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1 11:07
專題:服貿會第七屆中國金融科技論壇
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第七屆中國金融科技論壇於2025年9月10日-11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科技賦能—金融業數字化轉型與應用」。百融雲創高級副總裁陳立宇出席並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各位嘉賓,下午好,我們是站在金融科技公司的角度,跟各位嘉賓匯報一下,我們在銀行智能化轉型方面的實踐。我們在做銀行智能化轉型的時候,可能想搞清楚一個問題,大模型的核心能力到底是什麼?它的能力邊界在哪里?它適合什麼場景?它不太適合什麼場景?
當前行業普遍關注大模型與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關聯,若從人類智能的形成邏輯類比,可更清晰理解其核心路徑。人類通過視覺(眼睛)、聽覺(耳朵)等感知器官,能夠獲取文本、視頻及現實世界中的各類信息 —— 這一過程如同大模型對多模態數據的採集與輸入。
而人類智能的深化,離不開 「信息 - 知識 - 智慧」 的遞進轉化:一方面需通過 「讀萬卷書」 式的海量信息積累,構建基礎數據儲備;另一方面需結合 「行萬里路」 的實踐場景,將零散信息提煉為結構化知識;最終通過持續的理解、學習與實踐驗證,讓知識與現實需求深度融合,形成具備決策價值的智慧。這一從信息輸入到智慧輸出的閉環,本質上與大模型追求的智能化演進方向高度契合,也是通用人工智能發展需遵循的核心邏輯之一。
那麼,大模型的核心能力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結合實踐觀察,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其一,是業界廣泛認可的強大生成能力,這是大模型在內容創作、方案輸出等場景中發揮價值的基礎。
其二,是泛化性語言理解能力。這種理解並非侷限於訓練數據中的固定表述,而是能夠突破既有文本的約束,精準捕捉未直接出現過的表述背后的核心問題與邏輯,從而實現對複雜語言場景的靈活適配。
其三,是高效的少樣本學習與上下文學習能力。這一能力在實際業務中體現尤為顯著:傳統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在完成任務拆解、信息提取等工作時,往往需要 1000 條以上的樣本數據進行初始化訓練;而依託大模型技術,僅需不足 100 條樣本,即可訓練出在業務場景中準確率達 80 分以上的 NLP 模型,且能通過后續持續的數據標註與迭代,不斷優化模型的理解精度。
其四,是知識關聯與推理能力,但需客觀認識其與人類推理的本質差異:人類推理以邏輯理解為前提,基於對事物內在關聯的認知形成判斷;而大模型的 「推理」,本質上仍是基於海量數據的統計概率預測 —— 它通過學習訓練數據中隱含的邏輯模式,實現對知識關聯的模仿與呈現,並非真正具備人類式的邏輯認知能力。
此前,思維鏈(Chain of Thought, CoT)技術曾受到行業廣泛關注。從技術本質來看,思維鏈隸屬於提示詞工程的範疇,其核心邏輯是通過對複雜問題進行結構化拆解,將推理過程拆解為清晰的中間步驟,進而引導模型更精準地理解問題邏輯、梳理分析路徑,最終提升語言模型對複雜任務的理解與處理能力。
這種技術路徑的價值在於,它能有效彌補模型在直接應對多步推理問題時的侷限性 —— 通過顯式呈現推理環節,讓模型的分析過程更具邏輯性與可追溯性,而非依賴單一輸入直接生成結果,這也使其在需要深度邏輯推導的場景中,能更好地適配實際需求。
剛纔講的是一些題外話,今天的主題是大模型如何在業務場景當中產生價值,就提到一個很關鍵的,剛纔很多嘉賓都強調,我們這種智能化是需要有大量的成本投入的,這樣的成本投入,怎麼樣去衡量它的價值?所以我們提出來AI,我們所謂的AI Agent,也要像人一樣去完成KPI。在我看來,銀行的智能化轉型需聚焦三個核心流程,構建從業務升級到價值落地的完整路徑:
第一,推動業務流程 AI 化。銀行的業務體系由多類專業化流程構成,不同流程對應不同部門設置,各部門又圍繞具體崗位 KPI 開展工作 —— 而每一項業務流程,本質上都是由一系列連貫的業務活動組成。以信貸業務為例,從前端客户獲取、中期反欺詐覈查,到授信審批與貸后催收,每個環節均需特定崗位人員承接執行。業務流程 AI 化的核心,就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替代或輔助人工完成這些標準化、重複性的業務活動,實現流程效率的提升。
第二,實現業務流程 Knowhow(專業經驗)AI 化。銀行在長期運營中積累的業務規則、風險判斷邏輯、客户服務經驗等隱性 Know how,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這些專業經驗轉化為可被 AI 模型學習的結構化知識,讓模型能像資深從業者一樣理解業務邏輯、做出決策判斷,是智能化轉型深化的關鍵 —— 這不僅需要技術層面的算法優化,更需打通 「業務經驗提取 - 知識圖譜構建 - 模型訓練迭代」 的全鏈路。
第三,建立AI 價值交付的標準化評估體系。AI 技術的應用效果,不能僅以技術參數衡量,核心要看是否能 「規模化交付價值」—— 即 AI 方案能否在大規模業務場景中穩定落地,持續為銀行降本、增效、控險。
例如,我們當前正為多家金融機構提供 AI 驅動的貸后催收解決方案,這一需求的背景與當前銀行業面臨的 「三低一高」 挑戰密切相關:在市場利率下行、息差收窄、整體收益承壓的同時,不良資產風險受宏觀環境影響呈現一定上升趨勢。
站在行業領導的角度,我們怎麼去控制不良?現在銀行的做法,銀行的不良從M1就要開始委外,M1我們要交給外面的坐席,你的不良生成的多了之后,你是不是要加人?加人就要加預算,加人就是預算的問題。現在我們息差又收窄了,收益又下降了,收益下降對銀行來説就是預算少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只能用硅基人軍團,硅基人要具備什麼能力呢?
第一,像人的智能,精準識別人類的情緒,理解客户的意圖,規劃下一步策略。催收是非常難的,要給客户做施壓,會根據客户的情緒做出相應的反饋,他要記錄和每一個客户交流的關鍵的節點,要為他的下一通電話做指引,所以對智能的要求是非常高。
第二就是要有端到端的交互,你不能讓你的硅基人聽上去跟人不一樣,一定要有擬人度,而且延迟要控制在500毫秒以內,還要把催收專家的能力放進去,我們現在知道這個催收,全員、全市場,我們現在大概有200萬的催員在作業,一個人的工資1年大概15萬,這事個3千億元的成本市場,其中大量的就是在M1階段。
百融首先事項了業務流程的AI化,做了9大智能體,9大智能體精細化分工,協同作業。
前臺是催收Agent,直接面客。這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崗位;中臺是智慧大腦,對於下一次跟客户溝通的策略要做指引,這里有個聲紋識別Agent,這個主要是判斷是否是反催收黑產代理,如果一條聲紋與幾個手機號都匹配,那大概率是黑產代理;后臺質檢Agent也會像質檢專員一樣作業。
催收Agent是怎麼打造出來的?
首先我們訓練了催收專屬大模型。我們拿了大概Top Sales 15萬的有效樣本去做訓練,我們做了大量的語料的標註,包括還有情感的標註,快速的去學習它整個的學習流程;另外還有Builder去保障速度、抑制幻覺,我們還設計了一拖四的智能體架構,支持前線催收Agent作業。
我覺得這種業務Knowhow的AI化其實是推動了銀行業務能力的平權。它提升了銀行業務能力的天花板,它就是把我們行業最佳的實踐變成了Agent的作業流程和專項能力,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實現第三個目標就是規模化的交付價值,以催收為例,我們可以一次性解決3大痛點,在今年預算不變的情況下,產能可以提高3倍,投訴能夠降低95%。這是我們在一個銀行信用卡的例子,在 M1 階段(逾期 1-30 天)的運營實踐中,已顯現出顯著的降本成效:依託該方案,合作機構在承接 9000 萬件催收案件的場景下,成功減少了 10 名人工坐席的配置。這一數據背后,可進一步看到 AI 技術在成本優化上的規模化潛力 —— 若案件量提升至 9 億件、甚至 90 億件,會節約多少成本?
接下來簡單介紹一下信貸報告,今天很多領導都講到這個產品,信貸報告最難的是什麼?人類專家經驗的AI化,科技部不懂業務,業務部門不願意參與大模型智能體的生產,怎麼辦呢?我覺得和第三方的科技公司合作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信貸報告Agent複製了人類專家的思考和工作邏輯,知道要看什麼數據,從哪里找,從哪些維度來進行分析,最后形成一個什麼樣的模版,這是人類專家要乾的事情。信貸報告最難的事情並不是做出一個報告來,最難的是要有深度,要有關聯,要有助於下一步的決策。
信貸報告也要做行業分析,要分析哪些行業的特徵,對一些技術密集型的企業和資金密集型企業行業特徵是不一樣的。我們要拿到它行業周期的數據,瞭解行業的指標,這個指標對未來信貸的決策是至關重要的。
盡調報告生成產品,我們實現了多個智能體協作,從前端的數據OCR的錄入,到財務報表之間的交叉覈對,這個其實對小微的盡調報告是最關鍵的。上午農行的領導也講到,我們有一些無人機的數據,有一些衞星遙感監測的數據,還有客户經理實際調查的數據,那怎麼做數據之間的交叉覈驗,報告之間的配平。這個是要多個智能體一起去協作,來完成一個具有深度的盡調報告。
我再介紹一下百融雲創,百融雲創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一站式AI科技領航者,我們服務了大概7000多家金融機構,深耕金融行業大概十多年。今年5月,摩根士丹利發佈《中國AI:沉睡的巨人覺醒》藍皮書,將目光投向了中國AI產業的核心——中國AI 60強企業。百融雲創是唯一納入摩根士丹利「China AI 60-Finance AI」名單的企業。
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內容,謝謝大家,也希望有機會與在做的各位有進一步的交流。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閲,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