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馮驥才「夢想的博物館」即將誕生(圖)

2025-09-11 05:20

(來源:天津日報)

轉自:天津日報

  「再往這邊一點,對,跟北洋書院石的傾斜角度一樣,呈現迎客入門的感覺……」9月8日上午,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馮研院)門口,83歲的馮驥才指揮着吊車,將老友、89歲著名藝術家韓美林精心創作的、重約3噸的銅雕塑《天馬》安置妥當。

  知心好友送上藝術精品

  《天馬》高4.5米、長4.37米,放在大門口,容易擋住牆上馮研院的名牌,只見馮驥才大手一揮,豪邁道:「牌子不重要,但是需要,不必特別突出,也不能全蓋上,能看見一點就行。博物館吸引人靠的是藏品、建築和文化底藴,不是靠牌子。」

  「來,大家過來!一起揮手致意,拍個視頻,感謝韓老師!一會兒我給他發過去。」馮驥才招呼馮研院師生一起在《天馬》前合影。

  韓美林的助手袁鶴文透露:「這次雕塑底座的設計也有寓意——底座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有一個小爬坡。韓老師説,這個小爬坡代表着馮老師幾十載艱辛奮鬥、攀登不息,暗含‘路雖遠,行則將至’的哲思。」

  撫摸着寓意美好的《天馬》,身高超過1.9米的馮驥才開心得像個孩子,渾身洋溢着收到貼心禮物的喜悦,「美林懂我!我與他相知四十多年,他辦畫展,我去演講、寫文章;他的口述史《煉獄·天堂》,由我執筆。我屬馬,80歲生日時,他給我畫了80幅姿態各異的馬,我感動得要命。這次知道我們在建博物館,他又贈我一匹‘天馬’,天馬行空,自由馳騁,探索未知,追求夢想,這是他對我和我們學院的祝福和激勵。我們都是熱愛祖國和人民、熱愛藝術和生活的人,藝術家之間不需要説什麼漂亮話,用作品傳情達意。」

  「這座正在建設的博物館就是我理想中的博物館。」馮驥才的「夢中情館」自去年5月開工建設,目前已進入衝刺階段,預計在天津大學130周年校慶之際開館。

  91歲的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蒙特地為博物館的「四駕馬車」展覽題字。著名雕塑藝術家吳為山、陳雲崗,大唐西市博物館理事長呂建中等好友送上的各種藝術精品,於近期陸續運抵馮研院。

  「我與馮先生亦師亦友,他的創新意識和前瞻視野,非常讓人佩服。」與馮驥才相識二十多年的呂建中告訴記者,「大唐西市博物館的館名就是馮先生題寫的,當初他還給我講了關於經營大唐西市文化產業的設想。大唐西市曾是歷史上面積最大、業態最發達、輻射最廣的世界貿易中心、時尚娛樂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二十多年前,馮先生就很超前地設想了在原址上重建大唐西市,遊人可以選擇扮演不同角色,穿着唐代服飾,在里面逛買吃玩,沉浸式感受唐代市井生活。」

  「我們沒有刻意徵集,都是朋友們的心意,也是對學院的支持,有石經幢、畫像石、雕塑、城牆老磚、書畫作品以及各種民俗工藝品等。知道我有個‘四駕馬車’展覽,王蒙專門寫了‘四駕馬車’四個字,寫得漂亮極了,我要刻匾掛在展覽序廳。吳為山創作的雕塑《李白》很飄逸,我打算放在澄心池中,詩仙臨水照影,舉杯邀月,彰顯浪漫不羈的千古詩意。陳雲崗創作的銅塑《老子》,我想放在澄心池對面,讓求仙問道的李白與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遙遙相望……」朋友們送來的心頭好,馮驥才都妥帖安置,讓這些藝術精品與自己的藏品交相輝映,通過博物館被更多人看到。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作為天津大學130周年校慶的重點工程,正在建設中的博物館將把馮研院大樓及其南側的原土木工程系土建館營造為一個和諧而優美的整體,充分體現馮驥才「學院博物館化」的理念。天津大學建築羣是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其中土木工程系土建館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採用了當時最新的技術工藝,呈現了天津大學將西洋結構與中國古典建築形式相結合的民族化探索。馮研院大樓曾獲評「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這兩座各具特色的建築,正在被馮研院以當代文化理念連接,將成為開展通識和審美教育的課堂,學習與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沉浸式平臺,天津大學的新文化地標,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樑。

  「我們要把非遺放進去,讓歷史建築‘活’起來!不同於傳統的博物館,我們要建的是一座全新的非遺博物館。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大學里的博物館就是大學里的大學校。我們要讓博物館成為幫助學生滋養美好心靈、開拓精神視野、樹立文化自信的大學校。」對待這座博物館,馮驥才十分認真,從籌建初期到攻堅、衝刺階段,工地現場都留下他的身影,「我們要最大限度保留老建築的風貌和歷史信息,在對建築主體干擾最小的前提下,實現博物館的全新使用功能。」

  望着正在緊鑼密鼓建設的博物館,馮驥才感慨萬千:「2001年,我被天津大學聘為教授,開始籌建學院,當時這里還是一片平地。2005年學院大樓落成,就在現在吊車的位置搭了個臺子,我在臺上講話,韓美林、劉詩昆、姜昆等一大幫朋友就坐在臺下,讓我很感動,感覺很温暖。這一路走來,我並不孤單,有一大批專家學者支持着我、幫助着我、温暖着我,我也專門為他們開設了一個展區,展示他們的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和歷程。」

  「當年我抬頭看了看天空,靈感一來,說了一句‘天大(天津大學)的事,對我而言,是天大的事’。」馮驥才很驕傲自己一直在踐行這句諾言,「‘學院博物館化’是我堅持的理念,我的團隊很優秀,協助我一步步落實夢想。我們不僅建了大樓,還建設了非遺學科,一起把學院建設成營造美的氛圍、開展美的教育、充滿人文情懷的天大文化地標。」

  時間緊強度大 細節不馬虎

  此次博物館建設工程,傾注了馮驥才的大量心血。這一年多來,馮驥才的工作強度很大,不過即使身體不適,他都沒放下工作。大到整體思路和佈局,小到磚縫的處理和牆上背景畫的色彩還原度,他都有要求——尊重歷史、呈現美感。於是,土建館西立面那堵磚牆、館內那臺好不容易完整保留下來的天車,甚至牆體勒腳的水刷石都被清理、修復如初;屋檐和窗洞之間的回紋裝飾依照原始圖紙進行了復原;就連木構屋架內自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歷次維修題記,都被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

  辦公室里的黑板上,馮驥才寫下的「距離校慶院慶不足百日,博物館還在‘娘肚子里’,怎麼辦」,昭示着博物館建設攻堅、衝刺階段的拼命程度。工人們還記得馮驥才曾頂着大太陽,抱着買來的西瓜到工地慰問,清涼甘甜的西瓜解暑又解渴,讓大家干勁十足。馮研院員工更是發揚學院20年來「把書桌搬到田野」的優良傳統,全力打好這場攻堅戰役。

  建設中的博物館分為北區和南區,南北兩區由户外空間青藤小路連接。目前,博物館外圍的景觀圍牆、綠化帶、地面鋪裝都在抓緊施工。北區即原來的馮研院大樓,穿過正在鋪裝的青藤小路,記者步入北區院內,澄心池左側的木板路,如今已改為石磚地,即將鋪設完成。池中的水榭擴大了一倍不止,這里將成為博物館的序廳。

  澄心池右側橋邊,關於一隻石獅子的擺放位置,馮研院工作人員正反覆推敲。「我們力求將馮先生的畢生成果和收藏精華按照最佳方式呈現給大家。他八十多歲了,還那麼有創意、有干勁兒,有這樣的榜樣在身邊,我們怎能掉以輕心?」這是全體馮研院員工的心聲。

  收藏美 分享美 以美育人

  眼前雖然還是一片工地,但已能看出博物館的眉目。北區的「四駕馬車」展覽分為文化遺產保護、教育、繪畫、文學四個板塊,集中展示馮驥才在這四個領域的重要成就。記者看到,二樓的「四駕馬車·文化遺產保護」和「四駕馬車·教育」展廳,展櫃已安裝到位。在三樓的「四駕馬車·繪畫」展廳里,展陳負責人正與設計師討論觀影體驗廳內馮驥才繪畫作品的呈現形式。同一層的「四駕馬車·文學」展廳內,已能看到《神鞭》《藝術家們》《單筒望遠鏡》等馮驥才經典作品的海報,將來觀眾可在此點擊屏幕,配合展品實物欣賞視頻,充分感受馮驥才文學作品魅力。

  四樓的「海外名人手跡」展,將展示馮驥才收藏的海外作家、藝術家、科學家的手跡、手稿、畫作與文獻。這里古典歐式氣息濃厚,噴繪圖文版面以及展櫃、燈具已基本安裝到位;360度旋轉的展示托盤也已到貨,將讓觀眾全方位欣賞海外名人手跡。展廳深處還有一個沙龍區域,將設置沙發,觀眾可在此小憩,欣賞視頻資料、對談參觀感受。

  馮驥才的文學創作曾得到這些著名作家的滋養與啟迪,他也希望讓更多心靈獲得共鳴。「我對收藏沒有物質財富的概念,就是喜歡到處看美的東西、收藏美的東西。這次專門開設一個展廳展示海外名人手稿、書信、簽名、日記等,有雨果的、巴爾扎克的、托爾斯泰的、海明威的、泰戈爾的、馬爾克斯的……遇到特別貴的,我買不起,就等有人想要我的畫時,用畫來換。」説起以畫換「美」的經歷,馮驥才笑得很得意。

  北區還設有圖書館大樹書屋、報告廳北洋書院,馮驥才的書房問湖軒設在三樓,在這里,馮驥才會繼續他的文學創作。

  豐富校園和城市的人文歷史內涵

  南區設置「美的歷程」「中國年畫史」「妙手丹青·民間繪畫」「花樣生活·民俗文物」四個展覽,以及瑞安木活字印刷術非遺博物館、南通藍印花布非遺博物館兩個館中館。南區臨展廳——大愛廳,700余平方米,寬敞明亮,高規格藝術展覽和文化活動將在此與觀眾見面。

  「美的歷程」展覽,以歷代精美雕塑為主,線性展現中華民族美的誕生、歷代審美形態與精神的嬗變,呈現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輝煌燦爛,這里將成為大學通識教育和審美教育的鮮活課堂。「中國年畫史」展覽,依託古代各時期的年畫精品、相關文物和文獻,將立體展現中國年畫史。「妙手丹青·民間繪畫」展覽,將陳列歷代民間畫工的傑出畫作,其中不少展品為珍罕精品。「花樣生活·民俗文物」展覽,將展現民間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美和人民的生活情感,兼具通識和審美教育功能。

  瑞安木活字印刷術非遺博物館將按照馮驥才提出的非遺學學理,以科學、系統性的非遺博物館理念,全面、完整、充分展示瑞安木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活字印刷術的現存唯一載體。南通藍印花布非遺博物館將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進行非遺學和博物館學的梳理與展示。這兩座非遺博物館的建館理念,均具有創新性和示範性,同時有力支撐着馮研院非遺學科田野教學與科研。

  馮驥才將自己努力建設博物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初衷娓娓道來,「因為歲數大了,就更有緊迫感,很想多做一些事情,比如把我一生的收藏都展示出來。一是怕這些好不容易湊在一起的東西將來失散了;二是作為藝術家,我喜歡美的東西,也喜歡分享出來,讓大家都來欣賞、共同感受美。建設博物館不僅是收藏曆史、保護文化遺產,還是為后代做事、為未來做事。一個人,能為后代、為未來做事,是幸福的。」在他看來,一個人如果能用藝術情感來感受生活,就會得到不一般的體驗,能把生活中的美都挑出來。

  20年來,馮研院積累了豐厚的人文藝術資源,包括馮驥才文學、藝術、文化遺產搶救和人文教育的成果,大量具有當代文化史意義的文獻資料,數千件珍貴藝術品和文物,數萬冊圖書等,堪稱中國當代高等學府中一道特別的人文風景。這座即將亮相的博物館底藴深厚、獨具特色、意義深遠,既是我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天津大學的一個人文教育與文化活動中心,全面展示馮驥才在四大領域的重要成果,永久保存一大批珍貴的歷史文化與藝術遺產;也是天津大學非遺學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支撐;還是一道極具新時代特色的校園風景和城市風景,豐富着天津大學乃至天津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