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數智化CIO展】美的集團CISO劉向陽:建設賦能AI與AI賦能的多雲統一數字化底座

2025-09-11 17:45

劉向陽

企業核心競爭力在於能力和效率。能力主要靠研發,效率主要靠數智化。效率是為企業保命的,因為護城河迟早被填平;所以説數智化是為企業保命的。我認為企業數智化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數字化系統表達業務,即把業務從線下搬到線上,或者説把業務數字化。第二個階段是用數字化系統優化業務,即用數字化手段(例如大數據分析、優化算法等等)來優化業務過程,取得優化的業務結果。第三個階段是用數字化系統接管業務,即用數字化系統代替人來完成業務。三個階段三個關鍵詞:表達、優化、和接管。

雖然現在人人講AI,但是對大多數企業來説,AI並沒有給它們帶來革命性變化,這是因為這些企業的數字化還沒有搞好。AI的基本功是數字化,而數字化的基本功是數字化底座。數字化底座對數字化業務的重要性,就像地基對大樓的重要性。何謂數字化底座?就是所有和業務邏輯無關、但是每個業務系統都需要的能力,例如計算平臺、數據庫平臺、大數據平臺等。數字化底座很重要,但是數字化底座建設對CIO們來説是一個極具挑戰的難題。數字化底座要麼在數據中心里面自己搭建,要麼用公有云,要麼既有自己的數據中心,也有公有云。

在自己數據中心里面搭建數字化底座的問題在於很難建設好。主要原因有如下五個:

(1)技術舊:大多數企業數據中心里面的數字化底座技術還停留在誕生於90年代的計算虛擬化技術,而不是公有云技術體系。

(2)產品雜:採購了各種各樣的商用軟件以及一些開源軟件,這些軟件系統之間很難打通,難以聯動,形成一個個孤島,無法體系化協同作戰。

(3)穩定差:能力低、體系差的數字化底座的穩定性必然差。IT大故障幾乎全是架構和體系問題。

(4)效率低:底座能力差,上層業務軟件自然各個需要自己搞,例如每個業務軟件團隊都需要自己搭建和運維中間件、數據庫,這樣整體數字化部門的效率自然低下。

(5)安全弱:信息安全建設是一個體系問題,數字化底座能力低則信息安全很難建好。例如沒有云計算的虛擬網絡技術,依靠物理網絡,應用系統之間的隔離是不可行的。

那用公有云是不是就解決數字化底座建設難題了呢?一樣也很讓CIO們痛苦,因為多雲很難駕馭。為什麼很多企業會用多雲呢?這里面原因很多,例如橫向部門原因(不同部門有權利選擇使用不同的雲),縱向歷史原因(不同時期的CIO選擇了不同的雲),業務出海原因,財務降本需求(因為單雲綁定的話議價很難),以及業務穩定需求。

多雲帶來三個難題:

(1)公有云互不兼容問題(因為每個公有云都想把客户鎖定在自己一朵雲里面):當業務軟件從一朵雲遷移到另外一朵雲的時候,業界實踐是這個遷移一般都需要至少半年的業務軟件改造適配時間,這會導致業務晚半年上線。

(2)雲孤島問題:部署在不同雲上的業務與數據形成孤島,難以聯動,例如,難以實現多雲多活。

(3)多雲運維問題:不同雲不同配置不同參數,而且參數越來越多,性能調優也越來越難。

破界

我在美的集團負責整個集團的雲計算能力建設和信息安全能力建設。在雲計算能力建設方面,我在美的建設了一整套全球多雲統一數字化底座,簡稱中立雲。技術創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現了雲下雲上的統一,即企業自己數據中心和公有云上數字化底座的統一;

(2)實現了多雲的統一,即在多個公有云上面實現了數字化底座的統一;

(3)實現了雲計算的軟硬件解耦;

(4)實現了雲上雲下資源的統一調度,為企業實現全球一張網,全球一朵雲;

(5)作為操作系統級平臺,屏蔽了不同廠商公有云之間的差異,屏蔽了企業數據中心數字化底座與公有云之間的差異;

(6)應用系統在從企業自己數據中心遷移到任何公有云、以及從任何一家公有云遷移到另外一家公有云的時候,不需要任何業務改造,業界一般需要半年以上的改造期,因為公有云之間不兼容。

在信息安全能力建設方面,我在美的建設了一整套信息安全與合規體系,提出了信息安全八板斧:進不來、能發現、防泄露、保合規、重運營、常治理、勤攻防、育人才。在創新方面,與企業聯合研發了業界第一個安全大模型。

反捲

我在美的建設的中立雲和現有的公有云不是同質化競爭(中立雲只有軟件,而現有的公有云都是軟件和硬件一起提供服務),反而是優勢互補和相互合作。從是優勢互補維度,現有公有云無法解決多雲的問題,因為利益衝突,而中立雲可以讓一家企業所有公有云上的資源和所有數據中心的資源統一成一個資源池,在一個網絡空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一張網,全球一朵雲。從相互合作維度,中立雲可以在現有公有云上面運行,和現有的公有云廠商一起為客户提供服務。

·「劉向陽」簡介:

劉向陽現任美的集團首席信息安全官(CISO-ChiefInformation Security Officer)兼軟件工程院院長。2006年獲得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終身副教授、終身正教授和螞蟻集團首席科學家。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