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半年猛賺260億,投資人卻不愛美的

2025-09-11 19:1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財天COVER)

2025年夏天,美的集團掌門人方洪波和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在家電江湖中再度交鋒。8月底,美的集團交出上半年成績單:營收2523億元,同比增長15.7%;歸母淨利潤首次突破250億元大關,達260.14億元,同比增長25.04%。

小米的家電業務跑得卻更快。上半年,小米來自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的收入達710.51億元,同比大增50.7%。小米在財報里表示,業績創新高主要是由於智能大家電收入增加所致,並重點表揚了空調業務的貢獻。其中,第二季度空調出貨量超540萬台,同比增速超60%。

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5年7月小米空調線上市佔率已達16.71%,超越格力,僅次於美的,排名第二若以格力線上3488元的空調均價為參照,小米2513元的均價約佔其72%。

這場由小米在2023年底挑起的價格戰,已持續整整一年半。雷軍曾稱要用「極致性價比」重構家電行業格局,如今看來,他掌舵的小米在覈心品類空調上,搶了不少傳統家電巨頭的蛋糕。

01、半年比小米多賺了30億

「這臺美的空調算上所有補貼,比去年省了七八百元。海爾洗烘一體機的優惠力度也特別大,便宜了1000多元。格力有的機型不光價格直降,還送好幾年的免費清洗服務。」9月初,在天津河西區某家電電器賣場,一名工作人員向《財經天下》介紹了各家電品牌的優惠。

今年購置家電的消費者,正趕上好時候。隨着2025年國家新一輪消費補貼政策落地,疊加各品牌自身促銷力度,各地家電市場出現了多年未見的「折上折」盛況。小米是這場價格戰中的激進者。在炎熱的夏天,小米將1.5匹變頻空調的價格,降至1290元歷史低點,同時對冰箱、洗衣機等產品線全面降價。

這迫使格力、海爾、海信等傳統家電巨頭跟進。美的也加入了戰局,旗下華凌品牌多款空調價格,降至1500元以下,部分機型甚至跌破千元。不過,上半年美的在降價的同時,淨利潤不降反升,實現了25%的高增長。

跟同行們橫向對比來看,美的的領先優勢更明顯:上半年營收相當於2.59個格力電器、1.6個海爾智家、5.1個海信家電,甚至超過了格力電器和海爾智家的總和;歸母淨利潤是格力電器的1.8倍、海爾智家的2.16倍、海信家電的12.52倍。

小米雖然憑藉互聯網思維,以及線上直銷模式,吸引了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在銷量和市場份額上實現高速增長,但從盈利能力來看,其與美的仍有差距: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的毛利率,在2025年第二季度為22.5%,美的智能家居的毛利率在上半年是28.52%。從集團層面對比,上半年美的的淨利潤也比小米多31.85億元。

「小米雖然採取激進的價格策略,在上半年搶佔不少空調市場份額,但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短期利潤。小米盈利更多依賴規模效應和后續的互聯網服務。」在某家電巨頭擔任過管理層的王清告訴《財經天下》。在建設武漢智能家電工廠之前,小米主要採用典型的「代工」模式。

雖然輕資產模式很靈活,但也意味着,小米核心元器件的採購成本,以及代工廠的加工費用自己無法完全掌控,利潤空間被上下游擠壓。「沒有自研能力的小米,難以做出差異化,也無法通過技術創新來降低成本。」王清坦言。

同樣是打價格戰,為啥美的能賺到更多錢?方洪波在2024年年報發佈會上的一段話給出了答案,「價格戰考驗的是企業的整體能力,美的全產業鏈佈局和數字化能力,讓我們在成本控制上具有天然優勢」。

美的從壓縮機、電機等核心部件,到整機制造,再到物流銷售的全產業鏈佈局,讓其能夠在價格戰中游刃有余。如美的空調壓縮機的自供比例超過80%,電機的自供比例超過70%,這為其節省了大量成本。

數智化則是美的的另一張王牌。2025年上半年,美的製造業人工成本佔營收比重同比下降0.33個百分點。公開信息顯示,美的集團旗下有工廠已達到極高自動化水平,例如美的洗碗機燈塔工廠,實現了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自動化生產 。

除此之外,美的通過產品結構優化,提升了高端產品佔比。美的集團高端品COLMO+東芝,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了超過60%的零售額增長,勢頭迅猛。高端產品的高毛利有效對衝了價格戰的影響。

《財經天下》還了解到,美的在2025年上半年,通過集團整體的精細化管理,來維持甚至提升盈利能力。比如繼續降本增效,進行了一系列組織架構優化和人員調整,裁撤與合併了一些小部門。「大部門一些組織架構的變動也經常會有。」美的一名員工透露。王清認為,其目的更多是戰略聚焦和提升人效。

02、投資人為何不看好美的

「一天淨賺近1.5億,股價卻跑不贏大盤。」2025年9月初,資深股民老張翻閲完美的最新半年報后,順手清倉了持有的美的股票,「錢賺了一些,但故事不夠性感」。

老張的選擇並非個例。儘管美的上半年交出的成績單亮眼,但其H股年內漲幅約20%,大幅落后於小米的58%,也低於恆生指數29%的漲幅。截至2025年9月初,美的集團動態市盈率在11~13倍,低於「港股十巨頭」平均水平。資本市場用真金白銀投票,表達了對這個家電巨頭未來的保守和猶疑。

對此,美的也很苦惱,公司董事會祕書高書9月初在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時坦言:「我們最近股價表現不如大盤。美的屬於比較穩健的股票,股價波動不大;在當前市場比較好的情況,投資者可能會選擇成長更快的股票。我認為公司估值被低估了。」

從2025年上半年報來看,儘管在這一輪價格戰中,美的通過多個策略守住了陣地,但毛利率同比下降0.8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美的空調業務呈現「量增利減」的態勢。

奧維雲網數據顯示,上半年,線上市場2200元以下價格段的銷售份額已提升至35.2%,而2200~3000元中端價格段份額快速收窄。這意味着整個行業,包括美的在內的主要廠商,其銷量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低價位、低毛利機型的銷售,而非高附加值的中高端產品。王清解釋道,這主要是由2025年激烈的價格競爭所致。

不過,高書認為,資本市場尚未充分認識到美的B端業務的價值和潛力,美的集團估值未能完全反映其轉型成果。近年來,為突破傳統家電的增長瓶頸,美的大力佈局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機器人與自動化等to B業務,試圖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2025年上半年,美的to B新興業務雖然實現高增速,但也處於低盈利的困境當中。如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業務毛利率僅16.93%,低於智能家居業務11.59個百分點。該業務營業成本同比增長30.42%,高於營收增速1.81個百分點,呈現「成本跑贏營收」的局面。

其實,上半年的一些財務數據,也暴露出美的增長質量的問題。截至6月末,美的資產負債率64.04%,較上年末的62.33%上升1.71個百分點,主要因短期借款大增。短期借款余額510.25億元,較上年末的310.09億元增長64.55%。

面對美的喜憂參半的基本面,投資者陷入兩難境地。一些投資者表示,願意給轉型的美的一些時間。雖然B端業務現在盈利不強,但美的佈局長遠。作為長期投資者,他們會給美的時間來實現價值重估。不過,老張的選擇也代表了部分股民的心態。截至6月底,持有美的股東人數為27.72萬,比2023年同期少了6.21萬人。

看着美的的財報,老張心里跟明鏡似的。這個家電巨頭每天淨賺1.5億元,底盤還是很穩的。但老張很清楚一點:資本市場買的是預期,是未來。現在的家電市場,就像一鍋熬了太久的粥,增量見頂,全是存量的廝殺。

老張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家電行業的硝煙並未散去,反而在2025年愈演愈烈。

03、雷軍的攻與方洪波的防

在這場混戰中,對方洪波而言,最大的威脅並非來自傳統老對手格力,而是跨界而來的小米。傳統家電企業的核心盈利模式是通過銷售硬件獲取利潤。價格戰會直接衝擊它們的利潤表。

小米的模式是「硬件獲客,生態盈利」,它可以用接近成本的價格銷售空調、冰箱,甚至「不講武德」的定價,目的在於快速獲取用户,將其納入小米家生態。一旦用户願意為生態買單,就可能產生持續性的互聯網服務消費。這種模式讓小米承受價格戰的能力,遠強於傳統家電企業。

北京的郭嘯買了不少小米的產品。從之前的小米牌打印機、淨化器、電吹風,再到今年以來的可視門鈴、掃拖機器人等。「一個是便宜,二是用一個小米家就能遠程操控。」正是在無數這樣的消費者買單下,小米今年以來的增長速度,遠超其他傳統家電巨頭。

這相當於從傳統巨頭口中直接搶奪蛋糕。從全渠道來看,奧維雲網數據顯示,今年7月,小米空調的銷量市佔率已達約10%,排名第四,緊隨傳統三強美的、格力、海爾之后。

「美的暫時能將小米甩開一段距離,但從長遠來看,小米如持續在空調上打價格戰,美的將面臨巨大的挑戰。」王清解釋道,哪怕美的在空調研發上做了再多投入,小米產品質量被再多消費者吐槽,但只要小米空調依舊擁有極致性價比,以及高顏值的外觀設計,它就不缺消費者。

王清曾經拆機過小米、美的的空調,他發現,兩家空調的銅管厚薄不一樣。「銅管越厚,空調能力越好。美的銅管要厚一些。」但問題是,少有終端消費者會自動去比對這些。也少有人會關注在短時間的製冷量,或者吹風距離這些重要指標上,美的和小米,以及格力等到底有什麼不同。

方洪波和雷軍作為美的和小米的掌舵人,他們對彼此公司和產品的公開評價,反映了兩者之間既競爭又學習的複雜關係。雷軍評價説,「美的是非常優秀的企業」,強調「相互學習,做更好的產品」。方洪波説「戰術上重視,戰略上不懼怕」,他還坦言,美的做了「三份共十幾萬字的研究報告」學習小米。

爲了應對包含小米在內的競爭對手的進攻,2025年上半年,方洪波採取了一套「多線作戰,攻守兼備」的組合策略。美的在空調這個主營業務上,進行了包括價格戰在內的產品策略調整、渠道變革等。以渠道變革為例,上半年,美的線上線下同款同價,高管打造個人IP,擁抱短視頻直播,積極佈局抖音等新興電商。就連低調的方洪波,也罕見地接受了媒體的專訪,為自家企業站臺。

為持續降本增效,美的另一名員工向《財經天下》透露,美的很多崗位慢慢轉外包。之前是職能崗,現在生產崗也開始轉。跟小米比,美的的人力成本還是高了。《財經天下》還了解到,美的還試圖像小米一樣在營銷層面發力,重點會放在產品質量上。王清對此表示了擔憂。

小米的營銷在精準定位目標用户,以及營造社羣氛圍和用户參與感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這種深度綁定用户的互聯網思維,正是以美的為代表的傳統制造企業所要學習和適應的。面對小米這樣的對手,方洪波和他執掌的美的,無疑正站在一個全新的十字路口。

這位擁有新聞背景、懂傳播之道的掌門人,或許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小米敍事能力的可怕之處。這場較量,已不再是單純的產品或價格之爭,而是兩種商業模式、兩種思維體系的碰撞。資本市場等待的,是一個問題的答案:方洪波能否成功調和「製造業基因」與「互聯網思維」,帶領美的這艘巨輪穿越硝煙?

(文中人物郭嘯、王清、老張為化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