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恆指突破26000點大關,能不能站穩?未來何去何從?

2025-09-11 18:20

昨日,恆指漲超1%,報收26200點,時隔近4年,重回26000點上方!$恆生指數(HSI)$

如果從2024年初低點算起,恆指本輪牛市已經運行了1年8個月。

從歷史上看,恆指26000點算是高位:

由此,不得不讓人思考一個問題,即恆指跨過26000點后將何去何從?

從估值上看,恆指當前市盈率為12倍,距離2018年和2021年牛市高點時的估值尚有一段距離:

從權重股構成來看,恆指有88只成分股,其中,前20只成分股貢獻了70.4%的權重:

從權重股集中度來看,恆指的走勢基本仰仗這20只成分股的表現了。

在這前20只權重股中,行業分佈主要分為金融和互聯網,這里,我將阿里巴巴、美團、網易、快手統一算到互聯網板塊。

金融板塊中,尤以銀行股為重,保險在業績上和股市走勢有一定的相關性。

銀行股是本輪港股牛市的重要推手,從業績上看,在宏觀經濟低迷的當下,銀行保持了穩定。今年二季度,工商銀行營收同比增長6.8%,創下近4年來最快單季增速!建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同樣表現亮眼:

而從股息率來看,工商銀行高達5.6%、農業銀行4.7%、建設銀行5.5%,都遠高於1.8%的十年期國債收益率:

由此來看,由股息率推動的銀行股牛市行情尚未看到結束的跡象。

互聯網方面,近1年多來走勢也十分漂亮,騰訊控股股價重回600上方,已經逼近692元歷史最高點。

推動騰訊走牛的原因是基本面復甦及AI前景。從季度業績來看,騰訊營收增速已經恢復至14.5%,2022年低點時還曾一度負增長。

騰訊業績的復甦,一方面和互聯網行業發展有關,另一方面,AI對業務的作用讓投資者興奮。如騰訊今年二季度繼續將AI深度融入遊戲、廣告及社交生態,驅動增值服務、營銷服務、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等三大核心業務顯著增長。

具體來看,二季度增值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6%至913.7億元,其中游戲業務在「長青戰略」深化實踐及AI能力驅動下,收入同比增長22%,連續三個季度保持20%以上增速。

營銷服務業務表現同樣強勁——二季度收入達357.6億元,同比增速達20%,超出行業平均水平,並連續十一個季度同比增速超10%。財報表示,該增長主要受益於AI驅動的廣告平臺改進及微信交易生態的提升,推動了廣告主對視頻號、小程序及微信搜一搜的強勁需求。

企業服務業務收入的增速較前幾個季度有所加快,得益於企業客户對AI相關服務的需求增加,包括GPU租賃和API token使用,以及商家技術服務費的增長。

AI對互聯網牛市的帶動作用還體現在阿里巴巴身上。

在過去一個季度中,阿里雲業務營收333.98億元,同比增長26%,相比上一季度18%的增速明顯提速,遠超市場預期。AI相關產品收入繼續保持三位數增長,外部商業化收入中AI貢獻已超過20%,AI需求快速擴大,同時帶動計算、存儲及其它公有云服務需求上升。

阿里集團CEO吳泳銘在財報聲明中指出:「受益於強勁的AI需求,阿里雲智能集團收入實現加速增長,AI相關產品收入已成為外部客户營收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份財報披露后,阿里巴巴股價至今漲超23%。

快手方面,多家投行分析師十分看好可靈AI,並因此紛紛上調目標價,如高盛預測,該業務在2025年和2026年的收入將分別達到1.5億美元和2.5億美元;瑞銀在分部估值中予以可靈AI每股10.1港元的單獨估值;傑富瑞則認為,快手已躋身視頻生成模型的「第一梯隊」,在技術創新與產品落地方面具備領先優勢。

雖然美團和京東在外賣大戰中受傷,股價表現不佳,但兩家公司的權重合計為4.75%,遠不敵阿里巴巴8.3%的權重佔比。

AI敍事帶來股價大漲的還有中芯國際,公司是國產芯片製造龍頭,代工了**的服務器,從AI中受益良多。

由此來看,港股本輪牛市的敍事邏輯和A股一樣,都是以銀行為代表的高股息權重股持續上漲,疊加AI概念股的飆升,推升了指數走牛。

相比恆生指數,創業板在AI含量方面更高,且中際旭創新易盛等公司業績增速高達三位數,遠高於互聯網巨頭。

因此,創業板近期走勢遠好於港股。

互聯網公司相比「易中天」更偏軟件,從全球股市來看,當前暴漲的AI概念股基本都集中在硬件,如英偉達、博通、甲骨文、臺積電等,AI對互聯網科技巨頭的業績拉動作用已經顯現,但業績增速不如硬件類公司爆炸,漲幅方面有所落后。

如果后續AI軟件應用端出現爆發,互聯網公司的漲幅或將領先。

從估值上看,騰訊當前市銷率為7.5倍,不算太高,如果后續AI能夠帶動業績增速回到20%以上,不排除會創下歷史新高:

金融板塊高股息邏輯尚未走完,互聯網AI敍事仍在進行中,且估值端尚未形成泡沫,由此來看,恆指本輪26000點大概率不是終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