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1 20:25
來源:@正和島標準微博
在新一輪大航海時代中,如何打造一套健全、穩定的出海供應鏈體系,成爲了各方關注的核心焦點,而作為「海絲」與「陸絲」交通樞紐的廈門,再度吸引了全球的目光。9月9日,作為「2025供應鏈合作創新大會」分論壇的「瀚海同舟,鏈啟新章——全球供應鏈CEO圓桌戰略對話」於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辦。
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燕添出席活動並致開幕辭。建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許曉曦作為主辦方代表致辭。
活動匯聚了著名經營管理專家、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首席專家宋志平,經濟學家、北大國發院經濟學教授周其仁,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胡大劍,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總裁梁海山先生,格林美集團董事長許開華等多名業內專家蒞臨現場;以及來自正和島、遠東控股、江淮汽車、安踏集團、中信保、中遠散運、羅蘭貝格、紫金礦業等企業高管分享全球化經驗。
據悉,該活動由建發股份主辦,建發會展承辦,廈門市跨國公司發展促進會、廈門市現代供應鏈聯合會、正和島協辦。此次圓桌對話圍繞了全球供應鏈協同創新、中國企業出海與本土化生態建設等一系列話題展開討論,在理論模型與實戰經驗的碰撞中,為到場企業家提供更為立體的出海供應鏈解法。
對於供應鏈出海這一話題,胡大劍認為,中國企業從最初的產品出海,發展到今天涵蓋品牌、技術、資本、標準的供應鏈出海,從單純的追求規模速度,到轉向追求質量和可持續性,都在深刻地改變着全球經濟格局。他指出,在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引領」的身份轉變中,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活動主辦方建發股份表示:「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供應鏈企業有望成為這一輪企業重構中的重要推動者。在這一背景下,建發願與各位企業家朋友一道,以供應鏈為紐帶,深化協同、共拓藍海,探索企業全球化發展新路徑、開創合作共贏新模式。」
一、「四真」出海案例分享,找準航海時代新錨點
在圓桌對話第一階段,主辦方以「四真」出海案例為載體,將企業的出海階段劃分爲「戰略拓荒期、體系深耕期、生態融合期」,並秉承「真問題、真痛點、真對策、真建議」的「四真」原則,邀請到一眾卓越出海先鋒代表,分享其在出海實戰心得與經驗。
對於處在「戰略拓荒期」的企業而言,想清楚「要不要去?去哪兒?怎麼去」幾個問題,對於出海戰略的搭建與規劃尤為關鍵。
對此,宋志平認為,中國企業要調整好出海的佈局與節奏,避免「一窩蜂」式地盲目出海,更要善於藉助平臺型企業的力量。他以建發為例指出,建發提出要做中國式商社,像建發這樣的大型商社,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擁有商業觸角,深刻了解當地市場,而單個企業往往不具備這樣的全球視野。商社這類組織可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寶貴的渠道支持,幫助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更高效的佈局協調。
在此基礎上,企業應儘可能推動中高端產品出海,最大程度上發揮中國製造的性價比優勢。與此同時,宋志平特別強調企業管理者需要重視處理好與當地企業、政府的關係。「我們企業走出去不是一個征服者,而是一個合作者、融合者,要積極與當地企業合作,與本土企業共生共贏,實現中國企業出海最好的效果。」
作為汽車領域的出海佼佼者,江汽集團股份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明在現場進行了經驗分享。在李明看來,中國品牌全球化在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新生態、新分工、新價值鏈正在快速形成,而企業要學會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更好的實現品牌突圍。「產業邊際不斷擴大,企業要聚焦自身的核心特長,做好中高端產品,才能更好的在新的分工體系中找到、發揮自身的獨特價值,從而實現品牌全球化的目標。」
企業出海立穩腳跟以后,如何打造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將決定着出海企業能否迎來更強勁的增長勢能。因此,在企業出海的「體系深耕期」,「如何活下來,如何立足成長」將成為出海企業面臨又一核心命題。
作為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領域的細分冠軍,格林美集團董事長許開華在全球化實踐中的經驗是,企業做全球化不能單打獨鬥,無論是中國企業還是海外本土化企業,唯有在企業之間形成聯盟,去做資源、技術、產業鏈的聯盟整合,才能提升綜合競爭力,提升出海的成功率。「以技術為泥,生態為田去全球做轉化,去做全球的市場聯盟,才能更好的達成企業全球化佈局戰略利益。」
當然,在中國企業全球過程中,既要有本土化合作,也要有敏感的風險防範意識,對此,紫金礦業集團市場總監黃孝隆在現場進行了分享。黃孝隆指出,在全球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增強的大環境下,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挑戰也愈發複雜。因此,築牢海外的風險防控體系,恪守國際通行規則,踐行合法合規經營底線,堅持與當地企業共同發展理念,才能築牢穩健的海外發展根基。
產品出海為打根基,品牌出海為搏增長,而在更為深層的「生態融合期」,如何打造本土化企業,深耕長期主義價值,纔是中國企業出海的終極命題。
對此,全球創牌典範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總裁梁海山分享了海爾「三位一體」的全球化創牌經驗,堅定以自主品牌走出去,憑藉創新的產品和引領的品牌,連續 16 年位居全球大型家電第一品牌,同時實現研發、製造、營銷的本土化,實現供應鏈和創新能力走進去,並通過兼收併購加快當地化、本土化、全球化。在梁海山看來,唯有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供應鏈韌性,將研發、製造、服務、營銷等全流程融入當地,才能更好地推行本土化的全球運營,實現品牌的全球化。
而在全球知名戰略公司羅蘭貝格全球聯席總裁Denis Depoux戴璞看來,全球化對於中國而言並不是一個新事物,變化的是中國企業出海的範式,目前全球供應鏈正呈現出區域化趨勢,中國的企業也正由傳統的出口模式轉向全球化運營的新模式,「如果能夠把中國企業優勢跟本土企業優勢進行深度耦合,那麼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潛力,將得到更大程度的釋放。」
在認真聆聽了一眾出海先鋒的出海實戰心得后,周其仁教授點評道:中國企業與產業出海,是要把中國的產業、產品、文化影響力擴散至全球範圍,既是為企業爭取更好的客户,亦是為中國企業打造更好的全球聲譽。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要以客户為中心,努力打造本土化企業,真正將企業出海戰略變成經濟發展落地的發展方向,纔是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的終極意義。
二、閉門研討「三大議題」,探祕供應鏈出海新動能
從「各自為戰」到「協同作戰」,伴隨着中國出海供應鏈生態的愈發成熟,中國出海企業的發展未來,也隨之被深深綁定。
因此,為幫助在場企業家更好捋清出海思路,錨定海外破局增長點,在圓桌會議的第二階段,主辦方召開了主題為「出海破局路徑」的研討,邀請到多位出海供應鏈資深參與者,圍繞「供應鏈、反內卷、破局要素」三大議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頭腦風暴。
遠東控股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蔣錫培在談及遠東控股的全球化佈局的戰略時表示,立足國內業務,把業務做深、做透是出海的基礎,在拓展海外業務時,要學會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只有找到了好客户、好市場,能夠互相欣賞、互相促進,那麼才能互相成就。
區別於工業產品出海,在消費品全球化的佈局中,安踏集團副總裁李玲認為,在全球化的收購兼併中,尊重品牌原有的基因和文化非常關鍵。唯有各品牌價值獨立,堅持提供符合不同市場及消費者需求的本土化商品,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中國品牌有能力做高價值商品的心智,品牌全球化的道路才能越走越順暢。
而在談及中國的出海供應鏈生態時,中遠海運散貨運輸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陳新川則認為,由於市場短期的逐利行為,使得供應鏈難以形成長期穩定的供應生態。因此,在供應鏈的上下游中,佔優勢的企業不應過度擠壓其他生態位的利潤,唯有出海企業共同堅持共贏的價值體系,才能夠最大程度上提升中國全球供應鏈的韌性與競爭力。
在企業出海過程中,風浪是不可避免的,少踩坑往往也是一種成功。對此,中國信保市場開發和客户服務部總經理王虹認為,全球化佈局中,成本覈算是十分重要的一環。當地是否具備成本競爭力,當地市場的消費潛力是否有開發空間,都將直接關係着企業經營利潤,錨定有價值潛力的市場,才更容易拿到經營結果。
在認真聆聽了多位企業家及高管的分享后,正和島創始人兼首席架構師劉東華總結道,中國企業出海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去更大的市場里尋找更好的客户。中國企業出海要高品質對外開放,就要帶着好的技術、好的產品、好的服務走出去,正己和人,建立更大的信任生態,惠及各方合作伙伴。
2025年,新一輪大航海時代已悄然開啟。與以往「單點突破」式的出海不同,以供應鏈為支撐的「系統作戰」,正成為企業面臨的全新課題。本次活動中,眾多見解與實踐經驗的交流,進一步勾勒出中國出海供應鏈的可能路徑,也為出海企業應對變化、探索新範式提供了重要啓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