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1 20:01
《科創板日報》9月11日訊(記者 史士雲)一則海外傳聞,擾動了A股、港股創新葯板塊。
今日A股創新葯概念集體表現低迷,多支個股下跌,恆瑞醫藥(600276.SH)、三生國健(688336.SH)、貝達藥業(300558.SZ)等早盤一度跌超5%。
同時,港股市場創新葯板塊也整體下挫,包括中國生物製藥(01177.HK)、復宏漢霖(02696.HK)、華領醫藥(02552.HK)等多支創新葯龍頭股領跌。
不過,截至今日收盤,A股和港股創新葯企股價跌幅已顯著收斂。
今年以來,中國創新葯企 「出海」 熱情持續高漲,與MNC的合作交易屢破紀錄。
據相關統計,上半年國內創新葯對外授權交易已超70筆,總金額更是逼近660億美元大關,中國創新葯迎來發展 「春風」。
據動脈網今年6月發佈的《中國創新葯企:邁向全球市場的創新葯BD主題報告》指出,MNC對中國創新葯資產的青睞主要體現在數量多、金額高及全球領先三個方面。
而MNC的頻頻 「拋橄欖枝」,也直接推動了今年國內創新葯在二級市場中走出強勢行情。據Wind數據顯示,上半年,恆生創新葯指數上漲60.27%,萬得創新葯指數上漲23.93%。
截至目前,雖尚未有對前述傳聞有明確的定論,但行業內正在對此進行密切關注。
醫療戰略諮詢公司LatitudeHealth創始人趙衡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當前關鍵在於該傳聞能否落地,若無法落地,則影響有限。即便落地,也需關注美國醫藥企業后續發起的訴訟戰。」
倘若最終落地,又究竟會對中國創新葯企產生哪些具體影響?
對此,CIC 灼識諮詢董事總經理劉立鶴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這或將導致中國藥企與美國大型製藥公司間的License-out授權合作面臨更高壁壘,不僅增加交易成本,拉長審批周期,合作不確定性也將顯著增加,進而可能削弱跨國藥企的收購意願並壓低其出價。」
趙衡則指出,若落地,會成為一柄雙刃劍,將對全球藥品市場成本與價格體系產生反向衝擊。其對中國實驗性藥物的嚴格限制,會直接切斷部分藥企的低成本供應鏈,大幅推高全球相關藥企的研發、生產與採購成本。而成本的顯著上升最終將傳導至終端藥價,這與美國政府此前宣稱的 「降低藥價、減輕民眾用藥負擔」的政策目標完全相悖。
劉立鶴也提到,這可能會對國內藥企 「低成本研發+海外授權(BD)」的快速發展路徑造成衝擊。未來可觀望行業能否在醫保談判和創新支付體系等方面獲得更多政策支持,助力更多源頭創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