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10 17:16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轉載來源:零壹財經
文丨FT中文網專欄作家 汪揚、柏亮
在快速變化的世界里,完美的監管往往是最糟糕的監管,而適時的模糊可能恰恰是最大的清晰。這或許是穩定幣戰爭給我們的最重要啟示。
在金融科技的歷史上,很少有哪個創新像穩定幣這樣,如此清晰地展現了監管哲學的差異如何決定市場成敗。當我們審視全球穩定幣版圖——美元穩定幣佔據98%以上的市場份額,而更早開始系統性監管穩定幣的歐洲和新加坡的穩定幣幾乎不見蹤影——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浮現:是市場選擇了贏家,還是監管者在無意中製造了輸家?
答案可能會讓許多政策制定者感到不適:美國監管部門的「有意疏忽」成就了今天的美元穩定幣帝國,而歐洲和新加坡的「完美監管」則親手扼殺了本可能繁榮的市場。但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美元穩定幣的勝利,是監管智慧、貨幣霸權、創業精神和網絡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其中,監管策略的差異可能是最被低估的因素。
01
模糊的智慧
2014年,當Tether發行第一枚USDT時,美國監管機構選擇了沉默。這也許是一個無意中產生的監管哲學——讓市場先行探索,等待合適的時機再介入。這種「模糊容忍」給了USDT和后來的USDC寶貴的成長空間。
想象一下,如果美國監管機構在2014年就要求Tether必須持有銀行牌照、實施嚴格的反洗錢監控、每月審計、儲備資產只能是國債,今天還會有USDT嗎?答案顯而易見。正是這種監管的剋制,讓美元穩定幣得以在野蠻生長中找到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
這種剋制的背后,是對創新本質的深刻理解。硅谷有句名言:「先做起來,再請求原諒」。美國監管者似乎默許了這種精神。他們知道,在創新的早期階段,沒人能準確預測其發展軌跡。與其制定可能南轅北轍的規則,不如讓市場去發現真相。
到2025年,當美國終於推進穩定幣立法時,USDT和USDC的總市值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深深嵌入全球加密生態的每個角落。此時的監管,與其説是約束,不如説是對既成事實的確認。美國監管者明白一個朴素的道理:你不能監管一個還不存在的市場,但你可以規範一個已經成熟的市場。
02
草根與精英的雙重奏
監管的寬容只是提供了舞臺,真正的演出還需要演員。美元穩定幣的成功,離不開兩股看似矛盾卻相輔相成的力量。
Tether的故事是典型的草根逆襲。沒有高盛的背書,沒有硅谷的光環,Tether的創始人只是看到了一個簡單的需求:交易者需要一個價格穩定的中介。他們的解決方案同樣簡單粗暴:發行一個錨定美元的代幣。
在監管的模糊地帶,Tether得以快速迭代。它不需要等待宂長的牌照審批,不需要滿足繁瑣的合規要求,只需要專注於一件事:讓用户願意使用。這種專注帶來了回報。今天,在全球數千家交易所中,USDT是當之無愧的「硬通貨」。做市商的算法圍繞USDT設計,流動性池以USDT為錨,跨市場套利依賴USDT作為橋樑。
如果説Tether代表了加密世界的草根力量,那麼Circle則展示了傳統金融的精英如何擁抱創新。背靠高盛、貝萊德等金融巨頭,Circle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不同的路徑:完全透明、定期審計、儲備資產託管在受監管的金融機構。
這種「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格局,恰恰滿足了市場的不同需求。風險偏好高的交易者選擇USDT,追求合規安全的機構選擇USDC。兩者的競爭不是零和遊戲,而是共同做大了美元穩定幣的蛋糕。
更重要的是,這種多元化的生態只有在寬松的監管環境下才可能出現。如果美國一開始就規定只有銀行才能發行穩定幣,就不會有Tether;如果要求所有穩定幣必須完全透明,就不會有今天的市場深度。正是監管的模糊性,允許了不同模式的實驗和競爭。
03
美元的先天優勢
當然,即使有最開明的監管,如果沒有美元的全球地位作支撐,美國穩定幣也難以取得今天的成就。這里,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現實:在貨幣的世界里,並非所有參與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的60%,國際貿易結算的45%,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后,是一個覆蓋全球的美元網絡。從中東的石油交易到亞洲的電子產品出口,從拉美的大宗商品到非洲的礦產資源,美元是默認的計價和結算貨幣。
這種地位為美元穩定幣提供了天然的需求基礎。在阿根廷,當地貨幣的通脹率超過100%,民眾爭相將比索換成USDT以保值。在尼日利亞,跨境貿易商用USDT規避奈拉的匯率波動和外匯管制。在黎巴嫩,銀行系統崩潰后,USDT成了民眾獲取美元的唯一渠道。
這些需求是真實的、迫切的、規模巨大的。它們不是監管創造的,也不是營銷推廣的結果,而是美元全球地位的自然延伸。穩定幣只是給了這種需求一個數字化的出口。
相比之下,歐元雖然是全球第二大貨幣,但其國際化程度遠不及美元。更關鍵的是,歐元的使用高度集中在歐元區內部。當一個巴西進口商需要支付貨款時,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元,而不是歐元。這種路徑依賴在數字時代不僅沒有減弱,反而通過穩定幣得到了強化。
04
網絡效應的自我強化
但即使有監管的寬容和貨幣的優勢,如果沒有形成強大的網絡效應,美元穩定幣也可能只是曇花一現。這就引出了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美元穩定幣能夠形成今天這種「贏者通吃」的局面?
答案在於早期寬松監管環境下形成的生態系統。當USDT在各大交易所紮根后,一個強大的正反饋循環開始形成:越多交易所使用USDT作為基礎交易對,就有越多用户持有USDT;越多用户持有,流動性就越好;流動性越好,點差就越小,交易成本就越低;成本越低,就吸引更多交易所和用户。
這個飛輪一旦轉起來,就很難停下。后來者即使提供更好的透明度、更強的合規性,也很難撼動USDT的地位。因為對於用户來説,流動性就是一切。一個有深度市場的「不完美」穩定幣,遠比一個沒有流動性的「完美」穩定幣有用。
Circle的USDC雖然后發,但通過差異化定位也找到了自己的生態位。當DeFi在2020年爆發時,許多協議出於合規考慮選擇USDC作為主要穩定幣。當傳統金融機構試水加密貨幣時,USDC的透明度和審計報告成了入場券。這種「分層」的生態系統,進一步鞏固了美元穩定幣的整體優勢。
今天,美元穩定幣已經滲透到加密經濟的每個角落。它們不僅是交易媒介,還是價值存儲、借貸抵押品、流動性挖礦的基礎資產。當Visa宣佈用USDC進行結算,當PayPal推出自己的美元穩定幣,我們看到的是傳統金融體系對這個新生態系統的認可和接入。
05
歐洲的完美陷阱
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洲。當歐盟官員們在布魯塞爾的會議室里精心打磨MiCA法案的每一個條款時,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為歐元穩定幣挖掘墳墓。
MiCA法案堪稱監管藝術的傑作——它考慮了所有可能的風險,設置了層層防護網。資產參考型代幣必須滿足三重資本門檻中的最高者;電子貨幣型代幣只能由持牌機構發行;儲備資產必須符合嚴格標準;日交易量超過閾值還要提交「降低使用」計劃。
每一條規定都有其合理性,但加在一起,就成了創新的枷鎖。這就像要求萊特兄弟在發明飛機前,必須先通過現代航空安全認證。結果是什麼?歐洲的穩定幣項目要麼胎死腹中,要麼遷移到監管更寬松的司法管轄區。
但歐洲的問題不僅僅是監管過嚴。即使監管放松,歐元穩定幣也面臨需求不足的困境。在全球貿易中,歐元的使用場景主要限於歐洲內部。一個亞洲的出口商、一個非洲的進口商、一個拉美的投資者,他們需要的是美元,而不是歐元。
這種需求的缺失,加上嚴苛的監管,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沒有用户就沒有流動性,沒有流動性就更沒有用户。今天,歐元穩定幣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不到1%,這個數字本身就是對歐洲策略的無聲判決。
更諷刺的是,嚴格的監管並沒有帶來更高的安全性。那些真正想在歐洲使用穩定幣的用户,最終還是選擇了USDT或USDC。MiCA法案保護了一個不存在的市場,卻把真實的市場拱手讓給了美國。
06
新加坡的精緻失敗
新加坡的案例則展示了另一種失敗模式——過度的精細化管理。作為亞洲金融中心,新加坡有着發展穩定幣的雄心。其監管框架在理論上無可挑剔:分級管理、沙盒機制、平衡創新與風險。
但魔鬼藏在細節里。當一個創業者要在新加坡發行穩定幣時,他面對的不僅是監管要求,還有漫長的審批流程和不確定的結果。每月的第三方審計、詳細的信息披露、高昂的合規成本——這些要求把穩定幣從一個靈活的支付工具變成了一個笨重的金融產品。
更根本的問題是,新加坡元本身就不是國際貨幣。即使監管再完美,一個錨定新加坡元的穩定幣能有多大的全球需求?新加坡的GDP只佔全球的0.4%,其貨幣的國際使用更是微乎其微。
結果是,新加坡成了穩定幣監管的「模範生」,卻在市場競爭中徹底失敗。國際金融界對新加坡的評價很有意思:監管框架值得學習,但沒人真想在那里做生意。
07
創新的時機哲學
穩定幣的成敗故事,揭示了金融創新的一個根本真理:時機就是一切。不是監管的時機,而是監管與市場發展的相對時機。
美國的成功在於把握了這個時機。在2014-2020年的關鍵成長期,美國監管者保持了戰略性的模糊。這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一種積極的不作為。他們在觀察、在學習、在等待。當市場展現出穩定幣的真正價值——不是投機工具,而是全球支付基礎設施——監管的介入就變得順理成章。
這種方法的高明之處在於,它讓監管成為市場發展的助力而非阻力。當2025年美國推出穩定幣法案時,業界的反應不是恐慌,而是歡迎。因為此時的監管是在為一個已經成熟的市場提供法律確定性,而不是扼殺一個新生的創新。
相比之下,歐洲和新加坡的失敗在於他們誤判了時機。他們試圖在市場形成之前就定義市場的規則。這種「未卜先知」式的監管,忽視了創新的本質——它是不可預測的、非線性的、充滿意外的。
08
權力的悖論
更深層的問題是,穩定幣的發展揭示了傳統金融監管的一個悖論:越想控制,越失去控制。
歐洲通過MiCA法案試圖建立對穩定幣的全面控制,結果是歐洲用户轉向了美元穩定幣,歐洲反而失去了對本地市場的影響力。新加坡通過精細化管理試圖打造「模範市場」,結果是市場參與者選擇了其他司法管轄區。
美國的「模糊容忍」看似放棄了控制,實際上獲得了更大的影響力。當USDT和USDC成為全球標準后,美國通過對這些公司的管轄權,實際上獲得了對全球穩定幣市場的間接控制。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展現了真正的監管智慧。
09
未來的啟示
對於那些正在考慮穩定幣戰略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香港——美歐的對比提供了寶貴的教訓。
首先,監管的目的應該是培育市場,而不是控制市場。在創新的早期階段,模糊性不是bug,而是feature。它給了市場試錯的空間,給了創新者探索的自由。
其次,即使沒有美元那樣的貨幣優勢,靈活的監管策略仍然可以創造機會。關鍵是要認識到自己的比較優勢在哪里,並通過監管政策來放大這種優勢,而不是試圖複製別人的模式。
最后,網絡效應一旦形成就很難逆轉。后發者如果想要突破,就必須找到差異化的定位,創造新的使用場景,而不是在既有賽道上硬碰硬。
穩定幣戰爭還遠未結束。隨着各國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DeFi的持續演進、跨境支付需求的增長,新的機會窗口可能會出現。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些能夠在監管確定性與市場靈活性之間找到平衡的司法管轄區,將在下一階段的競爭中佔據優勢。
美國通過「模糊的智慧」贏得了第一回合。誰將贏得第二回合?答案可能取決於誰能夠吸取正確的教訓。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里,完美的監管往往是最糟糕的監管,而適時的模糊可能恰恰是最大的清晰。這或許是穩定幣戰爭給我們的最重要啟示。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作者汪揚為著名數學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2020-2025年),香港Web3協會首席科學顧問。柏亮為零壹智庫CEO,Web3.01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