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劉格菘半年兩調整引離職猜測,公募「減負潮」下的基民焦慮

2025-09-11 19:23

  頂流又「放權」!基民的焦慮誰來解?

  「劉格菘卸任了?」明星基金經理的最新動向引來眾多基民的關注。

  日前,廣發基金旗下知名基金經理劉格菘宣佈卸任管理近7年的「老產品」。更讓基民坐不住的是,這是其半年內第二次在管產品出現調整。儘管變動引發部分投資者對其離職的猜測,但業內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明確表示「劉格菘目前並無離職安排」。

  事實上,類似「頂流減負」的戲碼並不鮮見。近年來已有多位知名基金經理通過「增聘-共管-卸任」路徑逐步移交產品管理權,背后實則是「以老帶新」人才策略。在行業高質量發展轉型背景下,知名基金經理逐步「減負」、新人加速登臺的情況越加常見。

  然而,每一次明星基金經理的卸任,仍會觸動投資者敏感的神經。面對基金經理的變更,投資者是應該耐心觀察還是果斷贖回?這成為擺在眾多持有人面前的現實考題。

  半年內兩度調整在管產品

  今年3月25日,劉格菘管理時間最長的廣發小盤成長(162703.OF)宣佈增聘陳韞中、吳遠怡兩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時隔不足半年,劉格菘在9月10日再度宣佈卸任管理近七年的廣發多元新興股票(003745.OF),將由今年8月增聘的周智碩獨立管理該產品。

  此番卸任后,劉格菘的在管產品數量縮減至5只,最新在管規模從312.95億元降至294.63億元。這一規模較其843.43億元的規模巔峰減少六成。

  從具體產品來看,廣發雙擎升級、廣發科技先鋒、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等3只產品仍由劉格菘獨立管理,廣發創新升級則是與吳遠怡共同管理。

  半年內連續出現產品增聘、卸任操作,也引發部分投資者擔憂:「這一系列變動是否在為基金經理離職鋪路?」對此,業內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否認了這一可能性,並稱「他目前並無離職安排」。

  第一財經注意到,在此之前,劉格菘也有過類似的「以老帶新」情況。如2020年5月,劉格菘單獨管理的廣發鑫享增聘基金經理鄭澄然,同年11月,其獨管的廣發科技創新增聘吳遠怡。隨后次年5月,劉格菘正式卸任上述兩隻產品,鄭澄然、吳遠怡分別接棒獨立管理,形成「增聘磨合」到「卸任交接」的完整培養路徑。

  對於公募行業長期存在的「以老帶新」機制,華南一位基金業人士表示:「這一模式的核心邏輯是‘傳幫帶’,通常是讓資深基金經理與新任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產品,待新人積累足夠投研經驗、能力逐步成熟后,再過渡至獨立管理。」

  不過,投資者的擔憂亦不無依據。近年來,公募基金經理隊伍的流動性顯著加快。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1日,年內離任的基金經理人數已經達到293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3%。且部分知名基金經理此前確實經歷了「增聘、卸任、離職」的流程,這也讓市場對明星經理的人事變動更為敏感。

  「判斷產品調整是否與離職相關,關鍵看卸任的範圍。這種情況下,基金經理卸任的並非代表作,手上仍有規模不小的產品。」在前述華南基金人士看來,若基金經理僅卸任部分共管產品或非核心產品,大概率是「以老帶新」培養體系推進的結果,這類變動與離職無關聯,因其仍在管理其他核心產品。相反,若是「清倉式」卸任,則大概率是離職前兆了。

  近期市場便有典型案例可循。如寶盈基金原百億基金經理楊思亮在今年8月先后卸任了所有7只在管產品,中國基金業協會信息顯示,他已於9月正式入職易方達基金。類似地,景順長城基金前明星基金經理鮑無可則在今年5月卸任在管的所有產品,並隨后確認離職。

  基金經理換人后

  近年來,公募基金行業掀起一輪「減負」潮,多位知名基金經理陸續卸任部分在管產品,通過增聘新人共同管理的方式推動團隊迭代。例如,興證全球基金董理在9月初卸任興全趨勢投資,由此前增聘的楊世進和謝長雁繼續共同管理。中歐基金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也在7月增聘基金經理趙磊。

  拉長時間線看,這種「老將減負、新人上位」的操作已非個例。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1日,今年以來首度實操管理產品的「新人」就有339位,而過去四年每年均有超過430位基金經理「出道」。

  「一名成熟的基金經理,至少需要經歷2個完整的牛熊周期打磨,才能形成穩定的投資框架與風險判斷力。」某權益見長的基金公司高管認為,投資是一項高度依賴判斷力與執行力的工作,而優秀的基金經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場波動中通過實戰淬鍊而成。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基金行業人士稱,已關注到行業內多家公司對產品基金經理進行調整。在他看來,表面上是基金公司正常的經營管理行為,但本質上體現了行業落實高質量發展方案要求,強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設的新變化。

  該人士進一步解釋,當前公募行業的投研體系建設正從「明星驅動」轉向「平臺賦能」。一方面,基金公司更加重視「平臺式、一體化、多策略」投研體系建設,通過平臺建設、組織賦能的方式,幫助大規模基金經理減輕管理壓力,拓展能力邊界。

  另一方面,隨着公募基金行業整體的發展壯大,自然也是需要更多基金經理的成長成熟,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引導新任基金經理儘快完成從研究員到基金經理的身份轉變,直到具備獨立管理產品的能力,也能為行業培養更多新人。

  儘管行業視角下「新老交替」是良性發展,然而對投資者而言,最關心的是基金經理變更后該如何處理現有持倉。在過往的案例來看,投資者可能未必能快速接受,反而會因基金經理的變更而選擇贖回產品。

  第一財經查閲部分知名基金經理離職后的產品規模變化,多隻產品出現了規模下滑的現象。以前述知名基金經理鮑無可為例,其今年5月卸任所有在管產品前,一季度末管理規模為146.3億元;至二季度末,相關產品規模已下滑至103.34億元,縮減近三成。

  「基金剛換了經理,我正糾結是否贖回所持份額。」一位持有權益類基金的個人投資者向記者坦言,主要原因是「對新任基金經理的能力存有疑慮」,不確定其是否能夠持續把握市場動態、作出合理的投資決策並有效控制風險。

  針對投資者的應對困惑,前述基金行業人士給出建議:每位基金經理都具備獨特的投資風格與策略,不同類型的產品在更換基金經理后,其業績表現和投資邏輯也可能發生相應變化。因此,面對基金經理更換,投資者無須急於決策,建議可以對新任基金經理投資風格和投資能力先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並結合基金本身的特點,再決定是否繼續持有基金。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