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鑄魂育匠守初心 技藝賦能強家國(圖)

2025-09-10 05:27

(來源:天津日報)

轉自:天津日報

  在職業教育賦能產業發展的浪潮中,天津市職業大學機械製造及自動化教師團隊始終紮根一線,以「崇德尚技、服務產業」為使命,將教學、科研與社會需求緊密相連。這支由24人組成的隊伍,在李建國教授的帶領下,用精湛技藝破解產業難題,用創新模式培育技能人才,用無私奉獻助力區域發展,成為推動製造強國戰略落地、賦能城市產業升級的「職教尖兵」。

  深耕教學改革

  培育智能製造「生力軍」

  「職業教育不能脱離產業空談理論,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解決真問題。」這是李建國教授常掛在嘴邊的話。團隊深知,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技能人才,是職教的核心使命。為此,他們打破傳統教學框架,構建起「產教融合、工學一體」的育人體系,讓課堂與車間無縫銜接。

  在思政育人方面,李建國教授經常帶着學生走進企業車間,講述自己從普通技工成長為國家級技能大師的經歷,用「一輩子鑽研一項技術」的堅守,引導學生樹立「技能報國」的信念。近五年,團隊手把手指導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18項,將眾多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培育出一批批既懂技術又有擔當的智能製造人才。

  攻堅技術難題

  注入產業升級「新動能」

  「企業的需求,就是我們的研究方向。」團隊始終以服務產業發展爲己任,主動對接天津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圍繞企業生產中的「卡脖子」問題開展技術攻關,讓科研成果真正落地見效。韓寶奎教授帶領團隊研發的「高精度輪轂主軸」技術,將主軸誤差從0.01毫米縮小至0.001毫米,該項目榮獲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為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供了關鍵支撐。

  在服務中小微企業方面,團隊更是不遺余力。天津明奧科技有限公司急需一款適用於大型生產車間的全自動電焊機械設備,團隊接到需求后,迅速組建研發小組,深入企業車間調研生產流程,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設備研發,投產后將企業焊接效率提升30%,每年為企業增加經濟效益超百萬元。近五年,團隊主持課題研究19項,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20余項,增加經濟效益1200余萬元,獲得發明專利授權8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6項,為天津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升級注入強勁的「職教動能」。

  踐行社會責任

  書寫服務發展「新篇章」

  「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人才,更要反哺社會。」團隊始終秉持這一理念,將技術服務延伸到中西部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用實際行動詮釋職教人的擔當。

  在對口支援工作中,團隊為和田職業技術學院等中西部院校培養骨干教師,通過多種渠道,有效提升當地院校該專業教學水平,縮小與優質院校差距。團隊建成4個等級證書考點及培訓中心,累計完成校內外培訓考覈超萬人次,學校獲評「1+X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證書優秀試點院校」,顯著增強技能人才就業競爭力,為區域產業輸送高素質人才。

  在助推「一帶一路」建設中,團隊積極發揮魯班工坊建設聯盟理事長單位作用。2019年,南非魯班工坊在德班理工大學落地運行,團隊赴當地開展工業機器人操作、智能裝備維護培訓,提升當地師生技能;2022年,哈薩克斯坦魯班工坊啟動建設,團隊累計培訓海外高技能人才百余人次,既輸出中國智能製造技術,又分享職教經驗,助力當地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

  此外,團隊依託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等平臺,開展社會培訓12980人次,為天津港保税區、濱海新區等區域培養了大批技術工人,強化區域產業人才支撐。

  從課堂到車間,從天津到海外,團隊用技藝堅守初心,用奉獻詮釋擔當。他們既是教書育人的「經師」,也是服務產業的「匠人」,更是助力製造強國建設的「踐行者」。未來,這支隊伍將繼續深耕職業教育領域,為培育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通訊員 李強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