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無人再提NB-IOT?

2025-09-11 14:02

NB-IOT的各國策略

近年來,全球 NB-IoT 進入分化與收縮並存的新階段。以中國為代表的政策驅動型市場繼續深化覆蓋與連接規模;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驅動型經濟體,則因商業回報不佳而收縮甚至退出。

最直接的信號來自運營商策略調整:AT&T 計劃在 2025 年一季度全面停用 NB-IoT、轉推 LTE-M;日本 NTT DoCoMo 早在 2020 年已關閉 NB-IoT;歐洲主流運營商減少新投資,更多資源轉向 5G 物聯網與 RedCap。其底層原因在於西方市場 NB-IoT 單連接 ARPU 過低、專網投入回報不足,而 LTE-M/5G RedCap 在頻譜效率、業務彈性與收入潛力上更具吸引力。北美以 AT&T 退網為拐點,推動存量設備向 LTE-M/未來 RedCap 遷移;Verizon、T-Mobile 仍保留 NB-IoT 以覆蓋極低功耗的長壽命細分,但總體呈多制式並存與價值分層。歐洲保持「穩健運營 + 增值探索」,沃達豐、德國電信等從「鋪網」轉向「深商用」,擴展跨境漫遊、疊加行業方案,並嘗試與 5G 協同。新興市場(拉美、非洲)將 NB-IoT 視為低成本覆蓋與快速切入的工具,重點卡位農業、公共事業與資產管理,生態仍在培育但增長動能可觀。

進入 2025 年,監管邏輯由「推廣單一技術」轉向「治理整個物聯網生態」。歐盟以技術中立的橫向法規重塑市場秩序:數據法規範工業數據訪問與共享;RED 協調標準對無線產品提出強制網絡安全基線(如禁用默認密碼等);電池法、RoHS、REACH 提高硬件與供應鏈合規門檻。澳大利亞亦通過《智能設備安全標準》確立消費級物聯網安全底線。上述規則並非針對 NB-IoT 獨設,卻對其終端設計、平臺數據與跨境部署產生深遠影響,標誌政策成熟度上移。

各國NB-IOT政策對照表,來源:與非研究院

各國NB-IOT政策對照表,來源:與非研究院

中國在全球 NB-IoT 生態中佔據壓倒性份額(約八成以上連接),形成「政策背書 + 規模效應 + 產業鏈完備」的閉環。工信部自 2017 年起以頂層設計明確 NB-IoT 與 4G(含 Cat-1)的「雙主軸」路線,推動 2G/3G 物聯網遷移,配合早期模塊補貼與頻譜重耕(800/900/1800/2100MHz),迅速建立全國性網絡並在表計、城市治理、農業等場景實現規模商用。不過,近兩年 NB-IoT 出貨增速放緩,若缺乏新應用牽引,出貨量或趨於平穩甚至下滑,顯示「政策驅動」的邊際效應在減弱。

在中國的「高/中/低速協同」格局中,NB-IoT 與 Cat-1 被共同確認爲 2G/3G 退網后的承接主力:NB-IoT面向海量、低功耗、靜態場景;Cat-1承接中速率廣域應用;與 5G 共同形成分層供給。相較之下,LoRa 在中國長期受制度不確定性影響(如對 470–510MHz 的約束與自組網限制),更適合私有網絡與園區類場景,難與 NB-IoT 在公共事業領域全面競爭。

針對NB-IOT,中國三大運營商的差異化路徑基本成型:中國電信依託 800MHz 覆蓋與「雲網融合」,在水氣熱等公用事業領先;中國移動將 NB-IoT 與 OneNET 平臺結合,強調開放生態與中小企業賦能;中國聯通聚焦重點城市與重點行業,打造可複製的行業標杆。上述策略共同推動了「中國場景與中國規模」的形成,也夯實了國內從芯片、模組到雲平臺的全棧供給能力。

全球主要運營商NB-IOT策略對照表,

來源:與非研究院整理

筆者認為,NB-IoT 的全球定位正在「收斂與重塑」——在無可替代的超低功耗、長壽命、靜態海量連接場景中固化價值,在發達市場讓位於 LTE-M/RedCap 等「更可變現」的制式,在新興市場與以中國為首的政策型市場維持規模。對中國而言,NB-IoT 將從「規模擴張」轉入「存量深耕與價值運營」,關鍵在於以合規、安全與行業 Know-how 連接數據要素市場;對海外而言,NB-IoT 將更像是一枚「結構性選手」,在少數高匹配度場景穩態運行,並與其他制式共同構成多層次的物聯網連接版圖。

掃碼回覆「互聯網關鍵詞進行業羣、領取報告

NB-IOT 產業鏈現狀及芯片玩家

隨着NB-IoT正從政策驅動的高速擴張期進入調整階段。各大芯片和模塊廠商紛紛減少對單一NB-IoT的依賴,轉向支持多模解決方案。儘管NB-IoT早已被納入5G標準,但更多是作為技術繼承而非演進重點,主流設備商如華為、愛立信和諾基亞已將研發資源轉向5G物聯網。與此相伴,NB-IoT在全球部署中暴露出碎片化問題,不同地區在頻段分配、協議實現和運營策略上的差異,使設備製造與應用的複雜度顯著增加,規模經濟難以形成,進一步削弱了其全球競爭力。相比之下,中國市場在政策和行業應用推動下仍保持活躍,成為NB-IoT最重要的戰略陣地。

產業鏈的完整度是NB-IoT的一大優勢。從上游芯片到中游模組,再到終端、運營商和雲平臺,形成了較為穩固的生態。芯片環節除了傳統巨頭外,移芯通信、芯翼信息等初創公司也快速成長,推動NB-IoT向高集成度和低成本演進。模組作為關鍵環節,廣和通移遠通信、中移物聯、有方科技利爾達和騏俊等廠商不斷推出小尺寸、具備主控功能、價格接近2G模組的NB-IoT模組,成為規模化應用的重要推手。終端產品目前主要集中在行業市場,如智能水錶、燃氣表、門鎖和定位終端,未來隨着網絡覆蓋提升,有望擴展到C端市場。運營商方面,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持續加大NB-IoT網絡建設,覆蓋日益完善,並通過合理資費策略提升用户滲透率。雲平臺層面,阿里雲、華為雲,以及三大運營商的自有平臺如OneNET、天翼雲和沃雲,均在構建閉環生態,推動NB-IoT在垂直行業應用中落地。

根據中國電信科技委的測算,在NB-IoT產業鏈的收入分佈中,芯片與終端環節佔比約20%至25%,網絡連接約12%至15%,平臺服務約10%至15%,而應用方案高達50%至60%,説明真正的價值更多體現在應用層。中國市場的實踐也驗證了這一點:智慧水務、智慧燃氣、智慧電動車、智慧消防等四大領域已形成千萬級連接規模,為NB-IoT提供了穩定的增長支撐。

在芯片層面,華為海思作為NB-IoT標準的核心推動者,憑藉Boudica系列芯片長期領跑中國市場,其產品以高性能、低功耗和高集成度著稱,2024年發佈的新一代方案再次強化了領先優勢。高通則通過MDM920x系列在全球佔據一席之地,這些芯片支持NB-IoT/eMTC/2G多模通信,並具備全球頻段覆蓋和GNSS集成功能,適合跨區域物聯網應用。聯發科憑藉高性價比迅速崛起,其MT2625芯片因超低功耗和緊湊設計在智能穿戴和資產追蹤等領域快速落地,推動NB-IoT在消費端普及。紫光展鋭的春藤系列則以成本優勢和穩定性能在智能表計和共享單車等大規模場景贏得市場,成為海思的主要競爭對手。Nordic Semiconductor利用在低功耗藍牙的積累,推出nRF91系列SiP,將NB-IoT/LTE-M與GNSS集成於一體,強調低功耗與易開發特性;中興微電子作為中興通訊的子公司,其產品也在通信設備和物聯網終端中實現應用。到2023年,華為海思、高通和聯發科三家合計市場份額接近70%,NB-IoT芯片市場已呈現寡頭格局。

主流NB-IOT芯片廠商列表,來源:與非研究院整理(注: 2023 年華為海思、高通、聯發科合計份額約近 70%)

主流NB-IOT芯片廠商列表,來源:與非研究院整理(注: 2023 年華為海思、高通、聯發科合計份額約近 70%)

被誰取代?NB-IOT的競品技術分析

在中國,NB-IoT從一開始就被賦予國家戰略地位,在政策和三大運營商的大力推動下,迅速在智能水錶、燃氣表、電錶等公共事業場景中實現大規模部署。可以説,在國內蜂窩物聯網連接數上,NB-IoT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領先優勢。NB-IOT作為低功耗廣域網(LPWAN)的「國家隊」,其設計目標是滿足低功耗、廣覆蓋、大連接和低成本的需求。基於運營商授權頻譜,NB-IoT能夠提供電信級的質量與安全保障,並憑藉高達164dB的鏈路預算實現優異的深度覆蓋能力,在地下管井、地下室等信號環境極差的區域也能穩定運行。同時,單扇區支持10萬設備連接的高密度特性,使其特別適合智慧城市建設中終端數量龐大、信號穿透要求高的項目。

然而,隨着產業進入2025年,替代性技術的快速崛起讓NB-IoT的地位開始動搖。基於4G LTE網絡的Cat-1正在成為中速率物聯網市場的事實標準。它最高支持10Mbps下行和5Mbps上行速率,具備低時延、VoLTE語音和移動性能力,能夠完美填補NB-IoT(低於1Mbps)與Cat.4及以上技術(高於10Mbps)之間的空白。更重要的是,Cat-1可以直接複用現有4G基站資源,運營商無需新建網絡,部署成本和時間都極低。在2G/3G網絡加速退網的背景下,Cat-1被政策明確為中速率物聯網業務的「繼承者」,並憑藉其兼顧性能和成本的優勢,在共享單車、POS機、車載終端、可穿戴設備等中速率、移動性強的場景中迅速取代NB-IoT,幾乎沒有競爭對手。

NB-IOT競品技術關鍵指標對比,來源:與非研究院整理

NB-IOT競品技術關鍵指標對比,來源:與非研究院整理

與Cat-1並行,LTE-M(eMTC)也在加速蠶食NB-IoT的市場空間。LTE-M提供更高的數據速率(上行可達375Kbps,下行可達1Mbps)、更低的時延(10-15毫秒),支持移動性與語音通話功能,在多數性能指標上全面超越NB-IoT。雖然功耗和模組成本相對略高,但隨着規模化發展,其劣勢正在縮小。美國運營商AT&T已經在2025年第一季度宣佈停用NB-IoT網絡,轉向LTE-M,這一決策在全球範圍內起到風向標作用,也凸顯出NB-IoT與LTE-M在許多應用場景中的直接競爭關係。與此同時,5G RedCap(Reduced Capability)作為5G的輕量化版本,正在成為產業的關注焦點。它在成本和複雜性上低於標準5G NR,卻能提供比NB-IoT更高的數據速率和更低的延迟,尤其適用於工業傳感器、視頻監控和智能可穿戴等中速率場景。儘管RedCap的模組成本目前仍高於NB-IoT,但隨着生態成熟和規模擴展,其優勢將逐步顯現。對全球許多持觀望或放棄NB-IoT的運營商而言,RedCap無疑是物聯網演進的重要方向。

除了蜂窩技術,LoRa和Sigfox等非授權頻譜方案也在侵蝕NB-IoT的生存空間。LoRa工作在ISM頻段,用户可低成本自建網絡,靈活性和自主性極強。其終端電池壽命可長達十年以上,並且數據完全掌握在企業自身手中,在數據安全敏感的行業極具吸引力。儘管覆蓋範圍和速率不如NB-IoT,但在智慧園區、農業、畜牧業、工業監測等部署地點分散、規模較小、且希望避免持續繳納運營商費用的場景中,LoRa依舊不可替代。Sigfox則以超低功耗和低成本為特色,但受限於單向通信能力和生態發展,其競爭力遠不如LoRa。總體來看,NB-IoT、Cat-1、LTE-M、RedCap與LoRa正在形成一種分工與競爭並存的格局。

主要應用場景及替代對比,來源:與非研究院整理

主要應用場景及替代對比,來源:與非研究院整理

在具體應用場景上,這種差異化表現尤為明顯。智能表計是LPWAN技術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應用市場。NB-IoT憑藉運營商統一運維和電信級保障,在城市級水電氣表改造項目中成為首選。預測顯示,到2026年,智能表滲透率將超過90%,NB-IoT是主要推動力。但LoRa憑藉自組網和靈活部署的優勢,在山區或對覆蓋與數據自主要求高的項目中依舊具備競爭力,二者很可能長期形成約7:3或8:2的比例共存格局。Cat-1雖然在功耗和成本上不具優勢,但在需要頻繁交互和固件升級的電網採集終端場景中逐漸嶄露頭角。在中速率和移動性場景中,Cat-1幾乎是唯一的贏家,覆蓋共享單車、移動支付POS機、車載OBD、兒童和老人定位手錶等需求廣泛的市場。NB-IoT在這些領域完全無法滿足速率和移動性要求,而LoRa則不適用於廣域移動。至於碎片化的企業級市場,LoRa依舊穩固地佔據一席之地,從農業傳感到工業監測,低成本私有化部署和數據自主權讓其難以被取代。

區域市場差異與策略,來源:與非研究院整理

區域市場差異與策略,來源:與非研究院整理

區域差異進一步放大了NB-IoT與其他技術的分化。在中國,政府頂層設計和運營商推動確保了NB-IoT的領先地位,其在智能表計和智慧市政領域幾乎無可撼動。但在美國、歐洲等海外市場,運營商更傾向於佈局LTE-M和RedCap,NB-IoT的存在感快速下降,成為邊緣化的角色。由此形成的局面是:NB-IoT在中國仍是政策驅動下的存量王者,而Cat-1成為增長最快的繼承者,LoRa在全球企業市場穩固生存,RedCap則代表未來演進方向。

總結

NB-IOT不會突然消亡

NB-IoT的發展歷程是典型的技術與政策互相博弈的產物。作為3GPP標準體系中mMTC(大規模機器類通信)的關鍵組成部分,它一度被寄予「統一物聯網低功耗廣域網」的厚望,並在中國市場實現了規模化落地。憑藉廣覆蓋、低功耗、低成本和海量連接等特性,NB-IoT在智慧水務、燃氣、路燈、煙感等公共事業場景中樹立了不可替代的價值,成為中國物聯網基礎設施的核心支柱。然而,在全球多元化技術演進的背景下,其市場地位正在經歷劇烈重構。

從區域維度看,中國是NB-IoT的最大「壓艙石」。龐大的連接規模、成熟的產業鏈和政策推動,使NB-IoT在國內仍具長期生命力。但在北美,AT&T宣佈在2025年停運NB-IoT網絡,轉向LTE-M和RedCap,釋放出強烈的信號:在更注重商業邏輯的市場,NB-IoT的性價比與擴展潛力不足以支撐其獨立發展。歐洲運營商則表現出務實態度,傾向於在存量市場繼續利用現有網絡,同時謹慎觀察新一代物聯網技術。新興市場則因對成本和覆蓋的敏感性,仍對NB-IoT保持較高興趣,成為其未來增量的潛在來源。

從競爭格局來看,Cat-1、LoRa和5G RedCap正在分食NB-IoT的生存空間。Cat-1憑藉技術成熟度與2G/3G退網的契機,成為當下最具增長活力的替代者,據筆者瞭解,目前國內Cat-1模塊加5年流量費已經低到不可思議的程度,這也對NB-IOT模塊帶來巨大挑戰;LoRa依靠靈活部署和企業私有網絡優勢,在垂直場景中展現出強大韌性;RedCap則憑藉與5G的天然協同,展現出長期取代NB-IoT的潛力。由此,NB-IoT的角色正從「主力標準」退化為「補充技術」,更多依託於5G融合的mMTC定位,而非單獨支撐未來物聯網版圖。

從技術角度來看,NB-IoT在速率與延迟上的先天不足,決定了它難以支撐AI、大數據等高算力需求場景。其產業鏈也仍存在兼容性和成熟度不足的問題,限制了更大範圍的拓展。長期來看,它可能更多地承擔「過渡性」角色,完成從2G/3G物聯網向5G物聯網的橋接,其歷史價值或許將大於未來潛力。

對行業參與者而言,理解這一趨勢尤為重要。設備廠商應積極佈局多模與新一代技術,避免被單一技術綁定;企業用户在新建項目時需謹慎評估NB-IoT的適用性,並根據目標市場運營商策略進行選擇;投資者則需重新評估相關企業的長期價值。NB-IoT的案例表明,即便是被寫入標準、擁有政策支持的技術,如果無法持續匹配市場需求和經濟價值,依然可能被邊緣化。

筆者認為,NB-IoT近年來確實有一些熱度下降,但並非沒有未來。首先,3GPP已將其寫入5G標準,這意味着其技術生命周期在標準層面得到延長。NB-IoT終端未來可直接接入5G核心網,與eMBB和uRLLC形成互補,繼續在靜態、低速、大規模連接場景中發揮價值。其次,基於NB-IoT的衞星物聯網(NB-IoT NTN)正在興起,可覆蓋海洋、沙漠、森林等無地面網絡區域,應用於物流追蹤、環境監測和應急救援,為NB-IoT開闢了新的應用邊界。最后,中國市場力推NB-IOT可能跟確保技術的自主可控有關。

綜上,NB-IoT不會驟然消亡,而是以漸進方式退守到特定細分領域,如智能水錶、燃氣表等對成本敏感且對性能要求不高的應用中;同時通過與5G融合、與衞星物聯網結合,尋求新的增長點。最終,NB-IoT、Cat-1、LoRa和RedCap將在不同場景和區域形成「分疆而治」的多元化格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