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創新葯出海利空傳聞來了,跑還是趁機交易?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迎6400萬份申購

2025-09-11 11:22

2025年9月11日,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開盤場內價格跌超7%,但是截至早間10:30已有6400萬份申購,且保持溢價成交,顯示資金買入意向強烈。行情方面,50只成份股悉數下跌,泰格醫藥、百濟神州、中國生物製藥、石藥集團跌超10%。

消息面上,有消息提到百濟神州在25年9月5日被做空機構J Capital  Research發佈了做空報告,美股上市的中國創新葯公司股價大跌。

中國創新葯受到行政手段的遏制並非首次。去年的CXO板塊表現就是因為美方生物安全提案所導致,雖然后來提案「流產」,仍對於交易情緒造成了明顯的擾動。但后續行業的一系列演繹都驗證了醫藥脱鈎斷鏈不可行。通過行政手段倒逼製藥迴流美國,大抵難以實現。首先,美國藥價降價受醫師協會+製藥巨頭聯盟的制約;其次,從中國買新葯管線,賺大頭的還是美國製藥巨頭,符合美國藥企+保險公司+患者的利益,在中國創新葯BD出海趨勢下,利益受損的只有US biotech和背后投資人,而這部分人難以撼動製藥巨頭+保險+病人聯盟——美國醫藥一級市場投資總額不到300億美金/年,而僅top5本土藥企巨頭(強生/MSD/Abbvie/禮來/Pfizer)的營收就達3200億美金/年。

往后看,到2030年,將有近200種藥物失去專利保護,其中包括至少69種年銷售額超10億美元的重量級藥物。這些專利懸崖對製藥龍頭的業績衝擊很大,預計累計損失銷售額會超過3000億美元。因此,製藥巨頭們今年加速在中國創新葯領域砸錢買管線,為的是預先屯好未來的明星管線——因此,中國創新葯產業鏈的景氣度高漲,且具備中長期的邏輯

所以,這次對於中國新葯的遏制,大概率又是「狼來了」——而身經百戰的投資者顯然識破了這點,因此一大早逢低買入,抓住佈局窗口期——誰不想交易一把TACO(博弈關税政策短期衝擊)呢?

今年,中國創新葯板塊爆發。據醫藥魔方,2025年上半年,涉及中國的交易貢獻了全球近50%的總金額和超過30%的交易數量。就在這兩天,摩根士丹利還發了深度研報指出,預計到2040年,源自中國的藥物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獲批的比例將從目前的5%提升至35%,並將在中國以外市場創造約2200億美元的收入。預計得益於中國在藥物研發方面的速度和成本優勢,到2040年全球研發回報率將提高48%。有創新葯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創新葯當前的爆發階段可類比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崛起的時段。

創新葯ETF滬港深(159622)一鍵佈局50只頭部滬港深創新葯企業,4成港股,6成A股。截至2025/9/4,前十大成份股為:恆瑞醫藥、百濟神州H股、信達生物、藥明生物、康方生物、中國生物製藥、石藥集團、藥明康德H股、藥明康德、科倫藥業。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僅代表撰文時市場表現,基於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所涉觀點后續可能發生調整或變化。本文引用數據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和收益承諾。基金投資人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請仔細閲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説明書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及其更新等產品法律文件,充分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並請提前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評,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產品進行投資。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基金銷售機構及相關機構不對基金投資收益做出任何承諾或保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