何選擇性識別進出細胞核的蛋白質以及蛋白質是如何穿過核膜孔上的通道等問題,都是未知。

格爾利希教授學術科研起步很早,卻成果卓越。在他的博士后研究階段,他第一個發現了關鍵轉運蛋白負責識別核蛋白上的信號併產生相互作用;他還第一個證明離開細胞核進入細胞質的蛋白質也存在選擇性去除機制;隨即公佈了另一項根本性發現,這種蛋白質轉運過程的極性梯度變化可讓核蛋白向細胞核集中,或者讓依賴於GTP(一種核苷酸結合蛋白,叫作RAN GTP)的蛋白質向核外移出,這種梯度變化對確定轉運過程的方向非常重要。

德國生物化學家迪爾克·格爾利希(Dirk Görlich)教授

對蛋白質轉運領域的持續性研究,引領格爾利希不斷深入,在2006年前后,他發現組成轉運通道的孔蛋白具有纖維性,類似手指的蛋白環結構,直接通往核孔內部;且它們之間還存在微弱作用,形成一種類似於果凍的凝膠狀物質,他稱之為水凝膠。

格爾利希教授這些根本性、開創性的發現,徹底改變了蛋白質轉運研究領域,開闢了細胞生物學的新研究領域,包括核孔複合物、相分離、重組抗體等前沿熱點。

近八年來,格爾利希的論文被各國科學家持續高引用,並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如今,蛋白質在膠狀質結構內轉運機制的研究已深刻影響相關基礎研究並拓展到了臨牀應用。對這種轉運機制的理解,能夠幫助瞭解特定分子如何被轉運至細胞核內控制基因活動,因此可對臨牀治療產生效果。

格爾利希教授應邀在新民晚報版面上簽字留念

新民晚報記者注意到,此前共有6位華人科學家榮獲過拉斯克獎,包括后來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他們分別是:陳志堅(2024年)因在基礎醫學研究方面取得的傑出貢獻而獲獎;盧煜明(2022年)因在血漿DNA診斷技術(無創產前診斷)方面的革命性貢獻獲獎;屠呦呦(2011年)因發現青蒿素而獲獎,后來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簡悦威(1991年獲獎)被譽為「基因診斷之父」的華人科學家;李敏求(1972年獲獎)是全球首個用化療治癒實體癌症的醫生;李卓皓(1962年獲獎)是首位獲得拉斯克獎的華人。

原標題:《「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獎揭曉!一位獲獎者曾獲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

欄目編輯:陸梓華 題圖來源:攝影記者 徐程 圖片來源:攝影記者 徐程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郜陽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