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瑞安建業割售物管業務 低利潤率困局下的戰略撤退

2025-09-11 16:5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中國房地產報

  瑞安建業的退出,或許只是行業整合浪潮中的一環,但其對賭協議與低利潤現狀,無疑為同行敲響了警鍾。

  中房報記者 梁笑梅丨北京報道

  9月8日,瑞安建業以1億港元代價向武漢天源物業旗下公司出售旗下物業管理業務,這筆交易背后折射出房企在行業寒冬中的艱難抉擇。

  標的公司瑞安物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2024年收入達2.32億元,但稅后淨利潤僅640萬港元,呈現「大而不強」的窘境。

  交易協議中暗藏對賭條款:若核心項目瑞安中心物業服務合同未能於2027年底續約,買方有權要求現金補償。這筆交易預計為瑞安建業帶來4700萬港元淨收益,所得款項將用於緩解集團上半年8300萬港元的虧損壓力。

  中指研究院華南分院總經理、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張化學表示:「物業公司已成為瑞安建業利潤率很低的板塊」,而同策研究院宋紅衞則認為,「瑞安的房地產業務重心不斷向內地轉移。」

  關於瑞安建業出售旗下物業管理業務,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致電瑞安建業和武漢天源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截至發稿前,未得到回覆。

  ━━━━

  財務困境下的斷臂求生

  瑞安建業此次出售決定背后,是嚴峻的財務壓力與低效資產並存的現實。標的公司截至2024年末淨資產3325萬港元,卻以1億港元成交,表面看是一筆溢價交易。但細究其盈利能力和行業地位,這筆交易更像是對不良資產的處置。中指院張化學直言:「雖然物業收入佔據集團半壁江山,但0.27%的利潤率根本無法支撐其持續發展。」

  上半年8300萬港元的虧損,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瑞安建業急需現金回血,而出售物業板塊是最快速的變現方式。宋紅衞算了一筆賬:「6.5倍市盈率的出售價格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這筆交易可立即帶來9200萬港元現金流入,有效緩解現金流壓力。」值得注意的是,交易設置了嚴格的時間節點,最迟需於2026年3月完成,反映出瑞安建業對資金到位的急迫性。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物業管理行業的整體困境。香港物管市場面臨人工成本持續上漲、服務費增長停滯的雙重擠壓。瑞安物業雖然管理着瑞安中心這樣的地標項目,但其過度依賴單一項目的業務結構,使抗風險能力大打折扣。

  交易協議中的對賭條款更是暴露出買方對項目續約的擔憂——若2027年瑞安中心合同無法續約或合同總額不足2000萬港元,賣方需支付現金補償。這種風險轉嫁機制,凸顯出標的資產未來盈利能力的不確定性。

  ━━━━

  物業賽道的價值重估

  瑞安建業的出售決定,亦折射出房企對物管業務價值的重新評估。宋紅衞指出,瑞安近年地產業務重心不斷向內地轉移,此次出售香港物業資產是「優化資源、聚焦核心」的戰略選擇。與多數房企分拆物管板塊獨立上市的趨勢相反,瑞安選擇徹底退出,背后邏輯值得深究。一位資深物業分析師稱:「物業行業雖曾被視為現金流穩定賽道,但當前同質化競爭嚴重,增值服務探索艱難,資本估值已迴歸理性。部分企業選擇退出而非堅守,實為對行業前景的理性判斷。」

  另一方面,交易買方武漢天源物業的介入,暗示內地物管企業正尋求跨境佈局。香港市場雖成熟度高,但潛力仍被看好,尤其是與內地資本聯動可能帶來的協同效應。然而,瑞安物業高度依賴單一項目(瑞安中心)的業務結構,能否在易主后實現突破尚存疑問。宋紅衞提醒:「跨區域管理需應對文化差異、監管合規等挑戰,買方需具備強大的整合能力。」

  從行業視角看,瑞安案例揭示了物管行業的兩極分化:頭部企業通過科技賦能與多元化服務提升利潤率,而中小玩家則陷入價格戰與成本困局。上述資深物業分析師強調:「未來物管行業將加速洗牌,要麼做大規模形成生態壁壘,要麼深耕細分領域建立專業優勢,‘平庸中間態’企業最難生存。」

  瑞安建業的退出,或許只是行業整合浪潮中的一環,但其對賭協議與低利潤現狀,無疑為同行敲響了警鍾——物業板塊不再是房企的「安全墊」,若缺乏戰略升級,甚至可能拖累整體業績。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