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2 09:26
9月10日,港股創新葯板塊以大跌開盤,歌禮制藥、基石藥業、中國生物製藥、百濟神州、石藥集團等集體重挫,A股創新葯也同步走低。然而盤中行情的演繹凸顯了這一板塊的韌性:多隻個股低開高走,相關ETF也日內反彈超5%,其中恆生醫藥板塊拉昇幅度更為明顯。
對於外媒消息的解讀,多名基金經理認為:此類政策方向早已有所體現,因此預計不會帶來新的實質性影響。然而,即使醫藥板塊韌性凸顯,且長期投資機遇已逐漸清晰,但基金經理也提示風險,認為創新葯短期擾動難免,對中小市值企業盲目追捧的情緒或將回落,當前可關注產品已上市並貢獻業績,或臨牀階段居后、BD(商務拓展)確定性較高的中大型創新葯企業。
創新葯日內走出「深V」行情
9月10日,A股與港股的創新葯板塊大幅低開,悲觀行情源於外媒報道—特朗普政府正在起草一項行政命令,擬對中國的藥品實施嚴格的限制,特別是針對實驗室藥物。
然而,10日的行情驗證了當下創新葯板塊依舊具備強大的韌性,在早盤低開后,多隻ETF迅速回温,如重倉A股市場的創新葯ETF一度跌超5.7%,但在持續上漲后截至收盤僅下跌0.51%,創新葯50ETF收盤僅跌0.13%;此外,港股通創新葯ETF拉昇幅度也十分明顯,多隻基金早盤跌超8%,最終收盤跌幅則在2%以內。
對於外媒消息的解讀,平安基金周思聰認為,該報道核心指向美國政府對本土藥企引進海外產品(BD,商務拓展)的審查趨嚴,以及對臨牀試驗數據提出更高要求。實際上,在FDA持續強化監管的背景下,此類政策方向早已有所體現,因此預計不會帶來新的實質性影響。具體原因如下:
一是BD合作是大型藥企(MNC)常態,中國創新葯資產仍具備全球競爭力。大型藥企通過引進外部創新產品管線以豐富研發佈局已成為行業常態,當前諸多重磅藥物均源於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與MNC的合作。在跨越十年的專利懸崖周期中,中國創新葯資產毫無疑問屬於全球範圍內最具競爭力的標的之一。政治層面的噪聲難以扭轉BD授權與合作開發的長期趨勢。
二是引進中國創新葯符合MNC利益,其影響力遠超Biotech。MNC作為BD合作的主要受益方,在美國具備更深厚的產業與政策影響力,遠非Biotech所能及。儘管對中國創新葯的引進與併購或在一定程度上擠壓美國本土Biotech預期,導致其與投資機構承受壓力,但MNC基於自身戰略與商業利益,仍將積極推動國際合作。
三是中國創新葯企具備高效率與低成本優勢,優質資產不乏全球買家。即便美國MNC因政策限制放緩引進,歐洲、日本等其他地區的藥企仍將積極尋求與中國企業合作。若美國堅持限制中國創新葯准入,長遠來看可能削弱其在全球製藥行業的領先地位。
永贏基金基金經理儲可凡也表示,該項政策的推行仍存在不確定性。此外,本次傳言的行政命令針對的是藥品而非醫療器械,影響有限。當前,醫療器械有幾條核心投資邏輯,與美國政策的相關性不高:一是醫療設備更新政策下,醫療設備招採數據持續高景氣;二是醫療「反內卷」之下,醫療器械集採降價壓力減小。
創新葯已有基本面驗證
年初至今的創新葯行情並非單純的資金湧入,好轉的基本面纔是核心催化因素。
2025年上半年,包括恆瑞醫藥、百濟神州-U等多家A股創新葯企實現收入和利潤雙增長,港股市場也在同步印證行業活力。此外,有券商機構對39家港股創新葯樣本的統計顯示,2025年上半年總收入1520.61億元(同比增長7.66%),歸母淨利潤282.66億元(同比大增54.37%)。
國泰基金基金經理邱曉旭表示,本輪創新葯行情的表層原因是BD超預期,深層原因是產業成熟后,高效研發和高效臨牀的創新屬性被外界廣泛認知。預計本輪創新葯行情市值增量會大於上一輪醫藥行情,未來主要看好三大方向:一是創新葯,中國創新葯企盈利已進入爆發階段;二是AI醫療,AI醫療將是未來AI的重要領域,且相關標的目前普遍處於低位;三是新周期低位細分龍頭,非創新葯賽道行業龍頭估值依然處於歷史較低水平。
而在積累一定的漲幅后,估值也是投資端不可忽視的指標。國泰基金基金經理梁杏表示:「我們看估值的時候,第一個還是要拉長時間,從周期的角度去看待纔會相對客觀。第二個就是因為這些藥企它現在盈利還沒有轉正,估值相對比較高。我們覺得創新葯是一個長達幾年的大趨勢,現在還在上升期,未來隨着業績的兑現,它的估值消化也會比較快。」
亦需警惕短期風險
縱然醫藥板塊韌性凸顯,且長期投資機遇已逐漸清晰,但在指數達到近年來高位之際,以及受到負面輿情的影響,多名基金經理表示需要警惕短期波動風險。
儲可凡指出,因港股投資者結構的不同,外資機構對於政策風險更加敏感,短期避險情緒或引發部分資金流出。對於創新葯,短期波動與不確定性或加大,中長期空間廣闊。創新葯投資邏輯之一在於國產新葯出海加速,有數據顯示,2024年,跨國企業引進的創新葯中,已有31%的產品來自中國,顯示出國產創新葯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但正是因為出海成為驅動創新葯投資的重要因素,美國擬出台的行政法案或加大出海邏輯的不確定性,對板塊估值形成擾動。但短期擾動不改我們對國產創新葯崛起的信心。」儲可凡表示。
周思聰也認為,一是短期情緒擾動難免,但不改中長期產業邏輯。本輪創新葯板塊上漲的核心驅動,在於行業步入長景氣周期,中國創新葯企陸續實現國內醫保放量,並整體跨越盈利拐點。儘管近期市場關注點多集中於BD主題,對業績主線的認知尚不充分,行情仍處於估值修復的第一階段,中長期趨勢並未改變。
二是行情主線或向確定性更強的標的切換。隨着市場對創新葯行業認知逐步深化,此前對中小市值企業盲目追捧、忽視資產質量與BD確定性的情緒或將回落。產品已上市並貢獻業績,或臨牀階段居后、BD確定性較高的中大型創新葯企業,有望重新獲得資金青睞。
三是短期調整或是佈局良機。「歷史經驗表明,由突發事件或政策噪聲引發的情緒性回調,往往帶來較好的加倉機會。建議把握板塊震盪中的配置窗口。」周思聰表示。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