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2 07:12
【環球時報駐韓國、美國特約記者 黎枳銀 馮亞仁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編者的話:作為韓國第四大出口行業的石化產業,正遭遇近年來最嚴峻的「寒冬」。韓國「石化四巨頭」——樂天化學、LG化學、韓華解決方案、錦湖石化2025年上半年均陷入鉅額虧損。韓國新政府6月上任后將石化行業列為重點整頓對象,要求企業「結構性瘦身」自保。在這個關乎行業存亡的緊要關頭,韓企改革卻裹足不前,任由危機層層擴散。與此同時,美國石油巨頭雪佛龍突然高調宣佈加碼對韓投資,被輿論質疑是在產業低谷中「低位切入」,意在進一步掌控韓國的支柱產業。
「煉油強國的崩塌邊緣」
韓國石化與煉油體系近年來全面承壓。韓國央行10日發佈的《2025年第二季度企業經營分析》報告顯示,受制造業整體疲軟拖累,石化行業銷售額同比下降7.8%,自2024年三季度以來已連續四個季度負增長。據韓國《朝鮮日報》9日報道,韓國的「石化四巨頭」2024年由盈轉虧8784億韓元(1000韓元約合5.1元人民幣),2025年上半年再虧近5000億韓元,全年虧損或進一步擴大。《朝鮮日報》稱,石油煉製工業是韓國繼半導體、汽車和通用機械之后的第四大出口行業,但如今的韓國處於「煉油強國的崩塌邊緣」。
韓國石化行業的生存危機根源在於其高度依賴進口石腦油裂解裝置。隨着國際油價高企,高度依賴進口、出口的韓石化產業成本劣勢加速暴露。據韓聯社報道,2025年上半年,韓國主要石化企業平均銷售成本率高達98.6%,較2021年的87.6%大幅攀升,部分企業甚至突破100%,意味着營收已無法覆蓋生產成本。HD現代化學上半年成本率達到107.3%,韓國、法國合資的韓華—道達爾能源為103.7%,SK Geo Centric為101%,均陷入全面虧損。與此同時,電價飆升進一步推高負擔。今年以來,韓國工業用電價格較2022年第一季度上漲近65%,目前在石化行業生產成本中佔比高達六成。受此雙重衝擊,韓國10家主要石化企業今年上半年合計赤字逾1.8萬億韓元。
與此同時,重要的石化產品——乙烯的產品售價與原料成本的差額也不足以維持盈利。乙烯作為基礎化工原料,盈虧平衡點通常在每噸300美元,但今年第二季度僅為220美元,遠低於警戒線。韓國石化產業長期依賴「石腦油裂解—乙烯出口」的商業模式,在國際原料價格上漲與中東、中國持續擴產的雙重夾擊下已難以為繼,盈利空間被不斷壓縮。更令韓企經營狀況雪上加霜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25年執政后,國際能源貿易環境惡化。據韓國石化企業GS加德士的「能源專欄」分析,美國高關税政策疊加中美貿易摩擦,正重塑全球基礎化學產業格局,使出口依賴型的韓國面臨更大不確定性。
韓石化業深陷困局的同時,煉油業同樣難逃周期性低迷。韓國四大煉油公司的主要業務2022年尚獲利10.4萬億韓元,2024年轉虧1904億韓元,2025年上半年虧損已超過1.5萬億韓元。韓國煉油業的傳統優勢正在快速削弱。成品油需求放緩、電動車滲透加快以及電價飆升,令行業盈利能力持續下降。
韓國自1960年起發展煉油工業,上世紀90年代規模快速擴張。截至2024年,韓國日均煉油產能約336萬桶,位居全球第五、亞洲第三,單體裝置產能居世界前列。長期以來,該行業依賴「規模化投資+裝置高端化」來攤薄成本,但在全球需求疲軟背景下,這一模式難以為繼。
《朝鮮日報》報道稱,近年來,中東地區國家和中國持續擴建煉化裝置。印度的煉油能力也在過去十年間增長85%,2024年日均產能達517萬桶,並計劃在2028年前進一步擴充。在「邊際價格制定權外溢」的格局下,韓國出口導向型煉化體系的報價與負荷調節空間被大幅壓縮。
目前,行業困境已經波及韓國地方經濟。韓國的石化和煉油產能主要集中在蔚山、大山、麗水等地。以全羅南道麗水產業園區為例,相關就業佔當地製造業的67.4%,創造的附加值佔比高達96.3%。一旦低迷長期化,地方財政和社會穩定將首當其衝。當地政府呼籲中央出臺定向補貼政策,以防止就業「斷崖式下滑」。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作為韓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石化行業所面臨的危機正在導致企業盈利能力下降,投資減少,一定程度上拖累了韓國的整體經濟。石化行業產業鏈涉及大量的從業人員,其困境還會進一步加劇就業壓力。「近期韓國石化產業的危機是韓國製造業被新興國家追趕的又一個縮影。」項昊宇表示,韓國石化行業因成本劣勢難以與新興市場國家競爭,市場份額不斷被壓縮。在其他領域如消費電子、汽車等行業,韓國的企業也同樣面臨新興國家的挑戰。例如韓系汽車在中國市場份額的下滑,韓粧在中國失勢等,都反映出韓國製造業整體優勢在減弱。
業內「同牀異夢」,決策受制於外資
為推動行業自救,韓國政府提出三大重組目標:削減過剩產能與設施、轉向高附加值產品、改善企業財務狀況,儘量降低對就業和地方經濟的衝擊。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上月推動國內10家主要石化企業簽署自律協約,爭取在年內削減全國乙烯產能的1/4(約370萬噸)。然而,業界反應並不積極。韓國《中央日報》報道稱,接受調查的10家石化企業中,真正考慮停產的不足半數。部分公司即便累計虧損嚴重也寧願維持現狀。韓國業內人士直言,如今已到「關停或合併」的生死關頭,但很多企業難以自行下定決心。
更關鍵的是,不少韓國石化龍頭是合資企業,外資股東持股比例高,導致難以就重大決策迅速達成統一。GS加德士(雪佛龍持股50%)、韓華—道達爾能源(法國道達爾合資)因股東複雜而難以達成決議;S-Oil則在沙特阿美控股下逆勢擴張,加劇了業界分歧。麗水石腦油裂解中心NCC(韓華與DL合資)甚至因股東矛盾一度傳出「違約危機」,暴露出「國家命脈產業」在合資模式下的治理難題。韓國三逸會計事務所合夥人崔章允表示,行業結構調整拼的是速度和現金流,僅靠企業自律遠遠不夠,政府必須出臺更強力的補助措施和制度配套。
在外資股東制衡、企業自救意願不足的情況下,政府若仍寄希望於「企業自律」,勢必加劇重組的迟緩。韓國《文化日報》評論稱,政府依賴企業自律,必然在利益協調、價格談判和股權安排上耗費時間與成本。相比之下,中國正逐步淘汰小規模的、老舊的石化產能,日本則以法律和行政命令推動石化行業整合,兩國的政府主導型改革明顯快於韓國。業內擔心,若韓政府、企業和地方社會不能形成合力,韓企在全球競爭中將因改革速度落后而長期受制。
美資加碼,「輸血」還是掌控?
在韓國石化產業脆弱性加速暴露之際,美國石油巨頭雪佛龍突然宣佈「在韓國煉油與石化領域進行大規模投資」。據路透社9日報道,雪佛龍高管在新加坡亞太石油大會上談及全球業務佈局時透露,計劃在韓國進行「大規模投資」,重點聚焦於煉油和石化領域。業界指出,這與韓國政府鼓勵高端化升級改造、發展生物燃料等新興賽道的政策方向存在交集。從企業層面看,雪佛龍通過持股50%的GS加德士加碼投資,有望在低景氣周期為行業帶來資金與工藝的「穩定器」。但輿論擔憂,此舉或將改變合資公司的治理權和資本分配權,強化對韓國支柱產業的掌控。
據韓國《綠色經濟新聞》披露,LG化學考慮將其位於麗水的年產200萬噸石腦油裂解裝置出售給GS加德士,並通過合資公司共同運營。若與GS加德士現有90萬噸混合原料裂解裝置和物流設施結合,預計可立即產生協同效應。但由於雪佛龍為大股東,業界普遍擔心,美資可能在此時「低位切入」韓國石化產業,在其重組過程中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在這種困境下,GS加德士自身的財務惡化更令外界擔憂。韓國金融監督院數據顯示,該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營業虧損2575億韓元,上半年累計虧損1414億韓元。其營業利潤自2022年的3.9795萬億韓元驟減至2024年的5480億韓元,三年間縮水逾八成。受此影響,其向母公司GS能源支付的股息同比減少逾九成,拖累GS集團整體分紅。過去被視為「下蛋雞」的GS加德士,如今也在「失血」,更使雪佛龍的投資動機備受關注。
LG化學相關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韓國石化與煉油行業正承受「供應過剩—成本上升—需求減弱」的三重擠壓,結構調整已成必選項。不過,雪佛龍的投資究竟是雪中送炭式的「輸血」,還是強化美資掌控的「深度插手」仍有待觀察。
項昊宇分析稱,雪佛龍計劃在韓加大投資有着多重目的,一方面看中韓國雖面臨行業危機,但仍有一定的市場和產業基礎。通過投資,可獲取更多市場份額,擴大自身業務版圖;另一方面,雪佛龍此時的擴張計劃能夠藉助韓國政府的政策支持,以較低成本實現。從戰略層面看,美資入局可能控制關鍵生產環節和市場,使韓國在石化產業上對美依賴加深,或導致韓國在產業發展上失去自主權,利潤大量外流。石化產業是韓國製造業供應鏈的關鍵環節,美資控制石化行業后,可能影響到半導體、鋼鐵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觸及韓國經濟的「根基」。
韓國輿論普遍認為,未來走向取決於政府能否拿出更強力的補助措施和制度配套。韓國朝野議員近期聯手推動《石油化學產業特別法》,擬通過財政支持和監管特例為產業重組提供製度保障。執政黨共同民主黨黨首鄭清來也表態將全力推動石化產業升級。韓國業內關注,這一舉措能否成為打破僵局、推動產業重組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