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誰還在爭奪星巴克中國?

2025-09-11 16:06

(來源:21Style)

文|賀泓源

星巴克中國股權出售進入最后階段。

9月11日,有媒體報道稱,星巴克已將博裕資本、凱雷集團、EQT與紅杉中國列為中國業務出售的最終候選方。這項收購案已在最后一輪談判階段,將在10月底前敲定結果。

在今年7月末,星巴克的財報電話會上,星巴克首席執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就透露,正在對超過20個有強烈意願的機構進行評估。倪睿安還表示對中國市場的信心與承諾不變,並希望保留中國業務相當比例的股權。「任何交易必須符合星巴克的利益。」

近日,倪睿安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再度透露,星巴克正在努力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以便其能夠發展壯大,抓住未來開2萬家甚至3萬家店的機會。在截至6月末的最新財季,星巴克在華門店新開70家,達到7828家。

隨着這筆收購案逐步走向」決賽圈」,星巴克中國股權的出售比例,以及未來誰會成為星巴克中國的運營方,將成為外界關注的核心。

出售比例與主導權歸屬

對於星巴克中國股權出售的比例,市場上有着種種説法。

7月初,據多家媒體報道,星巴克已收到數份針對其中國業務的收購提議,大多數投資者均瞄準控股權。星巴克則被指可能保留30%的股權,其余股權將由多家買家分攤,每家持有不到30%的股權。

種種細節表明,彼時的星巴克似乎想在中國區繼續佔據主導運營地位。

但對此,倪睿安的表態是,「保留相當比例的股權」

客觀上,誰是大股東對外企是核心問題。

以麥當勞為例,麥當勞中國CEO張家茵就曾告訴 21Style,中信資本入主后,麥當勞更靈活了。她指出,公司的管理團隊已實現「本土化」,可以高效地進行決策實踐。譬如,麥當勞中國每個部門的架構在最近一兩年都在發生調整,這讓團隊更加靈活,更加敏捷。

麥當勞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麥當勞中國系統門店總數達6820家,全年新增917家門店。2024年,麥當勞中國貢獻了約70%的全球國際特許市場新店,佔比同比提升3個百分點。同期,麥當勞全球超過一半的新店都開在了中國市場。

21Style還了解到,目前麥當勞中國的控股股東中信資本,也給了麥當勞很大經營自主權。

「這樣的組合既有全球的視野,也深入瞭解快速發展的中國市場。」張家茵稱。

向中國團隊放權

目前來看,星巴克在華運營策略更靈活了。

9月9日,為進一步放大第三空間優勢,星巴克中國正式宣佈與小紅書APP達成深度合作,共同開啟「興趣社區空間」獨家全面合作計劃。為此,星巴克在全國範圍內挑選出1800余家門店來進行相關運營。

此外,星巴克中國在終端價格上有了一定調整權。

6月10日起,星巴克三大王牌品類——星冰樂、冰搖茶、茶拿鐵,共計數十款產品將集體降價。以大杯為例,平均價格降幅在5元左右,最低價為23元。收效是明顯的。星巴克數據顯示,在今年二季度,星巴克冰搖茶業績翻番,茶拿鐵持續增長,星巴克星冰樂在小紅書全行業非咖品類搜索中,排名第一。

還要看到,星巴克中國以聯合會員計劃為基石,與中國東方航空會員體系開啟全面合作。與央企合作,細節是繁瑣的,可見星巴克中國在業務推進上,越來越有積極性。

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曾經,星巴克在華聯名營銷有限,很大原因就是需要向總部報備,流程繁瑣。

受種種因素推動,在最新財季,星巴克中國營收同比增長8%至7.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6.25億元),實現連續三個季度的同比增長。

競爭激烈

星巴克在中國市場也必須變了。目前,其在中國市場的處境愈加被動。

在外賣補貼推動下,瑞幸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7.1%123.6億元,遠遠甩開了星巴克。同期,瑞幸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43.6%至12.5億元。

截至二季度末,瑞幸咖啡門店總數達到26206家,環比增長8.8%,其中包括16968家自營門店和 9238 家加盟門店。從門店規模上,也與星巴克拉開差距。

甚至,在規模擴張下,瑞幸同店銷售還在增長。二季度,瑞幸直營門店同店銷售增長達到13.4%,其中杯量增長是主要驅動因素。

國內咖啡新勢力品牌的崛起,已成事實。

以庫迪咖啡為例,截至8月,庫迪咖啡門店數量超過15000家,且該公司已經實現盈利。

另據21Style瞭解,在今年二季度,蜜雪冰城旗下的幸運咖新籤門店同比增長164%。7月以來,加盟諮詢量環比增長超過300%,且來自一線城市的加盟諮詢電話激增。7月12日,幸運咖店均營業額達5732元。當天,外賣訂單量環比提升258%,當日單店外賣最高單量3095單。

作為對比,在今年二季度,星巴克中國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長2%,同店交易量同比增長6%,同店客單價同比下滑4%。

面對來勢洶洶的中國咖啡實力,正如倪睿安所説,為星巴克找到更懂中國的合作方是其在華擴張關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