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1 13:16
專題:服貿會第七屆中國金融科技論壇
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第七屆中國金融科技論壇於2025年9月10日-11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科技賦能—金融業數字化轉型與應用」。國家金融科技風險監控中心總經理範貴甫出席並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是國家金融科技風險監控中心(以下簡稱風控中心)總經理範貴甫,非常榮幸能在本次論壇上與各位交流。今天藉此機會,就可信數據空間如何賦能金融數據融合應用這一話題,與大家分享風控中心的探索與實踐。
首先,先允許我簡要介紹一下風控中心的基本情況。2020年8月,國務院批覆北京市「兩區」建設方案,同意在京設立「國家金融科技風險監控中心」。在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政府的指導支持下,風控中心於2023年10月正式成立,落户北京市西城區國家級金融科技示範區。
風控中心根據建設方案要求,明確了機構發展的「一個定位」和「兩項職能」。「一個定位」是「國家級專業化的金融科技風險防控基礎設施」建設定位;「兩項職能」一是為金融管理部門開展金融科技監管工作提供支撐,增強金融科技監管的專業性、穿透性和數字化水平,已開始向人民銀行總行報送《金融科技風險月報》,逐步按省份向人民銀行省分行報區域月報,二是為金融機構做好金融科技風險防控提供支持,構建金融科技風險聯防聯控體系,輸出數智化風控產品及服務,個性高危風險進行一對一風險提示,行業共性高危風險將發佈風險預警;圍繞「一個定位」和「兩項職能」,風控中心聚焦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在金融行業應用風險防控的主責主業,正在全力打造「三種能力」,包括基礎技術平臺的建設運營能力、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的運行支撐能力以及金融科技創新研究能力,依託這三種能力,風控中心對外提供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共服務和定製化、專業化、市場化的增值服務,助力提升金融監管數字化水平、促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
當前,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已成為驅動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力量。金融行業作為數據密集型和科技驅動型行業,天然具有數據稟賦。然而,在實踐中我們發現,當前金融數據流通面臨以下幾層挑戰:一是數據價值釋放需求與安全合規要求之間的矛盾。《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實施,雖然構建了完善的數據保護框架,但也提高了數據流通的合規成本。二是業務創新需求與技術瓶頸之間的矛盾。傳統的數據加密、脱敏技術難以滿足「數據可用不可見」的新型業務需求。三是跨機構協作需求與信任缺失之間的矛盾。金融機構間缺乏有效的互信機制,導致「不願共享、不敢共享」的普遍現象。
去年,國家數據局發佈《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8年)》,提出要開展企業、行業、城市、個人、跨境等五類可信數據空間建設和應用,着重打造數據空間可信可管、互聯互通、價值共創三種能力。到2028年,可信數據空間運營、技術、生態、標準、安全等體系取得突破,建成100個以上可信數據空間。這是從國家層面首次針對可信數據空間這一新型數據基礎設施進行前瞻性的系統佈局。可信數據空間,是基於共識規則聯接多方主體、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共用的一種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是數據要素價值共創的應用生態,是支撐構建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的重要載體。這一頂層設計為金融數據流通指明瞭方向,即以「可信數據空間」為基礎設施,實現數據要素的安全可控流通。
風控中心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推動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等相關政策,推動構建金融行業可信數據空間,已有一定的建設基礎,已流通數據涵蓋銀行電子憑證、資金流水、風險信息、漏洞信息等;已上線業務場景包括銀行電子憑證開具、對公資金流水跨行覈驗、對公貸后資金迴流監測預警、金融APP反詐電子標識生成發放與監測識別、金融科技應用風險監控等;同步申報的「金融行業可信數據空間項目」已納入國家重大項目庫。
風控中心打造的金融行業可信數據空間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服務多類法人主體,支持包括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科研機構、數據交易服務機構等在內的不同類型機構接入;二是打造典型應用場景,支持跨區域、跨行業數據流通利用,發佈數據產品,打造示範性強、帶動性廣的典型應用場景;三是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實現按照統一身份登記,統一接口要求、統一目錄標識等國家數據基礎設施相關標準,實現與相關行業、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四是規模化數據在線流通能力,實現數據流通利用的關鍵技術攻關和應用驗證,採用隱私保護技術,區塊鏈、數據控制、數據加密流通、數據沙箱、可信執行環境等多種數據流通技術,形成數據規模化在線流通能力。
在政策指引與建設目標驅動下,風控中心已開展多維度實踐探索並形成系列落地成果,上線多個應用場景。一是銀行電子憑證轉接開具,銀行電子憑證(電子回單和對賬單等)轉接開具服務自 2023 年5月正式上線以來,已接入 66家開具端銀行、2889家接收端機構,截止2025年8月累計完成業務轉接總量超5200萬筆,充分驗證了平臺的電子憑證交付、分發能力,開具端已投產上線6家國有銀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30家城市商業銀行、18家農商行及農信社,接收端已投產上線20余家大型央企,16個省市2000余家財政預算單位,10家代理記賬或票務服務平臺,可觸達小微企業、涉農主體約80萬家;二是對公資金流水跨行覈驗,已在北京、上海、重慶、天津、浙江、江蘇、四川、河北等8個地區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中進行測試驗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浙商銀行、北京銀行、杭州銀行、天津銀行、河北銀行、張家口銀行、晉商銀行等16家金融機構已成功上線,在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上成功發佈併入選「十大成果」之首;三是對公貸后資金迴流監測預警,風控中心會同北京銀行、天津銀行、河北銀行、交通銀行北京分行4家金融機構在京津冀協同「沙盒」中測試驗證,對公貸后資金迴流監測預警服務構建了跨行協同機制,打破單一機構信息孤島,進行穿透式監控溯源,全鏈條貸款資金流轉路徑追蹤,實現機構間風險聯防聯控;
目前,風控中心已經聯合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杭州銀行、天津銀行等11家銀行發起建立金融行業數據融合應用基礎設施建設聯席會議機制,遵循標準共商、技術共研、場景共建、開放共享、合作共贏基本原則,基於金融行業隱私計算平臺共建行業級可信數據融合應用基礎設施,推動金融領域數據資源共享應用,提升金融行業風險防控效能。作為聯席會議祕書處,風控中心按照聯席會議工作方案要求組織推進工作組會議,研討介紹正在建設和規劃的數據融合應用應用場景,收集新場景參與意向,聯合成員單位構建數字金融服務生態,拓展技術支持資源,探索可持續商業模式。
四是金融APP反詐電子標識生成發放與監測識別,提供金融APP反詐電子標識生成發放、涉詐APP監測識別等服務,支撐8家試點金融機構的60款APP完成反詐電子標識加載,協同基礎電信企業、應用商店、智能終端企業開展涉詐APP的監測預警,支撐試點金融機構有效遏制APP仿冒勢頭;五是金融科技應用風險監控,依據《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要求,按照「共建、共享、共用」原則建設金融科技風險庫、漏洞庫、案例庫,匯集數字渠道風險、智能算法風險、大數據風險等金融科技應用風險信息,截止2025年8月,漏洞風險監測範圍已涵蓋398款APP,共發現5345項漏洞風險隱患,合規風險監測範圍已涵蓋407款APP,所屬銀行包括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10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67家城市商業銀行,49家農村商業銀行、6家農村信用社和5家民營互聯網銀行,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六是外部數據源對接服務,通過行業「總對總」方式引入司法數據查詢服務已上線。金融機構均可通過標準化 API 接口方式調用涉訴模型數據,單一機構用户可通過金融行業可信數據空間統一對接查詢服務接口,降低數據使用成本。新接入的機構無需重複開發對接流程,直接通過統一接口即可享受高效、合規的司法數據查詢服務,真正實現「即接即用」的便利化數據服務體驗。
以上是風控中心建設金融行業可信數據空間的探索與嘗試,未來的建設規劃採用「三步走」策略,一是開展跨機構數據融合應用,率先在銀行電子憑證開具、對公跨行資金流水覈驗、對公貸后資金迴流監測預警、金融APP反詐電子標識生成發放與監測識別、金融科技應用風險監控等金融服務場景中落地實踐,二是風控中心作為金融行業可信數據空間運營方將聯合數據提供方、數據使用方、數據服務方共同建設金融行業的數據流通與融合應用,實現數據空間可信管控、資源交互、價值共創,服務金融數字化轉型,構建數字服務生態,三是「總對總」對接跨行業可信數據空間,推動金融與相關行業數據資源有序共享,建成后將帶動區域、行業、數據流通利用,實現金融與相關行業數據資源互聯互通。
非常歡迎各位領導、同仁與風控中心一道精誠合作,積極拓展更多滿足金融機構需求的新業務場景,共同構建金融行業可信數據空間,支持金融機構實現數據安全共享,打破數據壁壘、激活要素價值,推動構建跨行業跨機構的風險聯防聯控體系,讓數據可信流通成為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為落實數字金融大文章、服務數字中國建設貢獻積極力量。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閲,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