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1 15:16
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回暖,規模重返30萬億元關口,行業價值創造能力同步提升。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5年上)》,上半年理財產品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3896億元,同比增長14.18%。其中,理財公司作為市場主力軍,貢獻了3297億元收益。
理財市場在拓寬居民財產性收入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月1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大力支持居民增收,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提升消費能力。3月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將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列為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在此背景下,資管行業圍繞普惠服務升級展開多輪探索,緊扣金融「五篇大文章」指引,推動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助力居民財富穩健增長。
普惠服務加速下沉
「資管新規」發佈以來,普惠理財逐步突破傳統以萬元為起點的申購門檻,光大理財甚至在2020年首推1分錢起售的理財產品,推動理財服務持續下沉,進一步豐富了理財產品體系。據普益標準統計,2024年市場上存續的普惠理財產品數量增加3000余款,增長顯著。
普惠理財產品通常具備低風險、低門檻和靈活申贖等特點,能夠為投資者提供風險可控、收益相對穩健的理財服務。這類產品突出「低起點、低費率、穩收益」的優勢,重點關注小微羣體、縣域居民、新市民等客羣,以高性價比的金融服務,滿足普惠羣體在可控範圍內對財產性收入的保值增值需求。
市場數據顯示,低門檻理財產品在存續產品中的佔比不斷提升。例如,招銀理財百元以內認購起點產品佔比達82%以上,光大理財旗下「1分理財」「1元理財」等低門檻產品佔比近70%。
以光大理財2024年4月發行的產品「陽光金普惠日開(90天最低持有)A」為例。該產品作為普惠理財主題產品,1分錢起購、1分錢遞增,幾乎沒有購買門檻;同時,其管理費率(年化)和銷售服務費率(年化)均設置為0.1%。據光大理財官網數據,截至9月3日,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達2.2685%。
在業內看來,資管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收益能力。當前低利率背景下,降低產品費率能夠有效提升投資者獲得感。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銀行理財產品費率同比下降顯著,管理費率整體下降約8%。與此同時,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穩健,《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5年上)》顯示,上半年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12%。
銀行理財憑藉其安全穩健、普惠的特性,已成為居民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工具。理財公司近年來通過母行以及外部渠道代銷,推動普惠產品觸達更廣泛客羣,促進服務下沉。據光大理財市場經理亓旭文介紹,光大理財在母行代銷的超1000余隻產品中,近900只產品購買起點為1元或者1分錢,且大多數產品風險評級為一星級或者二星級,在嚴控風險的同時,拓寬了普惠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
值得注意的是,推行全面淨值化轉型也為普惠金融服務下沉帶來新的挑戰。市場波動成為影響投資者信心的關鍵因素,尤其對風險承受能力偏低的投資者而言,其產品持有體驗易受市場情緒影響。例如,今年一季度,債市調整導致部分固收類理財產品淨值出現回撤,3月末理財產品存續規模較2024年底微降。爲了優化投資者在市場震盪時持有體驗,記者從業內瞭解到,為舒緩客户焦慮情緒,各家理財公司都高度重視投資者陪伴,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傳遞市場動態與產品運作信息。
目前32家理財公司均開設了公眾號、服務號等線上平臺,其中30家開通了微信視頻號。依託線上平臺,理財公司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發佈視頻、投教長文及市場解讀。從更新頻率來看,每周發佈2到3條相關內容。
「面對市場波動帶來的產品淨值變化,我們不僅及時優化產品設計平滑波動,還即刻響應投資者疑問,針對市場因素、產品運作邏輯及投資持有策略等給予清晰解讀。」亓旭文表示,今年
1-8月,光大理財累計發佈投教類長圖文超過160篇,平均每周發佈
2~3個投教視頻。線下方面,上半年光大理財在光大銀行30余家重點分行舉辦了近70場投教活動,進一步提升一線人員專業能力及客户理財知識。
投資創新工具賦能小微
在投資端,銀行理財更是通過構建多元資產配置體系,為普通投資者拓寬財富管理工具的同時,也切實服務了個人和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其中,資產證券化作為盤活存量資產、優化融資結構的重要工具,為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效率提供了創新路徑。
今年3月發佈的《關於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金融機構開展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6月,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個人汽車、消費、信用卡等零售類貸款資產證券化增量擴面,促進盤活信貸存量,提升消費信貸供給能力。
在消費金融領域,資產證券化助力金融機構聚焦下沉市場和長尾客户,滿足新市民、縣域居民合理信貸需求,使投資普惠資產切實助力千百萬家庭的消費升級與民生改善。在供應鏈金融中,依託鏈條中的核心企業的信用與真實交易背景,為上下游中小微企業開闢融資新渠道,實現金融「活水」向實體經濟末梢的精準觸達。
機構認為,2025年以來,國家持續推動消費升級戰略,帶動消費貸款余額增速同比回暖。增量基礎資產同樣帶來消費金融ABS供給的抬升。中信證券研報預測,在政策發力促進消費與居民收入增長的背景下,優先級ABS性價比高於利率債與高等級信用債,可滿足銀行理財、保險資金等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配置需求。
「相較於傳統逐筆為個人或小微企業授信的模式,資產證券化通過將普惠羣體和上下游企業的信貸資產打包,能夠實現風險分散和規模效應,既保障了資金有效投放,也保護了產品投資人的利益。」光大理財創新資產部投資經理劉澤明表示,六年前,光大理財成立之初,就聚焦於挖掘優質普惠資產,並將其納入現有的大類產品中進行投資。經過市場驗證,這類資產收益表現穩健,因此逐步將其作為獨立系列產品推出。通過自主發行並管理相關產品,能夠更高效地配置這些資產,進而吸引更多資金支持普惠金融業務,形成良性循環。
今年7月,光大理財參與投資了「天風中投保應收賬款2期中小微企業融資支持資產支持專項計劃(數據資產賦能)」,作為國內首單數據資產賦能資產證券化產品,該產品創新引入中國投融資擔保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核心數據資產——「中投保信裕供應鏈金融平臺業務數據」,實現了對底層資產的動態穿透評估與精準定價。同時,依託全生命周期數據監管閉環,增強資產可信度。不僅有效破解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也滿足了產品投資者穩健的風險管理需求。記者獲悉,截至目前,光大理財投資消費金融及供應鏈金融ABS(資產支持證券)業務余額已超330億元。
養老理財探索長期配置
平衡收益性與穩定性不僅是普惠理財服務的重點,更是養老理財服務的核心,關係到居民的養老錢。自2021年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啟動以來,我國養老理財市場在探索中穩步發展。中國理財網披露的數據顯示,目前共有10家理財公司累計發行51只養老理財產品。據華源證券統計,截至2025年5月底,養老理財存續規模1036億元。從資產配置結構來看,養老理財產品以固收類資產為核心,2025年一季度固收類資產規模佔比75.3%。
儘管市場周期性波動對長期產品實現穩健增值帶來挑戰,養老理財產品仍表現出較強的收益能力,不僅跑贏理財行業平均水平,相較於其他養老產品也具備明顯優勢。wind數據顯示,年初以來全部51只養老理財產品均實現正收益,其中淨值增長率最高達4.84%。華源證券研報顯示,2024年養老理財平均收益率達4.9%,高於養老目標基金的4.1%和年金養老金的3.6%。
對於實現穩健增值策略,光大理財專户投資部投資經理王帆認為,理財公司在養老理財試點過程中積累了兩方面經驗:「一是在大類資產配置層面,淡化主觀判斷,強調科學構建,核心是對波動率進行有效管理,以便優化投資組合的持有體驗和最終的風險收益特徵。第二個層面在於細分策略的實施。通過核心資產細分,在細分資產中追求主動管理收益。」
市場一致認為,相比於其他資管機構,銀行理財公司在開展養老理財業務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一方面,理財公司繼承了母行穩健經營的銀行文化和強大的信用風險管理能力,更注重資金安全和收益穩定性;另一方面,依託母行龐大的客户基礎、渠道資源和品牌積澱,可以廣泛觸達風險偏好較低、追求穩健收益的大眾投資者。
王帆介紹,養老金融是光大銀行理財業務錨定的重點賽道之一,光大理財也是全市場的首批養老理財試點機構。經過市場的檢驗,截至2025年8月末,對全國所有的51只養老理財產品按成立以來的產品收益率排名,光大理財有6只產品排名全國前十,最高一隻排名全國第2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多家理財公司透露正在研究儲備更多產品形態與創新功能,為未來養老理財擴大業務試點做準備。
養老金融與普惠金融,作為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的關鍵着力點,一頭牽着千家萬戶的美好生活,一頭繫着經濟發展全局。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和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提升,市場對理財機構的資產配置能力、風險管理水平和投資者陪伴服務等還將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