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對話九識智能孔旗:在萬億城配「無人區」,跑出商業化加速度

2025-09-11 11:30

在蘇州工業園區,一家中通快遞分撥中心的門口,一臺九識智能的Z5無人車剛完成配送任務,正靜靜等待下一輪指令。沒有安全員,沒有遠程遙控,站點工作人員在手機APP上發出指令,這台小巧的物流車便裝滿貨物,自主匯入車流,奔赴下一個社區驛站 。

「以前這段路得配司機輪班,現在一臺車就能搞定,」網點負責人楊先生算了一筆賬,「單趟成本降了,還解決了司機招工難的問題。」

這僅僅是九識智能(ZELOS)龐大運營網絡中的一個縮影。這家成立於2021年的自動駕駛公司,在短短四年間,已將無人車隊鋪向了全國近300座城市,L4級自動駕駛運營里程累計超過3300萬公里。在行業仍在探索商業化路徑的迷霧中,九識智能已經率先跑出了驚人的加速度。

這背后,離不開其九識創立者自動駕駛「技術大神」莊立,更離不開后期加入並掌舵的首席執行官孔旗。從百度Apollo的「登月者」,到京東2C無人車的締造者,再到如今2B城配物流創業的「探路人」,孔旗始終追隨着自動駕駛技術演進的步伐。近日,南都灣財社記者與孔旗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試圖解碼「九識速度」背后的戰略思考與務實哲學。

從大廠「出走」的創業者

孔旗的履歷,幾乎串聯起了中國自動駕駛發展的上半場。作為百度硅谷研發中心最早期的開發者之一,他親歷了Apollo系統的開源決策——一個「真正歷史性的時刻」,為中國自動駕駛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后在京東,他基於Apollo開源系統主導研發的「大白」無人車在抗疫中立下功勛,並被國家博物館收藏,成為其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

然而,2021年10月,孔旗選擇從京東北美離職。「主要是想回上海陪陪家人,」他坦言,長期在硅谷和北京之間的奔波讓他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在上海的愛人和剛剛出生的女兒們。而京東物流在2021年5月上市后的組織架構調整與人事變動,更令專注於技術的孔旗倍感疲憊。尤其是硅谷共事多年的同事莊立(九識智能聯合創始人)在2021年7月的「被離職」,也對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當莊立回國創立九識智能后,身處「迷茫期」的孔旗受到了巨大觸動。莊立團隊發現,要讓自動駕駛真正落地,應對複雜的「corner case」(長尾場景),純靠算法遠遠不夠,必須打造軟硬件一體的產品,並找到願意為之買單的場景,以獲取規模化的真實數據。

「自動駕駛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能不能有大規模數據,以及這些數據是不是需要自己花錢砸出來。」在莊立和投資人的盛情邀請下,孔旗最終選擇加入,共同解答這個核心命題。他看準了這件事的深遠意義:「能夠降低城市中小商户在貨運物流方面的經營成本,加快城市綜合治理和信息化平臺建設的速度。」

全球首款L4級城配量產產品——九識Z5系列下線。 全球首款L4級城配量產產品——九識Z5系列下線。

深入場景,找到答案

與當時火熱的Robotaxi或干線物流不同,九識最終將賽道鎖定在了「城配B2B」這一萬億級市場。這是一個經過反覆摸索后的務實選擇。孔旗和團隊判斷,在物流場景中打通技術和產品,最有可能率先實現規模化,從而積累高質量的多場景數據。

這個判斷,在蘇州中通網點的日常運營中得到了印證。在近日舉行的媒體開放日活動上,南都灣財社記者走進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的九識(蘇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現場看到的Z5無人車,裝載空間5立方米、載重800公斤,專為城市末端配送設計,已經能輕松應對老城區窄路等複雜路況。它搭載了激光雷達、攝像頭等4種傳感器,不依賴高精地圖,即便在雨雪天、隧道等複雜工況下也能穩定運行 。

在蘇州中通快遞網點「等待指令」出發的九識無人車。

九識的理念是「場景定義產品」。「我們真正下沉到用户場景,和客户一起工作,理清他們的實際需求。」孔旗説。

正是基於對場景的深刻洞察,九識推出了「Z」「E」「L」三大系列車型,分別對應全能標準、末端輕件和重載應用等不同需求,覆蓋從2立方米到10立方米的各類城配場景 。Z系列甚至還提供冷藏車、二類底盤等定製化產品 。

此外,爲了讓產品更快地被客户使用,九識在商業模式上也極度貼近用户。考慮到快遞行業客户現金儲備少的特點,公司推出了靈活的購車優惠措施。2025年初推出的E6車型,更是打出了「一部手機的價格買一輛無人配送車」的口號。

「無論是車型迭代,還是調整定價策略,核心目的都是讓產品更快地被客户使用,給他們帶來價值。」孔旗強調。這種務實的策略形成了強大的「用户飛輪」:被市場接受的產品帶來規模化落地,海量數據反哺算法和產品迭代,最終構築起難以逾越的競爭壁壘。

不止於造車,構建運力生態

2025年4月,九識智能完成近3億美元B輪融資,投資方陣容豪華 。孔旗認為,資本市場最看重的,是九識的「技術、產品、務實」。

九識堅持核心軟硬件模塊全棧自研,這使其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快速調整,高效迭代產品 。而不依賴高精地圖的技術方案,則帶來了「降本、提效」兩大優勢,為其在全國近300個城市的快速擴張掃清了障礙。

手握重金,九識的藍圖也愈發清晰。「融資主要用於下一代產品研發、自有供應鏈建立、國內外市場拓展和產業生態聯盟構建等方面。」孔旗表示 。

在他和團隊的構想中,九識的未來,遠不止於一家無人物流車製造商和技術服務商。

「我們希望把九識智能從技術服務商轉型為智慧城市運力生態構建者。」孔旗透露,公司今年8月推出的ADS中心(Autonomous Driving Service)智慧物流城市融合體計劃,旨在為客户構建一個開放平臺,在標準化無人車產品的基礎上,實現個性化定製,讓客户能按需下單運力服務,從而打造一個智慧運力的產業新生態。

最終,無人物流車將作為新質生產力,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推動「車-路-雲-城」四位一體系統的融合。這不僅是商業上的遠見,也體現了這位技術老兵對行業未來的責任感。

「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孔旗強調,九識建立了完善的多層次安全保障機制,並且積極參與推動無人物流車相關標準的建設 。他相信,中國複雜多樣的道路環境,將錘鍊出全球適應性最強的自動駕駛技術。

九識無人車行駛在城市中。 九識無人車行駛在城市中。

對話九識智能CEO孔旗

南都灣財社: 在「高手如林」的無人配送賽道,您認為九識智能最核心的「護城河」是什麼?孔旗:無人城配的市場很大,能夠容納很多玩家。從當前情況看,不論是規模、發展速度、成本、應用場景,還是數據和算法積累等多個維度,九識都在行業中處在領先位置——最新數據顯示,九識在快遞物流KA客户(即通達兔、郵政)中市場佔比76%,在中大型尺寸車輛(≥5m³)市場佔有率88%。在中國無人物流車市場中,九識智能佔比已經超過70%。但更重要的是,能夠獲得大多數客户認可的公司,必定是同時兼備產品技術研發的硬實力,以及銷售、運營、維護的軟實力。城配行業的從業者需要一個完整的體系來維持,這遠比單純做算法要豐富得多。九識的優勢在於,我們通過已被市場驗證的產品,快速獲得了市場規模與海量、多場景、高質量的數據。這個發展速度又能讓我們獲得更多數據,用來指導算法和硬件的高效迭代,從而形成一個加速滾動的飛輪,累積的優勢還在不斷擴大。產品力源自我們團隊的技術基因,全棧自研的軟硬件一體化能力能夠讓市場需求迅速轉化成產品成果;而這些被客户真實買單的產品投入市場后,又實現了數據的積累和模型的不斷優化,最終再反哺產品,不斷迭代升級。同時,在客户洞察、場景理解、產品打造、服務體系構建等方面,九識所積累的經驗已經成為公司領先於其他L4公司的軟實力。南都灣財社:您認為當前制約整個行業大規模商業化的最大瓶頸是什麼?城配物流領域實現真正「無人化」運營的轉折點大概會在何時到來?

孔旗:我認為有幾個方面,標準體系的完善、技術安全的持續提升、商業化和數據獲取等問題,都是這個行業要實現大規模發展應該重點關注的。對於行業來説,安全一定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提升安全性的過程,是始終需要高度重視並不斷迭代的過程。我們始終將安全置於首位,建立了完善的多層次安全保障機制,而且我們基本每個月都會進行一次算法升級,讓車輛越用越好用,越用越安全。從我的視角看,當2024年九識推出系列產品,被整個城配物流市場廣泛關注,並在當天收穫了5000多臺訂單時,城配物流領域真正「無人化」的時代其實就已經開啟了。未來,當全國有3萬台以上無人物流車,在一些城市能夠達到500台的運營規模時,這個行業應該就會迎來一個更具決定性的轉折點時刻。我們判斷2025年將成為行業的「萬台交付元年」,九識智能當前已知的年交付量肯定會破萬台,這標誌着商業化將進入一個全新的規模化階段。長期來看,中國無人駕駛城配場景的滲透率尚不足1%,潛力巨大。同時,我們在新加坡、中東等海外市場的成功落地,也已經驗證了這項技術的全球需求。

九識智能與新加坡職總平價合作社(供應鏈公司)合作項目落地新加坡首個無人貨物轉運項目。 九識智能與新加坡職總平價合作社(供應鏈公司)合作項目落地新加坡首個無人貨物轉運項目。

南都灣財社:科技進步常被認為會對傳統崗位造成衝擊,城配領域涉及數千萬貨車司機。您如何看待自動駕駛技術與人類勞動力的長期關係?它是一種替代,還是一種全新的「人機協同」?孔旗:我們聚焦的貨運場景,真實情況和乘用車還不太一樣,這個賽道實際上是特別缺司機的,存在嚴重的勞動力斷層。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2025年快遞從業人員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快遞從業人員總數較去年底減少了31萬人,其中一線快遞員流失最為嚴重。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數量實際上處在一個下滑的趨勢中。從我們真正接觸客户的感受來看,他們非常需要這樣的產品。有客户舉過一個例子:對於快遞員來説,他更想待在社區里去做終端的最后100米、最后50米的配送服務,因為他通過收派件掙得其實更多,並不想把大量時間浪費在倉與網點之間的干線運輸上面。因此,人工智能的發展與傳統崗位之間不是取代和淘汰的關係,而是一種「運力的補位」,我們是在解決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到未來,我相信這會是一種人類與人工智能協同共生的關係。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